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史峰专利>正文

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4172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包括支撑杆、升降杆、第二三角架和固定座,所述支撑杆下端右侧与第一三角架相连,所述支撑杆左侧下端安装有旋转接头,所述连接杆通过固定件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上端设有定位孔,所述升降杆置于支撑杆的内部,所述第二三角架安装在横杆的两端,所述固定座安装在横杆的两端。该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采用可折叠三角架的设计,在不用时推动三角架可将横杆、支撑杆和升降杆与地面贴合,减小占用空间,支撑杆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不易晃动,增加了支撑杆间的稳固性,同时升降杆的高度可调节,通过插件将支撑杆上的定位孔与升降杆上的穿孔在合适高度固定,满足不同高度使用。

A Physical Training Device for Teach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hysical training device for teaching, which comprises a support rod, a lifting rod, a second triangle bracket and a fixed seat. The lower right side of the support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riangle bracket. The lower left end of the support rod is equipped with a rotating joint. The connecting rod is fixed with the support rod through a fixed member. The upper end of the support rod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hole, and the lifting rod is placed on the support. Inside the bar, the second triangular frame is installed at both ends of the bar, and the fixing seat is installed at both ends of the bar. The physical training device for teaching uses the design of foldable triangle bracket, which can push the triangle bracket to fit the horizontal bar, supporting rod and lifting rod to the ground when not in use, thus reducing the occupied space. The supporting rod is fixed and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rod, which is not easy to sway and increases the stability between supporting r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height of lifting rod can be adjusted. The positioning hole and lifting rod can be adjusted by plug-in. The perforation on the falling rod is fixed at the appropriate height to meet different he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
本技术涉及体能教学
,具体为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双杠是一种用于体育教学,竞技体育和休闲锻炼的器械,双杠是用金属的架子支撑两条平行的木头、塑胶或合成金属制成的,并且直接固定在地面,以确保稳定性及安全性。然而,现有的双杠都是固定式结构,其高度不可调节,不能满足学校不同身高学生的使用,并且双杠占用空间偏大,无法进行折叠收纳。针对上述问题,急在原有双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无法调节高度和无法进行折叠收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包括支撑杆、升降杆、第二三角架和固定座,所述支撑杆下端右侧与第一三角架相连,所述支撑杆左侧下端安装有旋转接头,且旋转接头与连接杆相连,所述连接杆通过固定件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上端设有定位孔,所述升降杆置于支撑杆的内部,且升降杆上均匀分布有穿孔,所述第二三角架安装在横杆的两端,且第二三角架的直角边分别与升降杆和横杆连接,所述升降杆上端安装有旋转件,且旋转件与旋转卡扣相连,所述固定座安装在横杆的两端。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内径等于升降杆的外径。优选的,所述第一三角架与第二三角架为相同规格,且折叠方向相反。优选的,所述第一三角架和第二三角架均包括有水平杆、垂直杆、第一转动轴、第一连接杆、第二转动轴、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转动轴,水平杆的右端通过第三转动轴与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通过第二转动轴与第一连接杆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通过第一转动轴与垂直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水平杆的左端与垂直杆的下端相互贴合。