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触电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37608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6: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触电充电桩,包括桩体、供电模组、电缆以及充电插头组件,所述供电模组设置于所述桩体内并通过所述电缆与所述充电插头组件连接;充电插头组件包括外壳、压力传感器、第一弹性件、第一安全套管以及充电电极结构,外壳的一端设置有开孔,该压力传感器设置于该外壳内的与该开孔相对的底壁上,充电电极结构的尾端设置于该外壳内,充电电极结构的首端伸出于外壳,第一安全套管套套设在充电电极结构的首端,该第一安全套管套的一端与该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该压力传感器弹性抵接,该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该第一弹性件对其施加的弹性力;供电模组用于在弹性力大于预设值时通过该电缆对该充电电极结构供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触电充电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触电充电桩。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有利于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近日,《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指导意见》提出在建设目标方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建立较完善的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在这一大环境下,作为充电基础设施中与用户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充电桩必然会得到大量的生产应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充电桩的充电插头的充电电极结构是裸露的,具有触电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触电充电桩,具有避免充电电极对用户产生触电,可以提高安全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触电充电桩,包括桩体、供电模组、电缆以及充电插头组件,所述供电模组设置于所述桩体内并通过所述电缆与所述充电插头组件连接;所述充电插头组件包括外壳、压力传感器、第一弹性件、第一安全套管以及充电电极结构,所述电缆包括相互电隔离的通信层以及电能传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触电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供电模组、电缆以及充电插头组件,所述供电模组设置于所述桩体内并通过所述电缆与所述充电插头组件连接;所述充电插头组件包括外壳、压力传感器、第一弹性件、第一安全套管以及充电电极结构,所述电缆包括相互电隔离的通信层以及电能传输层,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所述通信层与所述供电模组通信连接,所述充电电极结构通过所述电能传输层与所述供电模组电连接;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开孔,该压力传感器设置于该外壳内的与该开孔相对的底壁上,所述充电电极结构的尾端设置于该外壳内,所述充电电极结构的首端通过所述开孔伸出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安全套管套可沿自身轴向滑动地套设在所述充电电极结构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触电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供电模组、电缆以及充电插头组件,所述供电模组设置于所述桩体内并通过所述电缆与所述充电插头组件连接;所述充电插头组件包括外壳、压力传感器、第一弹性件、第一安全套管以及充电电极结构,所述电缆包括相互电隔离的通信层以及电能传输层,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所述通信层与所述供电模组通信连接,所述充电电极结构通过所述电能传输层与所述供电模组电连接;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开孔,该压力传感器设置于该外壳内的与该开孔相对的底壁上,所述充电电极结构的尾端设置于该外壳内,所述充电电极结构的首端通过所述开孔伸出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安全套管套可沿自身轴向滑动地套设在所述充电电极结构的首端,该第一安全套管套的一端与该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该压力传感器弹性抵接,该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该第一弹性件对其施加的弹性力;所述供电模组用于在所述弹性力大于预设值时通过该电缆对该充电电极结构供电,并在所述弹性力小于预设值时停止对该充电电极结构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触电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压簧,所述第一安全套管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供该压簧的端部插设于其中的环状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触电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自由长度时,所述充电电极结构的首端位于所述第一安全套管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林灿李志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微晟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