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2705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抗菌锌纤维、棉纤维和不锈钢纤维,所述的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通过混纺获得获得初始纱条,不锈钢纤维通过并条工序植入所述的初始纱条内并集中分布在初始纱条一侧,且所述不锈钢纤维轴向连续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金属纤维优良的导电性能、锌纤维优异的抗菌吸湿排汗性能、融合精梳棉的柔润亲肤优势,集成独特的导电隐脉附着独创技术,使织物同时具有高效传导电荷、抗菌抑菌、吸湿排汗、自然亲肤等多种功效,其织物可以使人体长期处于一种正负电荷平衡,就是我们常说的“接地气”状态,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抑制有害菌繁殖,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抗菌保健、自然舒适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及其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纱线
,尤其涉及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大量化学纤维成为服装面料的主要原材料,加上北方冬季干燥阴冷的环境,使人们经常被“带电”,碰触车门、与人握手经常“被电击”,造成冬季皮肤瘙痒,甚至皮炎、皮肤病等,此现象严重困扰人们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有导电功能的纺织品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抗菌锌纤维、棉纤维和不锈钢纤维,所述的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通过混纺获得获得初始纱条,不锈钢纤维通过并条工序植入所述的初始纱条内并集中分布在初始纱条一侧,且所述不锈钢纤维轴向连续分布。所述的抗菌锌纤维细度为1.67dtex,主体长度为38mm,单纤维强力为5cN/dtex。所述的棉纤维细度为5000-5800支,主体长度为29mm,单纤维强力为3.5~4cN。所述的不锈钢纤维细度为4.4dtex,主体长度为41.8MM,单纤维强力为大于4.2cN。所述的不锈钢纤维的质量比不低于15%。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首先将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依次通过清花→自动抓棉机→混开棉机→多仓混棉机→开棉机→单打手成卷机,获得抗菌锌纤维棉卷,将该抗菌锌纤维棉卷依次通过以下工艺步骤加工:c、梳棉工序,工艺参数包括:锡林转速310r/min,刺辊转速760r/min,盖板线速85mm/min,道夫线速度90m/min,定量18g/5m,锡林到盖板的四点隔距为0.38mm、0.32mm、0.32mm、0.30mm,锡林到刺辊的隔距为0.18mm,锡林到道夫的隔距0.13mm,刺辊到给棉板的隔距为0.45mm;d、并条工序:包括一并工序→二并工序,其中,一并工序中工艺参数包括:干定量为18.5克/5米,抗菌锌纤维棉卷的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的喂入根数为4根,总牵伸倍数5.35,后区牵伸倍数1.68,罗拉隔距12mm*10mm*22mm,出条速度200m/min;二并工序中工艺参数包括:干定量为18.3克/5米,抗菌锌纤维棉卷的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混和条的喂入根数为5根,不锈钢纤维条的喂入根数为2根,总牵伸倍数7.08,后区牵伸倍数1.42,罗拉隔距12mm*8mm*22mm,出条速度200m/min;二并工序中须设置不锈钢纤维条独享通道,并入生条通道,经牵伸形成不锈钢纤维条呈截面集中、轴向连续的分布态势并合到熟条中;c、粗纱工序,工艺参数包括:捻系数设计为78,后区牵伸倍数为1.21倍,前罗拉转速196r/min,一、二罗拉中心距38mm,二、三罗拉中心距52mm,三、四罗拉中心距72mm,粗纱干定量3.5g/10m;d、细纱工序:工艺参数包括:后牵伸倍数1.08倍,总牵伸倍数51.0倍,罗拉中心距43×68mm,捻系数为335,钳口隔距3.0mm;e、络筒工序:采用NO.21CS村田自动络筒机;f、包装入库:将步骤f获得的纱线成品包装入库。所述的细纱工序选用赛络纺细纱机进行纺纱,选用WR968中硬度高弹性皮辊。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利用金属纤维优良的导电性能、锌纤维优异的抗菌吸湿排汗性能、融合精梳棉的柔润亲肤优势,集成独特的导电隐脉附着独创技术,使织物同时具有高效传导电荷、抗菌抑菌、吸湿排汗、自然亲肤等多种功效,其织物可以使人体长期处于一种正负电荷平衡,就是我们常说的“接地气”状态,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抑制有害菌繁殖,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抗菌保健、自然舒适的效果。2、应用了抗菌锌纤维技术,保证了纱线的抗菌性。3、创造了导电纤维隐脉附着技术,在末道并条工序,通过设置独享通道,形成大A包小B熟条,舍弃了高比例导电纤维纺织AB纱纺纱工艺,大幅降低了纱线成本、简化了工艺,保证了导电效果。4导电纤维隐脉附着技术的混合方式,保证了不锈钢纤维的多数覆盖状态,提高了可纺性,避免了成品多次穿着和水洗过程中由于反复磨擦而使不锈钢纤维遭到损伤而导致纤维滑脱与刺痒感,也可显著提高产品电磁屏蔽效果、导电性能的耐久性。