优选的,所述定位孔与穿孔孔径相同,且方向一致。优选的,所述旋转卡扣前端为圆弧形结构,且圆弧内径与等于固定座的直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采用可折叠三角架的设计,在不用时推动三角架可将横杆、支撑杆和升降杆与地面贴合,减小占用空间,支撑杆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不易晃动,增加了支撑杆间的稳固性,同时升降杆的高度可调节,通过插件将支撑杆上的定位孔与升降杆上的穿孔在合适高度固定,满足不同高度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三角架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杆;2、第一三角架;3、旋转接头;4、连接杆;5、固定件;6、定位孔;7、升降杆;8、穿孔;9、第二三角架;10、横杆;11、旋转卡扣;12、固定座;13、旋转件;201、水平杆;202、垂直杆;203、第一转动轴;204、第一连接杆;205、第二转动轴;206、第二连接杆;207、第三转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包括支撑杆1、第一三角架2、旋转接头3、连接杆4、固定件5、定位孔6、升降杆7、穿孔8、第二三角架9、横杆10、旋转卡扣11、固定座12和旋转件13,支撑杆1下端右侧设置有第一三角架2,支撑杆1左侧下端安装有旋转接头3,且旋转接头3与连接杆4活动连接,连接杆4通过固定件5与另一支撑杆1固定连接,支撑杆1上端设有定位孔6,升降杆7置于支撑杆1上端的内部,且升降杆7上均匀分布有穿孔8,第二三角架9安装在横杆10的两端,且第二三角架9的直角边分别与升降杆7和横杆10固定连接,升降杆7上端安装有旋转件13,且旋转件13与旋转卡扣11相连,固定座12安装在横杆10的两端。进一步的,支撑杆1的内径等于升降杆7的外径,升降杆7可以放入支撑杆1内。进一步的,第一三角架2与第二三角架9为相同规格,且折叠方向相反,支撑杆1的上下运动轨迹相反,横杆10才能与地面相贴合。进一步的,第一三角架2和第二三角架9均包括有水平杆201、垂直杆202、第一转动轴203、第一连接杆204、第二转动轴205、第二连接杆206和第三转动轴207,水平杆201的右端通过第三转动轴207与第二连接杆206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206通过第二转动轴205与第一连接杆204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204通过第一转动轴203与垂直杆202的上端转动连接,水平杆201的左端与垂直杆202的下端相互贴合。进一步的,定位孔6与穿孔8孔径相同,且方向一致,方便定位孔6与穿孔8的固定。进一步的,旋转卡扣11前端为圆弧形结构,且圆弧内径与等于固定座12的直径,旋转卡扣11能与固定座12相卡合。工作原理:首先进行整体的固定安装,将支撑杆1推动至垂直状态,此时第一三角架2上的第一连接杆204与第二连接杆206呈直线,水平杆201的左端与垂直杆202的下端相互贴合支撑,实现支撑杆1一侧的固定,同时第二三角架9在升降杆7与横杆10的拐角处也进行与第一三角架2相同的结构变换,实现升降杆7与横杆10左侧之间的稳固连接,接着旋转卡扣11通过旋转件13在升降杆7上旋转,直至旋转卡扣11与固定座12卡合连接,进行升降杆7右侧的固定即可,最后连接杆4通过旋转接头3旋转至与另一支撑杆1垂直连接,此时通过固定件5进行连接杆4的稳固,实现支撑杆1之间的稳固安装,当需要进行整体高度调节时,将升降杆7移动至适当的高度后,将插件同时穿过定位孔6和穿孔8,当需要折叠摆放时,重复上述相反的操作,将支撑杆1与地面贴合即可。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包括支撑杆(1)、升降杆(7)、第二三角架(9)和固定座(1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下端右侧设置有第一三角架(2),所述支撑杆(1)左侧下端安装有旋转接头(3),且旋转接头(3)与连接杆(4)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4)通过固定件(5)与另一支撑杆(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上端设有定位孔(6),所述升降杆(7)置于支撑杆(1)上端的内部,且升降杆(7)上均匀分布有穿孔(8),所述第二三角架(9)安装在横杆(10)的两端,且第二三角架(9)的直角边分别与升降杆(7)和横杆(10)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7)上端安装有旋转件(13),且旋转件(13)与旋转卡扣(11)相连,所述固定座(12)安装在横杆(10)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包括支撑杆(1)、升降杆(7)、第二三角架(9)和固定座(1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下端右侧设置有第一三角架(2),所述支撑杆(1)左侧下端安装有旋转接头(3),且旋转接头(3)与连接杆(4)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4)通过固定件(5)与另一支撑杆(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上端设有定位孔(6),所述升降杆(7)置于支撑杆(1)上端的内部,且升降杆(7)上均匀分布有穿孔(8),所述第二三角架(9)安装在横杆(10)的两端,且第二三角架(9)的直角边分别与升降杆(7)和横杆(10)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7)上端安装有旋转件(13),且旋转件(13)与旋转卡扣(11)相连,所述固定座(12)安装在横杆(10)的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的内径等于升降杆(7)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教学用体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峰
申请(专利权)人:史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