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正义专利>正文

后张法预应力钢筋退张前减小预应力构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296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后张法预应力钢筋退张前减小预应力构造系统由可反复安装拆解的新型张拉端和固定端构造系统构成。是一种在预应力钢筋达到其抗拉强度设计值条件下在最终退张拆卸夹片之前将预应力钢筋先行退张的构造系统,使预应力钢筋在最终退张前的拉力值减小到其剩余的抗拉强度值所形成的材料伸长度足以顺利退张,既可以充分利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设计标准值,提高其材料性能利用率,减少预应力钢筋的用量,同时缩小整个构造系统包括张拉端、固定端和预应力钢筋孔道的构造规格;又避免因预应力钢筋的工作拉力用到极限而无法完好退张不能重复使用,为周期移动使用的砼预制构件组合、分解的后张法预应力构造系统的资源节约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周期组合、分解的砼预制构件结构的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钢筋的退张构造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达到周期移动使用的机械设备(如建筑塔式起重机、无线信号塔、石油的采油机、风力发电机、地矿的勘探机等)组合基础的砼预制构件的预应力构造系统能反复退张使预应力钢筋重复使用的目的,无粘结后张法的预应力钢筋拉力设计值仅为其抗拉强度标准值的40%左右,这种强度设计值与规范规定的强度设计值为其强度标准值的71%尚有31%左右的差距,这是为了实现预应力钢筋能多次重复使用以达到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的目的技术措施造成的另一种可观的资源和成本的浪费。而现有的预应力钢筋的退张方法与构造措施无法实现在利用剩余的强度标准值(71~100%)范围内保证预应力钢筋重复使用的材料力学性质的条件下实现预应力钢筋的无损坏退张。其技术现状是,要么为完好退张实现重复使用的需要而降低预应力钢筋的拉力设计值,造成增加预应力钢筋用量,钢筋用量的增加连锁造成其整个构造系统包括张拉端、固定端和钢筋孔道的构造相应增大形成的进一步综合浪费;要么把预应力钢筋的强度设计值用到规定的极限,造成预应力钢筋的退张破坏只能是一次性使用的浪费;两者都无法避免材料和成本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任务是提供一种在预应力钢筋达到其抗拉强度设计值条件下能在最终退张拆卸锚固夹片之前将预应力钢筋先行退张的构造系统,使预应力钢筋在最终退张前的拉力值提前减小到其剩余的抗拉强度值所形成的材料伸长度足以顺利退张拆卸锚固夹片,然后使预应力钢筋与锚具彻底分解。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设计标准值,提高其材料性能利用率,减少预应力钢筋的用量,同时缩减整个构造系统包括固定端、张拉端和预应力钢筋孔道的构造规格;又可以避免因预应力钢筋的拉力值用到规定的极限而无法完好退张以实现其重复使用的状况。为进一步降低用于砼预制构件组合、分解的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构造系统的资源节约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包括由预应力钢筋在与锚具彻底分离前先行减小预应力的固定端、张拉端及连接贯通其间的预应力钢筋孔道和置于其中并将固定端与张拉端连接的预应力钢筋的系统构造以及为增加预应力钢筋使用次数服务的其它构造措施共同构成的新型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构造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张拉端构造有下列二种形式:第一种:位于砼预制构件(1)中的预应力钢筋孔道(3)的最未一端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交接处