5、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服装,尤其是贴身衣物以及床品、袜子、汽车内饰等人体皮肤接触较多的纺织品。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导电隐脉附着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抗菌锌纤维、2棉纤维、3不锈钢纤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如图1所示,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抗菌锌纤维1、棉纤维2和不锈钢纤维3,所述的抗菌锌纤维1和棉纤维2通过混纺获得获得初始纱条,不锈钢纤维3通过并条工序植入所述的初始纱条内并并集中分布在初始纱条一侧,所述不锈钢纤维3轴向连续分布。所述的抗菌锌纤维1细度为1.67dtex,主体长度为38mm,单纤维强力为5cN/dtex。所述的棉纤维2细度为5000-5800支,主体长度为29mm,单纤维强力为3.5~4cN。所述的不锈钢纤维3细度为4.4dtex,主体长度为41.8MM,单纤维强力为大于4.2cN。所述的不锈钢纤维3的质量比不低于15%。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首先将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依次通过清花→自动抓棉机→混开棉机→多仓混棉机→开棉机→单打手成卷机,获得抗菌锌纤维棉卷,将该抗菌锌纤维棉卷依次通过以下工艺步骤加工:e、梳棉工序,工艺参数包括:锡林转速310r/min,刺辊转速760r/min,盖板线速85mm/min,道夫线速度90m/min,定量18g/5m,锡林到盖板的四点隔距为0.38mm、0.32mm、0.32mm、0.30mm,锡林到刺辊的隔距为0.18mm,锡林到道夫的隔距0.13mm,刺辊到给棉板的隔距为0.45mm;f、并条工序:包括一并工序→二并工序,其中,一并工序中工艺参数包括:干定量为18.5克/5米,抗菌锌纤维棉卷的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的喂入根数为4根,总牵伸倍数5.35,后区牵伸倍数1.68,罗拉隔距12mm*10mm*22mm,出条速度200m/min;二并工序中工艺参数包括:干定量为18.3克/5米,抗菌锌纤维棉卷的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混和条的喂入根数为5根,不锈钢纤维条的喂入根数为2根,总牵伸倍数7.08,后区牵伸倍数1.42,罗拉隔距12mm*8mm*22mm,出条速度200m/min;二并工序中须设置不锈钢纤维条独享通道,并入生条通道,经牵伸形成不锈钢纤维条呈截面集中、轴向连续的分布态势并合到熟条中;c、粗纱工序,工艺参数包括:捻系数设计为78,后区牵伸倍数为1.21倍,前罗拉转速196r/min,一、二罗拉中心距38mm,二、三罗拉中心距52mm,三、四罗拉中心距72mm,粗纱干定量3.5g/10m;d、细纱工序:工艺参数包括:后牵伸倍数1.08倍,总牵伸倍数51.0倍,罗拉中心距43×68mm,捻系数为335,钳口隔距3.0mm;e、络筒工序:采用NO.21CS村田自动络筒机;f、包装入库:将步骤f获得的纱线成品包装入库。所述的细纱工序选用赛络纺细纱机进行纺纱,选用WR968中硬度高弹性皮辊。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抗菌锌纤维、棉纤维和不锈钢纤维,所述的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通过混纺获得获得初始纱条,不锈钢纤维通过并条工序植入所述的初始纱条内并集中分布在初始纱条一侧,且所述不锈钢纤维轴向连续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抗菌锌纤维、棉纤维和不锈钢纤维,所述的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通过混纺获得获得初始纱条,不锈钢纤维通过并条工序植入所述的初始纱条内并集中分布在初始纱条一侧,且所述不锈钢纤维轴向连续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菌锌纤维细度为1.67dtex,主体长度为38mm,单纤维强力为5cN/dtex。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棉纤维细度为5000-5800支,主体长度为29mm,单纤维强力为3.5~4c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锈钢纤维细度为4.4dtex,主体长度为41.8MM,单纤维强力为大于4.2c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隐脉附着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锈钢纤维的质量比不低于15%。6.一种导电隐脉附着纱线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首先将抗菌锌纤维和棉纤维依次通过清花→自动抓棉机→混开棉机→多仓混棉机→开棉机→单打手成卷机,获得抗菌锌纤维棉卷,将该抗菌锌纤维棉卷依次通过以下工艺步骤加工:a、梳棉工序,工艺参数包括:锡林转速310r/min,刺辊转速760r/min,盖板线速85mm/min,道夫线速度90m/min,定量18g/5m,锡林到盖板的四点隔距为0.38mm、0.32mm、0.32mm、0.30mm,锡林到刺辊的隔距为0.18mm,锡林到道夫的隔距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长海刘金猛
申请(专利权)人:临邑恒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