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8435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0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包括顶柱、连接柱和底柱,所述连接柱包括中间球体和四个相同的副连接柱,所述副连接柱的中心设置有长方体的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中设置有连接芯体,所述连接柱通过下连接柱与底柱连接,所述下连接柱上设置有定法兰,所述底柱上设置有活动法兰套,所述底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和与底柱相接的加强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连接柱扩大了装置在支撑系统中的调节范围,提高了利用率;采用连接芯体和支撑柱插接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拆装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稳定性高;通过设置底座和加强肋降低了底柱对地面的压强,有利于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工程中预制建筑构件施工时,需要搭设建筑模板和支撑系统,利用建筑模板形成灌注空间,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拆除模板和支撑系统。目前,建筑支撑系统很多还是依靠脚手架和钢管来搭建的,这种方法在解决无法直接施工的情况下应用比较广泛。不过在现在的预制模具建设中,通常会用副梁和主梁搭建而成,通过主梁把整个建筑结构的重量传递给支撑柱,所用材料较少,工地的空间利用率较高;然而仍然存在的问题就是现有的支撑柱只有在其顶端设置有可以调节高度的丝杠和顶座,而与支撑柱连接的副支撑柱与支撑柱连接的位置却不能调节,这就需要工地上准备不同标准的支撑柱,不仅占用了工地的空间还增加了建设成本,工作效率也很难提高;其次,支撑柱的侧面一般设置有卡接口,副支撑柱的一端对接并卡在支撑柱上,这样很容易发生卡死,增加了拆除的难度;另外,现有的支撑柱底部基本上是直接与地面接触的,整个建筑传递到地面的压强显然比较大,如果在土质较差的工地必须采用硬化措施,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倾斜,甚至会发生坍塌事故,包括现浇混凝土梁、板的模板支撑失稳倒塌,基坑边坡失稳引起土方坍塌,拆除工程中的倒塌,这些坍塌会对施工人员造成巨大的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建筑支撑系统中的支撑结构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利用率高、拆装方便且安全性高的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包括顶柱和底柱,所述顶柱包括顶座和丝杠,所述顶柱和底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包括中间球体和分别位于中间球体的左、右、前、后的四个相同的副连接柱,所述副连接柱的中心设置有长方体的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中设置有连接芯体,所述中间球体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连接柱和下连接柱,所述上连接柱与丝杠配合连接,所述下连接柱与底柱连接,所述下连接柱上设置有定法兰,所述底柱上设置有活动法兰套,所述底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底柱相接的加强肋。作为优选,所述中间球体的左侧和前侧的副连接柱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卡槽。作为优选,所述连接芯体包括一根长连接芯体和两个短连接芯体,所述连接芯体的一端设置有与卡槽配合的卡棱。作为优选,所述下连接柱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底柱的顶端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配合的第一内螺纹。作为优选,所述底柱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活动法兰套上设置有与第二外螺纹配合的第二内螺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通过在顶柱和底柱之间设置连接柱可实现较大的调节范围,可以调节支撑柱与连接芯体以上的高度以及支撑柱与连接芯体以下的高度,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利用率,而且采用连接芯体和支撑柱插接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拆装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稳定性高;通过设置底座和加强肋降低了底柱对地面的压强,有利于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性。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的轴侧图;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的主视图;以上各图中,1、顶柱;11、顶座;12、丝杠;2、底柱;3、连接柱;31、中间球体;32、副连接柱;321、卡槽;33、上连接柱;34、下连接柱;4、连接芯体;41、卡棱;5、定法兰;6、活动法兰套;7、底座;8、加强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包括顶柱1和底柱2,所述顶柱1包括顶座11和丝杠12,顶座11用来支承支撑系统中的主梁,丝杠12用来调节支撑距离。不过,本装置的重点是扩大整个装置的调节范围,同时提高整个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所述顶柱1和底柱2之间设置有连接柱3,所述连接柱3包括中间球体31和分别位于中间球体31的左、右、前、后的四个相同的副连接柱32,所述副连接柱32的中心设置有长方体的连接通孔(图中未示出),所述连接通孔中设置有连接芯体4,所述中间球体31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连接柱33和下连接柱34,所述上连接柱33与丝杠12配合连接,所述下连接柱34与底柱2连接。其中,副连接柱32用来连接支撑系统中的横梁,而且采用的连接方式是插接,相比现有技术中搭接的方式稳定性更高;由于连接的节点都在连接轴的轴心处,所以通过中间球体31可以提高连接柱的抗剪强度,而且连接芯体4是棱柱状,稳定性极好。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装置的利用率,本技术提供的所述下连接柱34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图中未画出),所述底柱2的顶端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配合的第一内螺纹(图中未画出),所述下连接柱34上设置有定法兰5,所述底柱2上设置有活动法兰套6,所述底柱2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活动法兰套6上设置有与第二外螺纹配合的第二内螺纹;调节横梁与支撑装置连接的位置时,转动中间球体31,第一内螺纹和第一外螺纹顺势连接直到理想的高度,确定高度后将活动法兰套6顺着第二内螺纹向上与定法兰5正好法兰连接,这样便可调节好横梁即副支撑柱与支撑装置的连接高度,方便后续的连接作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调节横梁与支撑装置连接位置的问题。为了方便拆装,本技术提供的所述连接芯体4包括一根长连接芯体和两个短连接芯体,所述连接芯体4的一端设置有与卡槽321配合的卡棱41,所述中间球体31的左侧和前侧的副连接柱3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卡槽321;也就是说,副连接柱32中有两个相对的连接通孔是贯通的,还有两个是独立的,因为在支撑系统中多个支撑装置在连接的情况都是两两连接的,所以,在连接的时候现将短连接芯体先插进装置中与横梁连接,然后再将长连接芯体直接穿过去连接到与之前连接的横梁相垂直的横梁,并且卡条卡在卡槽中,完成连接,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连接强度较高且稳定性较好,为了降低整个装置及建筑对地面的压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底柱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7,所述底座7上设置有与底柱2相接的加强肋8,从上传下来的压力的作用面积增大,压强减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出现地面变形对支撑系统稳定性的现象,安全性提高。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包括顶柱和底柱,所述顶柱包括顶座和丝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柱和底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包括中间球体和分别位于中间球体的左侧、右侧、前侧、后侧的四个相同的副连接柱,所述副连接柱的中心设置有长方体的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中设置有连接芯体,所述中间球体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连接柱和下连接柱,所述上连接柱与丝杠配合连接,所述下连接柱与底柱连接,所述下连接柱上设置有定法兰,所述底柱上设置有活动法兰套,所述底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底柱相接的加强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支撑装置,包括顶柱和底柱,所述顶柱包括顶座和丝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柱和底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包括中间球体和分别位于中间球体的左侧、右侧、前侧、后侧的四个相同的副连接柱,所述副连接柱的中心设置有长方体的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中设置有连接芯体,所述中间球体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连接柱和下连接柱,所述上连接柱与丝杠配合连接,所述下连接柱与底柱连接,所述下连接柱上设置有定法兰,所述底柱上设置有活动法兰套,所述底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底柱相接的加强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建万义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江西省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江西省水利工程技师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