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8756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属于油气田地面工程长输管线技术领域。所述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通过将发球筒固定在地面,使得发球筒的一侧筒壁与进油管线相连,便于石油或天然气流入到发球筒中,将发球筒的出口端、出地弯头、入地弯头和每个曲率弯头依次通过出油管线相连,保证入地弯头和每个曲率弯头埋在地下,每个曲率弯头的曲率大于等于出油管线管径的三倍,使得该系统可以利用曲率弯头的弹性变形吸收埋在地下的出油管线的热涨变形,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锚固墩,不仅确保了发球筒进出站管线运行的安全性,而且降低了建设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
本技术涉及油气田地面工程长输管线
,特别涉及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海外油气田地面工程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的非洲市场,有大量的地面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施工建设。一般地面工程项目包括发球筒进出站管线的布置安装,管线在出站时需要进行埋地,而埋地管道热涨会对球筒产生推力,易造成球筒轴向失稳,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如何对发球筒进出站管线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技术中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是通过在管线出地前,在站内或站外设置锚固墩,使管线穿过锚固墩,利用锚固墩抵抗埋地管道热涨产生的推力,确保发球筒的稳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随着埋地管道朝着大直径、高压力方向发展,锚固墩的重量和体积越来越大,由于锚固墩为钢筋混凝土墩子,当其自身的重量不断增大时,易产生自身沉降,改变其与管线原有的相对位置,造成球筒的轴向失稳;同时,在非洲地区的项目,很多不具备生产水泥的调节,在没有有效道路运输条件的情况下,需要依靠空运钢筋混凝土,大幅增加了建设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需设置锚固墩的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确保发球筒进出站管线运行的安全性,降低建设施工成本。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发球筒、进油管线、出油管线、出地弯头、入地弯头和至少三个曲率弯头,其中,所述发球筒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发球筒的一侧筒壁与所述进油管线相连;所述发球筒的出口端、所述出地弯头、所述入地弯头和每个所述曲率弯头依次通过所述出油管线相连,所述入地弯头和所述每个所述曲率弯头埋在地下;每个所述曲率弯头的曲率大于等于所述出油管线管径的三倍。进一步地,所述发球筒包括:本体和至少一个滑动鞍座,所述滑动鞍座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并固定在基础上,所述基础固定在所述地面上。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滑动鞍座包括相连的支撑腿和固定板,所述支撑腿与所述本体相连,所述固定板开设有沿所述发球筒的长度方向的长条孔,螺栓可移动地贯穿所述长条孔和所述基础上开设的通孔。进一步地,所述长条孔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通过出油管线连接在所述发球筒的出口端与所述出地弯头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进油管线上,并靠近所述发球筒的出口端。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备用管线和设置在所述备用管线上的第三阀门,所述进油管线与所述出油管线通过所述备用管线相连。进一步地,所述进油管线与主管线相连,所述出油管线与长输管线相连。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通过将发球筒固定在地面,使得发球筒的一侧筒壁与进油管线相连,便于石油或天然气流入到发球筒中,将发球筒的出口端、出地弯头、入地弯头和每个曲率弯头依次通过出油管线相连,保证入地弯头和每个曲率弯头埋在地下,每个曲率弯头的曲率大于等于出油管线管径的三倍,使得该系统可以利用曲率弯头的弹性变形吸收埋在地下的出油管线的热涨变形,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锚固墩,不仅确保了发球筒进出站管线运行的安全性,而且降低了建设施工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中发球筒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线剖开的截面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1、发球筒;101、出口端;102、本体;103、滑动鞍座;1031、支撑腿;1032、固定板;10321、长条孔;104、管口;2、进油管线;3、出油管线;4、出地弯头;5、入地弯头;6、曲率弯头;7、螺栓;8、第一阀门;9、第二阀门;10、备用管线;11、第三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其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发球筒1、进油管线2、出油管线3、出地弯头4、入地弯头5和至少三个曲率弯头6。