一种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0215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6: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该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包括设于车厢顶部的顶盖,所述顶盖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第一顶升机构与车厢顶部相连,顶盖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第二顶升机构与车厢顶部相连,在左右两侧的顶盖与车厢顶部之间还分别设有限位机构,在顶盖的底面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推拉顶盖的把手。该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第一顶升机构和第二顶升机构互相配合,使顶盖的开启方便并且省力。呈V形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顶盖回收的过程中能有效保证顶盖不会向前或者向后偏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
技术介绍
:房车,兼具房与车两大功能,具有驾驶区域、起居区域、卧室区域、卫生区域和厨房区域,集衣食住行于一体,是一种可移动、具有居家必备的基本设施的车种。但是,房车空间的狭小一直是人们所诟病的一个方面,尽量高效利用房车空间以节约空间,以及采用各种手段拓展现有空间,是房车布局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为了尽可能扩大车内空间,通常通过调整顶盖的高度来拓展车内空间,但是房车顶盖在开启增高结构时因其重量较重,开启时较为费力。而且,由于顶盖在车体长度方向上较长,在将其回收时顶盖容易在水平方向上向前或者向后偏移错位,给人们带来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辅助人们进行房车顶盖的增高、顶盖升起后稳定性好、顶盖在回收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的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包括设于车厢顶部的顶盖,所述顶盖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第一顶升机构与车厢顶部相连,顶盖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第二顶升机构与车厢顶部相连,在左右两侧的顶盖与车厢顶部之间还分别设有一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其中一端互相铰接成V形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顶盖、车厢顶部铰接,左右两侧的两限位机构均靠近车厢的同一侧设置,在顶盖的底面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推拉顶盖的把手。所述第一顶升机构包括两根交叉设置的第一顶升杆和第二顶升杆,第一顶升杆和第二顶升杆的交叉部相互铰接,在车厢的顶部边缘和顶盖的底部边缘分别设有一上滑槽和一下滑槽,所述第一顶升杆的底端和第二顶升杆的顶端分别与上下两滑槽的一端铰接,第一顶升杆的顶端和第二顶升杆的底端分别滑动嵌设于上下两滑槽内,第一顶升杆的底端和第二顶升杆的顶端之间、第一顶升杆的顶端和第二顶升杆的底端之间分别通过一嵌设于滑槽内的弹簧相连,在顶盖升起后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所述第二顶升机构包括反向倾斜设置的两个气弹簧,每个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顶盖、车厢顶部铰接。在第一顶升杆的顶端和第二顶升杆的底端分别设有一滑轮,所述滑轮分别滑动嵌设于上下两滑槽内。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该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第一顶升机构和第二顶升机构互相配合,使顶盖的开启方便并且省力。具体来讲,气弹簧的设置使得在顶升顶盖时能够借用气弹簧的力量,使得顶升过程人的出力更少,同时呈X状交叉设置的第一顶升杆和第二顶升杆利用弹簧的弹力也可以协助进行顶盖的顶升,给使用者省更多的力。呈V形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顶盖回收的过程中能抵抗气弹簧对顶盖向外的推力,有效保证顶盖不会向前或者向后偏移。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顶盖开启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顶盖开启后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在顶盖半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在顶盖完全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中第一顶升机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厢,2、顶盖,3、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把手,6、第一顶升杆,7、第二顶升杆,8、上滑槽,9、下滑槽,10、弹簧,11、气弹簧,12、滑轮。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包括设于车厢1顶部的顶盖2,所述顶盖2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第一顶升机构与车厢1顶部相连,顶盖2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第二顶升机构与车厢1顶部相连,在左右两侧的顶盖2与车厢1顶部之间还分别设有一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其中一端互相铰接成V形的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分别与顶盖2、车厢1顶部铰接,左右两侧的两限位机构均靠近车厢1的同一侧设置,在顶盖2的底面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推拉顶盖2的把手5。