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子娟专利>正文

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9815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包括钢板,钢板包括主钢板及两块辅钢板,主钢板呈凹凸锯齿状形成空间钢板网骨架,主钢板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注孔,且第一注孔分布于凹凸锯齿状的任意平面上,主钢板的两端分别与两块辅钢板固定连接,所述两块辅钢板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注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立体钢板网空间构造对墙板的刚度,强度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同时立体网状钢板,对灌浆材料可起很好的耦连握固作用,立体钢板网状配筋比传统配筋方式更节约钢材,这种墙板的构造原理,对灌浆材料的选择余地大,根据墙板使用部位及功能要求,作出多种选择,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是对传统墙板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
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
技术介绍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是国家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目前整个行业的情况看,该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其中重要的瓶颈之一就是墙板制造的水平,性能及制造成本还不能很好的满足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墙材改革也是建筑业节能降耗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可作为装配式外墙板使用的主要墙板种类有:承重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薄壁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混凝土聚苯乙烯复合外墙板、混凝土珍珠岩复合外墙板、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GRC)板等。现有的墙体材料普遍存在自重大、构造多层、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昂等缺点。以承重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为例,该墙板是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层、岩棉保温层和饰面层复合而成,承重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厚度为250mm,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层厚度为150mm,岩棉保温层厚度为50mm,饰面层厚度为50mm。在国内装配式建筑领域,该复合墙体的状况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传统墙板的配筋主要是以主钢筋及分布筋制成钢筋网平面形式,这种配筋形式对保温、隔热及隔声性能好的材料难以形成握固整合作用。如何创新一种轻质高强、自保温、自隔热,安装制造方便、成本低、绿色环保的墙板成为当务之急,本技术专利就是为达到新型墙板的上述目标而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主钢板压铸呈凹凸状态能显著提高新型墙板的整体刚度和强度,钢板上打孔能有效将灌浆材料融合,从而提高墙体产品的整体性能。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包括钢板,所述钢板包括主钢板及两块辅钢板,主钢板呈凹凸锯齿状形成空间钢板网骨架,所述主钢板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注孔,且第一注孔分布于凹凸锯齿状的任意平面上,主钢板的两端分别与两块辅钢板固定连接,所述两块辅钢板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注孔。优选地,空间钢板网骨架任意一侧设置有加强钢条,加强钢条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延伸至空间钢板网骨架的边缘,加强钢条上开设有第三注孔。优选地,还包括灌浆材料,所述灌浆材料为有机无机混合物,并至少具有保温、隔热、减噪性能中的一种。优选地,所述第一注孔、第二注孔及第三注孔的直径均为10㎜-50㎜。优选地,所述凹凸锯齿状的断面形式为直角形、梯形或W形。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O1:主钢板上均匀打孔;SO2:主钢板轧制成凹凸锯齿状,两端用两块辅钢板焊封,上下两侧均设置加强钢条加固;SO3:将灌注材料从主钢板上的第一注孔中浇注,灌注材料通过第一注孔流通至空间钢板网骨架的各个缝隙处,形成实心矩形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墙体的制备方法简单且利于推广,适合工地使用;在主钢板及辅钢板分别设置第一注孔、第二注孔,可减轻其自身的重量;立体钢板网空间构造对墙板的刚度,强度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同时立体网状钢板,对灌浆材料可起很好的耦连握固作用,立体钢板网状配筋比传统配筋方式更节约钢材,这种墙板的构造原理,对灌浆材料的选择余地大,可根据墙板使用部位及功能要求,作出多种选择,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是对传统墙板的一种突破和创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钢板网骨架断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图3的断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侧立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主钢板,11-第一注孔,2-辅钢板,21-第二注孔,3-加强钢条,31-第三注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参见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所示的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包括钢板,所述钢板包括主钢板1及两块辅钢板2,主钢板1呈凹凸锯齿状形成空间钢板网骨架,所述主钢板1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注孔11,且第一注孔11分布于凹凸锯齿状的任意平面上,主钢板1的两端分别与两块辅钢板2固定连接,所述两块辅钢板2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注孔21。本实施例中,主钢板1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注孔11,且第一注孔11分布于凹凸锯齿状的任意平面上,所述凹凸锯齿状由交替连接的横向平面、纵向平面组成,所述任意平面为横向平面和纵向平面,第一注孔11均匀分布在横向平面、纵向平面上,主钢板1呈凹凸锯齿状形成空间钢板网骨架,主钢板1呈凹凸锯齿状能显著提高新型墙板的整体刚度和强度,主钢板1上设置的第一注孔11能有效将灌浆材料融合,从而提高墙体产品的整体性能;主钢板1的两端分别与两块辅钢板2焊接,两块辅钢板2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注孔21,在主钢板1及辅钢板2分别设置第一注孔11、第二注孔21,可减轻其自身的重量,节约钢材,灌浆材料通过第一注孔11、第二注孔21流通至空间钢板网骨架各个缝隙处,成型为实心墙板;其中,主钢板1及辅钢板2的厚度根据墙体的用途设置,立体钢板网配筋方式比传统墙板配筋方式节约钢材。以3000mm*600mm*120mm墙板为例,用本方式配筋在选用0.5mm钢板,主钢板1孔洞率为40%的条件下,为达到相同强度传统配筋方式以主筋选用Φ12@150,即直径为12㎜钢筋且每隔150㎜放置一根,分布筋Φ8@200,即直径为8㎜钢筋且每隔200㎜放置一根的情况做比较,立体钢板网配筋方式比传统方式节约钢材20%以上。立体钢板网配筋方式通过调整钢板厚度,形成的墙板可同时达到结构承重和内外墙围护分隔的双重功能。优选地,空间钢板网骨架任意一侧设置有加强钢条3,加强钢条3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延伸至空间钢板网骨架的边缘,加强钢条3上开设有第三注孔31。在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空间钢板网骨架的一侧至少设置有加强钢条3,加强钢条3可以提高空间钢板网骨架的刚度及强度。优选地,还包括灌浆材料,所述灌浆材料为有机无机混合物,并至少具有保温、隔热、减噪性能中的一种。在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灌浆材料为无机有机混合物,并材料中至少包括保温、隔热、减噪性能中的一种,一层即可满足墙体的上述自保温、自隔热、自隔声等各项功能要求。优选地,所述第一注孔、第二注孔及第三注孔的直径均为10㎜-50㎜。在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在保证减轻钢板自身重量及保证强度的双重条件下,第一注孔11、第二注孔21及第三注孔31的直径均为10㎜-50㎜。优选地,所述凹凸锯齿状的断面形式为直角形、梯形或W形。在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凹凸锯齿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包括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包括主钢板(1)及两块辅钢板(2),主钢板(1)呈凹凸锯齿状形成空间钢板网骨架,所述主钢板(1)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注孔(11),且第一注孔(11)分布于凹凸锯齿状的任意平面上,主钢板(1)的两端分别与两块辅钢板(2)固定连接,所述两块辅钢板(2)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注孔(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包括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包括主钢板(1)及两块辅钢板(2),主钢板(1)呈凹凸锯齿状形成空间钢板网骨架,所述主钢板(1)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注孔(11),且第一注孔(11)分布于凹凸锯齿状的任意平面上,主钢板(1)的两端分别与两块辅钢板(2)固定连接,所述两块辅钢板(2)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注孔(2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钢板网配筋墙板,其特征在于:空间钢板网骨架任意一侧设置有加强钢条(3),加强钢条(3)在长度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子娟
申请(专利权)人:张子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