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1376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8 2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设有通气道,第一支撑部内形成第一填充空间,第二支撑部内形成第二填充空间。加注阀设置在第二支撑部上,分别向第一填充空间、第二填充空间加注填充介质,以对鼻腔内、经鼻颅底手术后区域进行有效支撑,减少颅底修复重建材料稳定,为术后伤口愈合提供条件。该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对颅底进行有效支撑,且首次考虑设计了具有通气功能的通气道,提高手术安全性、用户体验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在医院的临床工作中,颅底是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点,在神经外科和耳鼻喉科,诊治该区域疾病数量占非常大的比例。而随着微创及内镜技术的发展,经鼻颅底手术因更容易到达病变所在地,对大脑等神经系统干扰小、无需头皮切口开颅、不影响美观等具有诸多优势,因此逐步成为诸多颅底手术的首选方式。在颅底手术后,因为经鼻腔缝合颅底结构难度极大,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办法是采用鼻腔填塞的方式进行支撑切除病变后修补颅底缺损的材料,帮助术后伤口尽快愈合和康复。目前的鼻腔填充方式中,填充材料除缺乏弹性、难以有效支撑和贴合缺损边缘、容易移位之外等,还存在堵塞患者鼻腔呼吸通道的缺陷。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能够在颅底手术后,对鼻腔进行有效支撑,是目前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
中急需改善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能够有效支撑颅底手术后的缺损周边,固定可靠,适应不同形状、不同程度的缺损支撑,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开设有通气道;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外护层和第一内衬层,所述第一外护层和所述第一内衬层之间形成第一填充空间;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外护层和第二内衬层,所述第二外护层和所述第二内衬层之间形成第二填充空间;所述第一填充空间与所述第二填充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有加注阀,所述加注阀与所述第二填充空间连通,向所述第一填充空间和所述第二填充空间加注填充介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开设有通气道;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外护层和第一内衬层,所述第一外护层和所述第一内衬层之间形成第一填充空间;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外护层和第二内衬层,所述第二外护层和所述第二内衬层之间形成第二填充空间;所述第一填充空间与所述第二填充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有加注阀,所述加注阀与所述第二填充空间连通,向所述第一填充空间和所述第二填充空间加注填充介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分段,所述第一分段用于支撑鞍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分段用于支撑鞍区,所述第二分段用于支撑前颅底。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分段、第二分段和第三分段,所述第一分段、所述第二分段和所述第三分段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分段用于支撑鞍区,所述第二分段用于支撑前颅底,所述第三分段用于支撑斜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腔多功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单侧承载部,所述单侧承载部用于填充单侧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培志何双红姜曙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