设有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其内径与预应力钢筋孔道(3)内径相同的1号承压圈(2),1号承压圈(2)的外平面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相平;在1号承压圈(2)的外侧设有其外径与1号承压圈(2)L形凹槽内径配合的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的1号承压垫圈(4),1号承压垫圈(4)与1号承压圈(2)和预应力钢筋孔道(3)同内径同轴心;1号承压垫圈(4)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外螺纹;在1号承压垫圈(4)的外侧设有其外径与1号承压垫圈(4)的圆形凹槽内径相配合其内径大于1号承压垫圈(4)内径的1号退张外管(7),1号退张外管(7)的长度大于等于2倍锚固夹片(14),1号退张外件(9)由1号退张外管(7)和1号退张外管卡键(8)连接组合而成,1号退张外管(7)的内圆面上设有螺纹与1号退张内管(10)外圆面上的螺纹相配合;1号退张外管(7)的外圆面上均匀分布有1号退张外管卡键(8),1号退张外管卡键(8)的横剖面为其内圆面与1号退张外管(7)的外圆面吻合的环形的一部分,其两侧面为一个方向的延长线交于1号退张外管(7)的圆心另一方向与1号退张外管(7)纵轴同方向的平面,其长度为外向端与1号退张外管(7)齐平,内向端与1号承压垫圈(4)分离,1号退张外管卡键(8)的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1号退张内管(10)的内径大于等于1号承压垫圈(4)的内径并小于锚环(12)的外径,其纵剖面为L形,其外向一端内面的圆筒形凹槽与锚环(12)的圆柱形配合且外向端齐平;其外圆面上设有与1号退张外管(7)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锚环(12)为圆柱形,其上设有外大内小的圆锥形的预应力钢筋锥形锚孔(13),预应力钢筋(15)从预应力钢筋锥形锚孔(13)穿过,以锚固夹片(14)锚固;锚固夹片(14)由内圆孔外圆锥形的圆锥形管纵向分为三件而成,其内圆柱面上有齿形螺纹,其外圆锥形与锚环(12)的预应力钢筋锥形锚孔(13)-->相配合;1号退张内管(10)与1号退张内管卡键(11)连接组合成为1号退张内件(16),1号退张内管(10)的外螺纹长度大于等于锚固夹片(14)2倍的长度,1号退张内管卡键(11)的横剖面为其内圆面与1号退张内管(10)的外圆面吻合的环形的一部分,其两侧面为一个方向的延长线交于1号退张内管(10)的圆心另一方向与1号退张内管(10)纵轴同方向的平面,1号退张内管卡键(11)均匀分布的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在张拉端设有能包容全部置于砼表面以外的构造的张拉端保护筒(17),张拉端保护筒(17)为有底圆筒,其筒口外沿设有张拉端保护筒封口圈(18),其筒口内圆面外沿部分设有内螺纹与1号承压垫圈(4)的外圆面上的外螺纹配合;在张拉端保护筒封口圈(18)与1号承压圈(2)之间设有封闭垫圈(19);如图1、8、9所示。能与本专利技术的张拉端的第一种构造形式中的1号退张外件(9)实现互换而功能相同的两类构造形式:其第一类为:2号退张外件(22)由2号退张外管(20)和2号退张外管卡键(21)配合组合而成,2号退张外管(20)的长度与1号退张外管(7)相同,2号退张外管卡键(21)的横剖面与1号退张外管卡键(8)相同,其长度为外向端与2号退张外管(20)的外向端齐平,内向端与1号承压垫圈(4)的外端面分离;其2号退张外管(20)与1号退张外管(7)的内外径、长度及内螺纹相同,其不同在于:在2号退张外管(20)的外圆面上沿2号退张外管(20)纵轴线均匀分布有与2号退张外管卡键(21)环形一部分的横剖面的一部分配合的纵向凹槽,凹槽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如图2、8、10所示。其第二类为:3号退张外件(23)是横剖面为边数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的正多边形的内圆外正多边形或边数为大于等于6的整偶数且内角相等隔边等长的多边形的内圆外多边形的异形管状体;3号退张外件(23)其内向端为圆管形,圆管形的长度大于1号承压垫圈(4)L形凹槽的深度,它的外圆面与1号承压垫圈(4)的圆形内凹槽配合,3号退张外件(23)的长度和内圆面的内螺纹与1号退张外管(7)相同;如图3、8、11所示。