其中,发球筒1固定在地面(在图中未显示)上,发球筒1的一侧筒壁与进油管线2相连;发球筒1的出口端101、出地弯头4、入地弯头5和每个曲率弯头6依次通过出油管线3相连,入地弯头5和每个曲率弯头6埋在地下;每个曲率弯头6的曲率大于等于出油管线3管径的三倍。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通过将发球筒1固定在地面,使得发球筒1的一侧筒壁与进油管线2相连,便于石油或天然气流入到发球筒1中,将发球筒1的出口端101、出地弯头4、入地弯头5和每个曲率弯头6依次通过出油管线3相连,保证入地弯头5和每个曲率弯头6埋在地下,每个曲率弯头6的曲率大于等于出油管线3管径的三倍,使得该系统可以利用曲率弯头6的弹性变形吸收埋在地下的出油管线3的热涨变形,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锚固墩,不仅确保了发球筒进出站管线运行的安全性,而且降低了建设施工成本。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进行进一步地描述说明:对于发球筒1而言,发球筒1用于发射和接收清管器,在管道投产前通球扫线及投产后的清蜡、扫油、除垢,属于本技术实施例的基础性构件。为了便于与进油管线2相连通,发球筒1的一侧筒壁上开设有管口105,如图2所示,使得进油管线2的管口可以对准管口105,便于发球筒1与进油管线2的连通。对于发球筒1的具体结构而言,发球筒1包括:本体102和至少一个滑动鞍座103,滑动鞍座103设置在本体102的一侧并固定在基础(在图中未显示)上,基础固定在地面上,如图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基础可以由水泥混凝土制成,也可以由坚硬的石块制成,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如此设置,便于发球筒1的支撑固定,同时,不影响发球筒1的发球功能。进一步地,每个滑动鞍座103包括相连的支撑腿1031和固定板1032,支撑腿1031与本体102相连,如图2所示,且支撑腿1031可以为T型支撑腿,如图3所示,固定板1032开设有沿发球筒1长度方向的长条孔10321,螺栓7可移动地贯穿长条孔10321和基础上开设的通孔(在图中未显示),如图3所示。如此设置,可以实现通过支撑腿1031固定连接本体102与固定板1032;通过固定板1032将滑动鞍座103固定安装在基础上,进而固定在地面上;通过在固定板1032上开设沿发球筒1长度方向的长条孔10321,螺栓7可移动地贯穿长条孔10321和基础上开设的通孔,使得滑动鞍座103可以沿发球筒1的长度方向进行一定距离的移动,起到缓冲吸收埋在地下的出油管线3的热涨推力,与曲率弯头6共同起作用,实现对锚固墩的取代。对于长条孔10321而言,长条孔1032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可以设置为多个,使得滑动鞍座103的滑动更为顺畅。举例来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发球筒1包括本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发球筒(1)、进油管线(2)、出油管线(3)、出地弯头(4)、入地弯头(5)和至少三个曲率弯头(6),其中,所述发球筒(1)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发球筒(1)的一侧筒壁与所述进油管线(2)相连;所述发球筒(1)的出口端(101)、所述出地弯头(4)、所述入地弯头(5)和每个所述曲率弯头(6)依次通过所述出油管线(3)相连,所述入地弯头(5)和所述每个所述曲率弯头(6)埋在地下;每个所述曲率弯头(6)的曲率大于等于所述出油管线(3)管径的三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发球筒(1)、进油管线(2)、出油管线(3)、出地弯头(4)、入地弯头(5)和至少三个曲率弯头(6),其中,所述发球筒(1)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发球筒(1)的一侧筒壁与所述进油管线(2)相连;所述发球筒(1)的出口端(101)、所述出地弯头(4)、所述入地弯头(5)和每个所述曲率弯头(6)依次通过所述出油管线(3)相连,所述入地弯头(5)和所述每个所述曲率弯头(6)埋在地下;每个所述曲率弯头(6)的曲率大于等于所述出油管线(3)管径的三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球筒(1)包括:本体(102)和至少一个滑动鞍座(103),所述滑动鞍座(103)设置在所述本体(102)的一侧并固定在基础上,所述基础固定在所述地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球筒进出站管线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滑动鞍座(103)包括相连的支撑腿(1031)和固定板(1032),所述支撑腿(1031)与所述本体(102)相连,所述固定板(1032)开设有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祥祥徐海涛王经天单从云汤迎文杨宇吕宏洁韩长军胡朝阳辛敏东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