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中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475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0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中治具,包括:基座,用于承载工件,基座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槽道,基座沿其宽度方向设有第二槽道;定位机构,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推顶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设置于基座下方的第一顶块、第二顶块及第一弹性件,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一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第一槽道两端处沿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两第一抵持件沿基座的长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同时,通过第一弹性件弹性推抵第二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第二槽道两端处沿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两第二抵持件沿基座的宽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上述分中治具可将工件长度方向的两侧夹紧,达到工件长度及宽度两个不同方向分中的目的。

Divide the middle fix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ividing and treating tool, which comprises a base for carrying workpiece, a first groove along its length direction and a second groove along its width direction; a positioning mechanism, including a pair of first and second counterparts; and a pushing mechanism, including a first driving component, a first top block, a second top block and a first elasticity under the base. The first driving element can drive the first top block to move its two free ends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base at both ends of the first channel, thus inferring that the two first counterparts move in reverse synchronization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base;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top block can be pushed by the first elastic element to move its two free ends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base at both ends of the second channel, thus pushing the two second counterparts. It moves in reverse synchronization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base. The dividing fixture can clamp both sides of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workpie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ividing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workpiece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中治具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外壳的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分中治具。
技术介绍
在电子产品的外壳的组装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分中治具对电子产品的外壳进行分中定位,以保证电子产品的外壳的组装作业精度。传统的分中治具通常只能实现对工件某一个方向的分中定位,而对于长度与宽度两个方向均存在公差的外壳,该分中治具并不能有效地保证外壳的分中定位精度,从而导致外壳的组装作业精度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分中治具,该分中治具能够实现两个不同方向均存在公差的工件的稳定和精准定位。一种分中治具,包括:基座,用于承载工件,所述基座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槽道,所述基座沿其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第一槽道垂直相交且连通的第二槽道;定位机构,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两所述第一抵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槽道的两端,且可反向同步滑动;两所述第二抵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槽道的两端,且可反向同步滑动;推顶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设置于基座下方的第一顶块、第二顶块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顶块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一顶块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一顶块与所述第二顶块之间,所述第一顶块的两自由端可贯穿所述基座伸入至所述第一槽道两端处,所述第二顶块的两自由端可贯穿所述基座伸入至所述第二槽道两端处;及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所述第一槽道两端处沿所述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两所述第一抵持件沿所述基座的长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推抵所述第二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所述第二槽道两端处沿所述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所述两所述第二抵持件沿所述基座的宽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进而以使两所述第一抵持件及两所述第二抵持件分别将所述工件长度及宽度方向的两侧夹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块的两自由端分别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顶块的两自由端分别设有第二斜面;每一所述第一抵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每一所述第二抵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斜面相配合的第四斜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于其长度方向并排设有两所述第二槽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顶机构还包括用于所述第二顶块复位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二顶块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个:用于所述第一抵持件复位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一槽道的底壁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抵持件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共同构成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及用于所述第二抵持件复位的第四弹性件,所述第二槽道的底壁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抵持件朝向所述第三凹槽的一侧还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共同构成第二容置槽,所述第四弹性件弹性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抵持件和所述第二抵持件上,以将所述第一抵持件和所述第二抵持件分别限位于所述第一槽道和所述第二槽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块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两第一滑动部,两所述第一滑动部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及两所述第一滑动部形成“U”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滑动部用于穿设所述基座的底部并伸入至所述第一槽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块包括第二连接部和两第二滑动部,两所述第二滑动部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及两所述第二滑动部形成“U”型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顶块的一端弹性抵接,所述第二滑动部用于穿设所述基座的底部并伸入至所述第二槽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压持机构,所述压持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压持机构用于压持所述工件的顶部以将所述工件固定于所述基座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持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底部,所述第二驱动件具有转轴;及压持件,用于抵接所述工件的顶部,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通过所述转轴驱动所述压持件相对所述基座绕所述转轴的轴向转动,以及驱动所述压持件相对所述基座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压持件将所述工件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上述分中治具,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一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第一槽道内两端处沿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两第一抵持件沿基座的长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同时,通过第一弹性件弹性推抵第二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第二槽道内两端处沿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第二抵持件沿基座的宽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进而以使两第一抵持件及两第二抵持件分别将工件长度及宽度方向的两侧夹紧,达到工件长度及宽度两个不同方向分中的目的,实现两个不同方向均存在公差的工件的稳定和精准的定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分中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分中治具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分中治具沿B-B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分中治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分中治具100包括基座110、定位机构130及推顶机构120。基座110用于承载工件。工件可以为电子产品的外壳。基座110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槽道111,基座110沿其宽度方向设有与第一槽道111垂直相交且连通的第二槽道112。定位机构130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抵持件131和第二抵持件132。两第一抵持件131设置于第一槽道111的两端,且可反向同步滑动。两第二抵持件132设置于第二槽道112的两端,且可反向同步滑动。如图3及图4所示,推顶机构120包括第一驱动件140、设置于基座110下方的第一顶块121、第二顶块122及第一弹性件123。第二顶块122位于基座110与第一顶块121之间。第一弹性件123弹性抵接在第一顶块121与第二顶块122之间。第一顶块121的两自由端可贯穿基座110伸入至第一槽道111两端处。第二顶块122的两自由端可贯穿基座110伸入至第二槽道112两端处。第一驱动件140能够驱动第一顶块121使其两自由端在第一槽道111内两端处沿基座110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两第一抵持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中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用于承载工件,所述基座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槽道,所述基座沿其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第一槽道垂直相交且连通的第二槽道;定位机构,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两所述第一抵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槽道的两端,且可反向同步滑动;两所述第二抵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槽道的两端,且可反向同步滑动;推顶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设置于基座下方的第一顶块、第二顶块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顶块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一顶块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一顶块与所述第二顶块之间,所述第一顶块的两自由端可贯穿所述基座伸入至所述第一槽道两端处,所述第二顶块的两自由端可贯穿所述基座伸入至所述第二槽道两端处;及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所述第一槽道两端处沿所述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两所述第一抵持件沿所述基座的长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推抵所述第二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所述第二槽道两端处沿所述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所述两所述第二抵持件沿所述基座的宽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进而以使两所述第一抵持件及两所述第二抵持件分别将所述工件长度及宽度方向的两侧夹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中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用于承载工件,所述基座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槽道,所述基座沿其宽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第一槽道垂直相交且连通的第二槽道;定位机构,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两所述第一抵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槽道的两端,且可反向同步滑动;两所述第二抵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槽道的两端,且可反向同步滑动;推顶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设置于基座下方的第一顶块、第二顶块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顶块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一顶块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一顶块与所述第二顶块之间,所述第一顶块的两自由端可贯穿所述基座伸入至所述第一槽道两端处,所述第二顶块的两自由端可贯穿所述基座伸入至所述第二槽道两端处;及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所述第一槽道两端处沿所述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两所述第一抵持件沿所述基座的长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推抵所述第二顶块使其两自由端在所述第二槽道两端处沿所述基座的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推抵所述两所述第二抵持件沿所述基座的宽度方向反向同步移动,进而以使两所述第一抵持件及两所述第二抵持件分别将所述工件长度及宽度方向的两侧夹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中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块的两自由端分别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顶块的两自由端分别设有第二斜面;每一所述第一抵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每一所述第二抵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斜面相配合的第四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中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于其长度方向并排设有两所述第二槽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中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顶机构还包括用于所述第二顶块复位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二顶块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中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个:用于所述第一抵持件复位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一槽道的底壁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抵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焕喜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