能与本专利技术的张拉端的第一种构造形式中的1号退张内件(16)实现互-->换而功能相同的构造形式为2号退张内件(26);如图4、5、6、12所示。第二种:位于砼预制构件(1)中的预应力钢筋孔道(3)的最未一端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交接处设有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其内径与预应力钢筋孔道(3)内径相同的3号承压圈(44),3号承压圈(44)的外平面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相平;3号承压圈(44)的外侧设有其外径与3号承压圈(44)内径配合的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的2号承压垫圈(45),3号承压圈(44)与2号承压垫圈(45)和预应力钢筋孔道(3)同内径同轴心;在2号承压垫圈(45)的内向圆环形底面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后张法预应力钢筋退张前减小预应力构造系统的由退张内件、退张外件、锚环和配套的旋转套筒等零部件组合而成的张拉端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 张拉端构造有下列二种形式: 第一种:位于砼预制构件(1)中的预应力钢筋孔道(3)的最未一端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交接处设有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其内径与预应力钢筋孔道(3)内径相同的1号承压圈(2),1号承压圈(2)的外平面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相平;在1号承压圈(2)的外侧设有其外径与1号承压圈(2)L形凹槽内径配合的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的1号承压垫圈(4),1号承压垫圈(4)与1号承压圈(2)和预应力钢筋孔道(3)同内径同轴心;1号承压垫圈(4)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外螺纹;在1号承压垫圈(4)的外侧设有其外径与1号承压垫圈(4)的圆形凹槽内径相配合其内径大于1号承压垫圈(4)内径的1号退张外管(7),1号退张外管(7)的长度大于等于2倍锚固夹片(14),1号退张外件(9)由1号退张外管(7)和1号退张外管卡键(8)连接组合而成,1号退张外管(7)的内圆面上设有螺纹与1号退张内管(10)外圆面上的螺纹相配合;1号退张外管(7)的外圆面上均匀分布有1号退张外管卡键(8),1号退张外管卡键(8)的横剖面为其内圆面与1号退张外管(7)的外圆面吻合的环形的一部分,其两侧面为一个方向的延长线交于1号退张外管(7)的圆心另一方向与1号退张外管(7)纵轴同方向的平面,其长度为外向端与1号退张外管(7)齐平,内向端与1号承压垫圈(4)分离,1号退张外管卡键(8)的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1号退张内管(10)的内径大于等于1号承压垫圈(4)的内径并小于锚环(12)的外径,其纵剖面为L形,其外向一端内面的圆筒形凹槽与锚环(12)的圆柱形配合且外向端齐平;其外圆面上设有与1号退张外管(7)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锚环(12)为圆柱形,其上设有外大内小的圆锥形的预应力钢筋锥形锚孔(13),预应力钢筋(15)从预应力钢筋锥形锚孔(13)穿过,以锚固夹片(14)锚固;锚固夹片(14)由内圆孔外圆锥形的圆锥形管纵向分为三件而成,其内圆柱面上有齿形螺纹,其外圆锥形与锚环(12)的预应力钢筋锥形锚孔(13)相配合;1号退张内管(10)与1号退张内管卡键(11)连接组合成为1号退张内件(16),1号退张内管(10)的外螺纹长度大于等于锚固夹片(14)2倍的长度,1号退张内管卡键(11)的横剖面为其内圆面与1号退张内...

