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元器件中的动导电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3468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空元器件中的动导电杆,包括电杆、连接件,所述电杆包括杆状部、屏蔽盘部,所述屏蔽盘部表面设有电圈跑道,所述杆状部设有孔洞、通孔A、通孔B,所述孔洞内侧壁由外到内依次设有扇形通槽、卡槽及内螺纹,所述扇形通槽与卡槽连通且彼此交错设置,所述通孔A、通孔B均与卡槽连通;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件本体、凸起卡设件、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本体呈圆柱形,所述连接件设于连接件本体端部,且通过插销式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电杆与连接件连接后的空隙部分通过填充物进行填补,该真空元器件中的动导电杆结构设计合理简单,通过卡扣连接与螺纹连接的结合连接方式缩短螺纹的长度,同时加以硅胶进行稳固连接,可实现可拆卸连接,充分利用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元器件中的动导电杆
本技术涉及真空断电器里的动导电杆,尤其是一种真空元器件中的动导电杆。
技术介绍
动静导电杆是电气元件中常用部件来完成控制电流的通断,一般的动导电杆的动作比较快,会产生振动,导致动导电杆脱落造成元器件无法使用,现有的连接方式是使用很深的螺纹连接,但是该结构连接在安装时候需要旋转电杆很久,且连接不牢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真空元器件中的动导电杆,并且克服了以上缺陷。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空元器件中的动导电杆,包括电杆、连接件,所述电杆包括杆状部、屏蔽盘部,所述屏蔽盘部表面设有电圈跑道,所述杆状部设有孔洞、通孔A、通孔B,所述孔洞内侧壁由外到内依次设有扇形通槽、卡槽及内螺纹,所述扇形通槽与卡槽连通且彼此交错设置,所述通孔A、通孔B均与卡槽连通;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件本体、凸起卡设件、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本体呈圆柱形,所述凸起卡设件呈扇形且固定在连接件本体上,安装时凸起卡设件随连接件本体沿扇形通道进入至孔洞底部,将电杆与连接件相对转动90度,凸起卡设件置于卡槽内实现卡置连接,所述连接件设于连接件本体端部,且通过插销式螺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真空元器件中的动导电杆,包括电杆(1)、连接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杆(1)包括杆状部(11)、屏蔽盘部(12),所述屏蔽盘部(12)表面设有电圈跑道(13),所述杆状部(11)设有孔洞(15)、通孔A(16)、通孔B(19),所述孔洞(15)内侧壁由外到内依次设有扇形通槽(14)、卡槽(18)及内螺纹(17),所述扇形通槽(14)与卡槽(18)连通且彼此交错设置,所述通孔A(16)、通孔B(19)均与卡槽(18)连通;所述连接件(2)包括连接件本体(23)、凸起卡设件(21)、连接头(22),所述连接件本体(23)呈圆柱形,所述凸起卡设件(21)呈扇形且固定在连接件本体(2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元器件中的动导电杆,包括电杆(1)、连接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杆(1)包括杆状部(11)、屏蔽盘部(12),所述屏蔽盘部(12)表面设有电圈跑道(13),所述杆状部(11)设有孔洞(15)、通孔A(16)、通孔B(19),所述孔洞(15)内侧壁由外到内依次设有扇形通槽(14)、卡槽(18)及内螺纹(17),所述扇形通槽(14)与卡槽(18)连通且彼此交错设置,所述通孔A(16)、通孔B(19)均与卡槽(18)连通;所述连接件(2)包括连接件本体(23)、凸起卡设件(21)、连接头(22),所述连接件本体(23)呈圆柱形,所述凸起卡设件(21)呈扇形且固定在连接件本体(23)上,安装时凸起卡设件(21)随连接件本体(23)沿扇形通道进入至孔洞(15)底部,将电杆(1)与连接件(2)相对转动90度,凸起卡设件(21)置于卡槽(18)内实现卡置连接,所述连接头(22)设于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城达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普银真空元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