把手的具体结构参考本申请人于2017年11月20日向中国专利局递交的申请号为“201711159111.7”,申请名称为“一种硬顶房车顶盖辅助开启装置”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所述第一顶升机构包括两根交叉设置的第一顶升杆6和第二顶升杆7,第一顶升杆6和第二顶升杆7的交叉部相互铰接,在车厢1的顶部边缘和顶盖2的底部边缘分别设有一上滑槽8和一下滑槽9,所述第一顶升杆6的底端和第二顶升杆7的顶端分别与上下两滑槽的一端铰接,第一顶升杆6的顶端和第二顶升杆7的底端分别滑动嵌设于上下两滑槽内,第一顶升杆6的底端和第二顶升杆7的顶端之间、第一顶升杆6的顶端和第二顶升杆7的底端之间分别通过一嵌设于滑槽内的弹簧10相连,在顶盖2升起后弹簧10处于自然状态。所述第二顶升机构包括反向倾斜设置的两个气弹簧11,每个气弹簧11的两端分别与顶盖2、车厢顶部1铰接,且两个气弹簧的顶部均倾斜向车厢外侧设置。在第一顶升杆6的顶端和第二顶升杆7的底端分别设有一滑轮12,所述滑轮分别滑动嵌设于上下两滑槽内。打开该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时,握住一侧的把手5向上推动顶盖2,顶盖2向上顶起一些后,就使得气弹簧11开始向外顶出,同时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也在弹簧10的收紧力下支撑顶盖2向上升起。车厢两侧的两组气弹簧11都顶升到最长状态后,顶盖2也就升起,然后通过把手5上的定位结构进行定位即可。第一顶升机构和第二顶升机构互相配合,使顶盖2的开启方便并且省力。具体来讲,气弹簧11的设置使得在顶升顶盖2时能够借用气弹簧11的力量,使得顶升过程人的出力更少,同时呈X状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利用弹簧的弹力也可以协助进行顶盖2的顶升,给使用者省更多的力。因升顶房车的顶盖较长,在收回顶盖时,要先握住没有设置限位机构的顶盖一侧的把手5向下拉动顶盖2,该侧顶盖2拉下后,再握住另一侧的把手5向下拉动顶盖另一侧,直至将顶盖放平,最后通过把手5上的定位结构进行定位即可。在顶盖回收的过程中,气弹簧11被压缩往回收缩到最短状态。如果只在顶盖与车厢顶部之间设置气弹簧,当先向下拉顶盖的一侧时,先拉下的一侧气弹簧压缩量大于另一侧,所以气弹簧的弹力大于另一侧,该弹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将把顶盖向外推,使顶盖2产生偏移错位,导致顶盖两侧都落下时不能完全合拢在车厢的顶部。本实施例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在顶盖与车厢之间设置有呈V形铰接的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在顶盖2回收的过程中,V形撑的上下两端所处位置是固定的,不会发生偏移,所以能抵抗气弹簧对顶盖在水平方向上向外的推力,从而对顶盖的下落方向进行校正,有效保证顶盖2不会向前或者向后偏移。本专利技术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针对大型房车升顶机构设置,可平稳支撑200kg负载,支撑面积可达8平方米。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
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专利技术未详述之处,均为本
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车厢顶部的顶盖,所述顶盖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第一顶升机构与车厢顶部相连,顶盖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第二顶升机构与车厢顶部相连,在左右两侧的顶盖与车厢顶部之间还分别设有一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其中一端互相铰接成V形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顶盖、车厢顶部铰接,左右两侧的两限位机构均靠近车厢的同一侧设置,在顶盖的底面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推拉顶盖的把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车厢顶部的顶盖,所述顶盖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第一顶升机构与车厢顶部相连,顶盖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第二顶升机构与车厢顶部相连,在左右两侧的顶盖与车厢顶部之间还分别设有一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其中一端互相铰接成V形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顶盖、车厢顶部铰接,左右两侧的两限位机构均靠近车厢的同一侧设置,在顶盖的底面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推拉顶盖的把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顶房车的拓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机构包括两根交叉设置的第一顶升杆和第二顶升杆,第一顶升杆和第二顶升杆的交叉部相互铰接,在车厢的顶部边缘和顶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位元刘绍勋
申请(专利权)人:荣成康派斯新能源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