【技术特征摘要】
1.后张法预应力钢筋退张前减小预应力构造系统的由退张内件、退张外件、锚环和配套的旋转套筒等零部件组合而成的张拉端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张拉端构造有下列二种形式:第一种:位于砼预制构件(1)中的预应力钢筋孔道(3)的最未一端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交接处设有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其内径与预应力钢筋孔道(3)内径相同的1号承压圈(2),1号承压圈(2)的外平面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相平;在1号承压圈(2)的外侧设有其外径与1号承压圈(2)L形凹槽内径配合的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的1号承压垫圈(4),1号承压垫圈(4)与1号承压圈(2)和预应力钢筋孔道(3)同内径同轴心;1号承压垫圈(4)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外螺纹;在1号承压垫圈(4)的外侧设有其外径与1号承压垫圈(4)的圆形凹槽内径相配合其内径大于1号承压垫圈(4)内径的1号退张外管(7),1号退张外管(7)的长度大于等于2倍锚固夹片(14),1号退张外件(9)由1号退张外管(7)和1号退张外管卡键(8)连接组合而成,1号退张外管(7)的内圆面上设有螺纹与1号退张内管(10)外圆面上的螺纹相配合;1号退张外管(7)的外圆面上均匀分布有1号退张外管卡键(8),1号退张外管卡键(8)的横剖面为其内圆面与1号退张外管(7)的外圆面吻合的环形的一部分,其两侧面为一个方向的延长线交于1号退张外管(7)的圆心另一方向与1号退张外管(7)纵轴同方向的平面,其长度为外向端与1号退张外管(7)齐平,内向端与1号承压垫圈(4)分离,1号退张外管卡键(8)的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1号退张内管(10)的内径大于等于1号承压垫圈(4)的内径并小于锚环(12)的外径,其纵剖面为L形,其外向一端内面的圆筒形凹槽与锚环(12)的圆柱形配合且外向端齐平;其外圆面上设有与1号退张外管(7)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锚环(12)为圆柱形,其上设有外大内小的圆锥形的预应力钢筋锥形锚孔(13),预应力钢筋(15)从预应力钢筋锥形锚孔(13)穿过,以锚固夹片(14)锚固;锚固夹片(14)由内圆孔外圆锥形的圆锥形管纵向分为三件而成,其内圆柱面上有齿形螺纹,其外圆锥形与锚环(12)的预应力钢筋锥形锚孔(13)相配合;1号退张内管(10)与1号退张内管卡键(11)连接组合成为1号退张内件(16),1号退张内管(10)的外螺纹长度大于等于锚固夹片(14)2倍的长度,1号退张内管卡键(11)的横剖面为其内圆面与1号退张内管(10)的外圆面吻合的环形的一部分,其两侧面为一个方向的延长线交于1号退张内管(10)的圆心另一方向与1号退张内管(10)纵轴同方向的平面,1号退张内管卡键(11)均匀分布的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在张拉端设有能包容全部置于砼表面以外的构造的张拉端保护筒(17),张拉端保护筒(17)为有底圆筒,其筒口外沿设有张拉端保护筒封口圈(18),其筒口内圆面外沿部分设有内螺纹与1号承压垫圈(4)的外圆面上的外螺纹配合;在张拉端保护筒封口圈(18)与1号承压圈(2)之间设有封闭垫圈(19);能与张拉端的第一种构造形式中的1号退张外件(9)实现互换而功能相同的两类构造形式:其第一类为:2号退张外件(22)由2号退张外管(20)和2号退张外管卡键(21)配合组合而成,2号退张外管(20)的长度与1号退张外管(7)相同,2号退张外管卡键(21)的横剖面与1号退张外管卡键(8)相同,其长度为外向端与2号退张外管(20)的外向端齐平,内向端与1号承压垫圈(4)的外端面分离;其2号退张外管(20)与1号退张外管(7)的内外径、长度及内螺纹相同,其不同在于:在2号退张外管(20)的外圆面上沿2号退张外管(20)纵轴线均匀分布有与2号退张外管卡键(21)环形一部分的横剖面的一部分配合的纵向凹槽,凹槽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其第二类为:3号退张外件(23)是横剖面为边数