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负电阻的混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35612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负电阻的混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包括相连接的负电阻和发射电路以及相连接的接收电路和负载;发射电路包括与原边电路连接的耦合电极板及与该耦合电极板串联连接的发射线圈和原边补偿电容,发射线圈包括串联连接的原边电感和发射电路内阻;接收电路包括与副边电路连接的耦合电极板及与该耦合电极板串联连接的接收线圈和副边补偿电容,接收线圈包括串联连接的副边电感和接收电路内阻;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之间通过耦合电极板之间的电场耦合以及发射、接收线圈之间的磁场耦合两种方式同时向负载供电,实现无线电能传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增加耦合系统的传输距离,实现大功率、远距离、稳定的无线电能传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负电阻的混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本技术涉及无线电能传输的
,尤其是指一种基于负电阻的混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有线输电方式由于需要大量的金属导线和繁冗的架线工程,具有降低用电装置灵活性、受工作环境影响大等很明显的缺点。为了解决传统电能传输方式的局限性问题,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在多年前被提出。这种方式取电方便、节约金属资源且无需繁杂的架线工程,弥补了传统有线输电方式的缺陷。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主要包括磁场耦合式、电场耦合式和微波式等。微波式虽然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很远,但效率极低、功率小且耗散严重,目前应用较少。在实际应用场合,磁场耦合式和电场耦合式由于传输功率较大、效率较高,近年来被研究较多。但这两种方式的传输性能均严重受传输距离的限制。随着距离增大,传输效率将大大降低,不利于系统的实际应用。目前,电场耦合式无线输电的传输距离多在厘米等级,磁场耦合式的传输距离多在几十厘米的等级。如何有效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的距离并保持系统的高效性是该技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此外,传统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为了满足高频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通常采用开关型驱动源(功率放大器)如D类、E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负电阻的混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负电阻和发射电路以及相连接的接收电路和负载;所述发射电路包括与原边电路连接的耦合电极板及与该耦合电极板串联连接的发射线圈和原边补偿电容,所述发射线圈包括串联连接的原边电感和发射电路内阻,所述发射电路内阻是指除副边反射到原边的电阻外的原边电路所有内阻之和,所述原边电感、原边补偿电容和发射电路内阻串联连接构成RLC串联谐振电路;所述接收电路包括与副边电路连接的耦合电极板及与该耦合电极板串联连接的接收线圈和副边补偿电容,所述接收线圈包括串联连接的副边电感和接收电路内阻,所述接收电路内阻是指接收电路所有元件的内阻之和,所述副边电感、副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负电阻的混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负电阻和发射电路以及相连接的接收电路和负载;所述发射电路包括与原边电路连接的耦合电极板及与该耦合电极板串联连接的发射线圈和原边补偿电容,所述发射线圈包括串联连接的原边电感和发射电路内阻,所述发射电路内阻是指除副边反射到原边的电阻外的原边电路所有内阻之和,所述原边电感、原边补偿电容和发射电路内阻串联连接构成RLC串联谐振电路;所述接收电路包括与副边电路连接的耦合电极板及与该耦合电极板串联连接的接收线圈和副边补偿电容,所述接收线圈包括串联连接的副边电感和接收电路内阻,所述接收电路内阻是指接收电路所有元件的内阻之和,所述副边电感、副边补偿电容和接收电路内阻串联连接构成RLC串联谐振电路;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同名端相反,它们之间通过磁场耦合传输电能,即所述发射线圈通过磁场耦合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刘功俊疏许健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