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频双极化振子天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通信天线设备与技术,特别是涉及双频双极化振子天线。
技术介绍
对称振子或偶极子(dipole)是无线电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天线。由它演变而来的天线变种不计其数,其中双极化交叉振子已成为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基本辐射单元。然而,目前各类基站天线中所用的交叉振子辐射单元都是单频段,如698~960/1710~2700/3400~3800MHz。如此以来,设计一副覆盖多个业务频段的高增益基站天线,则需要使用多种不同频段振子分别单独组阵。为了节省空间,将各频段阵列左右并排或上下共轴放置,比如698~960MHz频段与1710~2700MHz频段嵌套共轴排列。尽管如此,由于相邻两列振子间距不可能小到零,天线总体尺寸尚不够紧凑。然而,随着规划频段越来越多,传统宏基站天线端口数量越来越多、尺寸越来越大。这在站址资源高度紧张的今天是极不合理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蜂窝移动通信的双频宏基站或微基站提供一种小型化、双频段、双极化、定向性、高增益、高效率、低旁瓣,以及低互调、高可靠、结构简单、低成本、易生产的基本辐射单元的 ...
【技术保护点】
1.双频双极化振子天线,设有反射板(5),其特征在于:在反射板(5)的上方设有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上下中心加载单元(3)、顶部边缘加载单元(3)、两对巴仑(6)、以及进行馈电的同轴电缆(7);所述的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包括设置在介质基板(1)上的两对完全相同的半波振子(21),两对半波振子(21)按正交中心线对称,两对半波振子(21)的中心设有的馈电点分别位于介质基板(1)的正反面上,每对半波振子(21)通过一对巴仑(6)短路连接在反射板(5)上,半波振子(21)的中间为一段沿正交中心线设置的短直开路枝节(215),短直开路枝节(215)的两端分别连接一对直弯臂的始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双频双极化振子天线,设有反射板(5),其特征在于:在反射板(5)的上方设有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上下中心加载单元(3)、顶部边缘加载单元(3)、两对巴仑(6)、以及进行馈电的同轴电缆(7);所述的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包括设置在介质基板(1)上的两对完全相同的半波振子(21),两对半波振子(21)按正交中心线对称,两对半波振子(21)的中心设有的馈电点分别位于介质基板(1)的正反面上,每对半波振子(21)通过一对巴仑(6)短路连接在反射板(5)上,半波振子(21)的中间为一段沿正交中心线设置的短直开路枝节(215),短直开路枝节(215)的两端分别连接一对直弯臂的始端,一对直弯臂的末端与另一振子的相临的直弯臂的末端通过集总电路元件(223)连接;所述的上下中心加载单元(4)设有四组,四组完全相同的上下中心加载单元(4)呈十字型覆盖在正交中心线上,并关于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的正交中心线对称设置,每组上下中心加载单元(4)的上中心加载单元(41)和下中心加载单元(42)分别平行设置在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的上下两侧,上中心加载单元(41)与下中心加载单元(42)均包括不等高且不等宽并依次相连的多段单元,上中心加载单元(41)与下中心加载单元(42)的始端与所处位置的半波振子(21)的上下面连接,上中心加载单元(41)与下中心加载单元(42)的其它部分分别悬置在半波振子(21)的两侧;所述的顶部边缘加载单元(3)设有两组,两组完全相同的顶部边缘加载单元(3)关于正交中心线对称并平行悬置在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的直弯臂上方,顶部边缘加载单元(3)的始端与所处位置的半波振子(21)的直弯臂连接,顶部边缘加载单元(3)的末端与另一组顶部边缘加载单元(3)相临的未端连为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双极化振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短直开路枝节(215)的两端分别连接的一对直弯臂上对称连接有至少一对开路枝节或/和至少一对短路枝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双极化振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总电路元件(223)为片状电容或片状电感,若为电容,其电容值为20~40pF;若为电感,则电感值为10~20nH;一个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共加载4个或8个片状电容或片状电感,若一个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加载8个片状电容,则8个片状电容两两并联,若一个正交极化振子单元(2)加载8个片状电感,则8个片状电感两两串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双极化振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道铁,吴中林,刘木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