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的正多边形的内圆外正多边形或边数为大于等于6的整偶数且内角相等隔边等长的多边形的内圆外多边形的异形管状体;3号退张外件(23)其内向端为圆管形,圆管形的长度大于1号承压垫圈(4)L形凹槽的深度,它的外圆面与1号承压垫圈(4)的圆形内凹槽配合,3号退张外件(23)的长度和内圆面的内螺纹与1号退张外管(7)相同;能与张拉端的第一种构造形式中的1号退张内件(16)实现互换而功能相同的构造形式为2号退张内件(26);第二种:位于砼预制构件(1)中的预应力钢筋孔道(3)的最未一端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交接处设有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其内径与预应力钢筋孔道(3)内径相同的3号承压圈(44),3号承压圈(44)的外平面与砼预制构件(1)的外立面相平;3号承压圈(44)的外侧设有其外径与3号承压圈(44)内径配合的剖面为外高内低的L形的2号承压垫圈(45),3号承压圈(44)与2号承压垫圈(45)和预应力钢筋孔道(3)同内径同轴心;在2号承压垫圈(45)的内向圆环形底面有剖面为矩形的凹槽与设于3号承压圈(44)的L形凹槽底面的凸键(27)配合使2号承压垫圈(45)不能在3号承压圈(44)的圆形凹槽内转动,凸键(27)的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2号承压垫圈(45)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外螺纹;在2号承压垫圈(45)的外侧设有其外圆周面与2号承压垫圈(45)的外向面的L形凹槽相配合并与2号承压垫圈(45)同内径的3号退张内管(31),3号退张内管(31)的外螺纹长度大于等于锚固夹片(14)长度的2倍,3号退张内管(31)的内向端的剖面为矩形的端部沿其圆周均匀分布有剖面为矩形的凹槽与设于2号承压垫圈(45)L形凹槽底面的凸键(27)配合使3号退张内管(31)不能在2号承压垫圈(45)的圆形凹槽内转动,凸键(27)的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2号退张内管(24)的内外径与3号退张内管(31)相同,其外圆周面设有与3号退张内管(31)外螺纹旋向相反的右旋或左旋的外螺纹,其外螺纹长度大于锚固夹片(14)2倍的长度,其外向端纵剖面为L形,形成的管状凹槽与锚环(12)的圆柱体外形配合且外向端齐平,其外向端外圆面上均匀设有与2号退张内管卡键(25)剖面为环形一部分的部分剖面相配合其纵轴线与2号退张内管(24)纵轴线同方向凹槽,凹槽长度与锚环(12)厚度相同,凹槽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2号退张内件(26)由2号退张内管(24)和2号退张内管卡键(25)配合组合而成;4号退张外件(34)由长度相等的3号退张外管(32)和3号退张外管卡键(33)连接组合而成,长度为锚固夹片(14)2倍以上的3号退张外管(32)的内螺纹为旋向相反的长度相等的两部分,分别与3号退张内管(31)和2号退张内管(24)的相反旋向的外螺纹配合;3号退张外管(32)的外圆面上沿3号退张外管(32)纵轴线方向均匀分布有3号退张外管卡键(33),3号退张外管卡键(33)的形状与1号退张外管卡键(8)相同,3号退张外管卡键(33)的个数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在张拉端设有能包容全部置于砼表面以外的构造的张拉端保护筒(17),张拉端保护筒(17)为有底圆筒,其筒口外沿设有张拉端保护筒封口圈(18),其筒口内圆面外沿部分设有内螺纹与2号承压垫圈(45)的外圆面上的外螺纹配合;在张拉端保护筒封口圈(18)与3号承压圈(44)之间设有封闭垫圈(19);能与张拉端的第二种构造形式中的4号退张外件(34)实现互换而功能相同的两类构造形式:其第一类为:5号退张外件(37)由长度相等的4号退张外管(35)和4号退张外管卡键(36)配合组合而成,其4号退张外管(35)与3号退张外管(32)的长度、内外径、内螺纹相同,其不同在于:在4号退张外管(35)的外圆面上沿4号退张外管(35)纵轴线方向均匀分布有与4号退张外管卡键(36)的环形一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正义
申请(专利权)人:赵正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