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89610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包括絮凝装置、增压装置和微滤器,絮凝装置与微滤器通过增压装置连接,絮凝装置包括进水口、絮凝池和污水,增压装置包括吸水管、增压泵、底座和输水管,微滤器包括支架、微滤器壳体、过滤膜、净化水出口、错流层和浓缩水出口;本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絮凝装置使用微生物絮凝剂,可以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固有的缺陷,最终实现无污染排放,絮凝池为混凝土浇筑而成,降低装置成本,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自带絮凝适合大范围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过滤系统
,具体为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
技术介绍
微滤又称微孔过滤,是以多孔膜为过滤介质,在0.1~0.3MPa的压力推动下,截留溶液中的砂砾、淤泥、黏土等颗粒和贾第虫、隐抱子虫、藻类和一些细菌等,而大量溶剂、小分子及少量大分子溶质都能透过膜的分离过程,微滤能截留0.1~1微米之间的颗粒,过滤膜允许大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盐等通过,但能阻挡住悬浮物、细菌、部分病毒及大尺度的胶体的透过,过滤膜两侧的运行压差一般为0.7bar,但更小的物质无法过滤,一些更小的物质需要絮凝后进行过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具备结构简单自带絮凝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包括絮凝装置、增压装置和微滤器,所述絮凝装置与微滤器通过增压装置连接;所述絮凝装置包括进水口、絮凝池和污水,进水口设置在絮凝池左侧并伸入絮凝池,污水放置在絮凝池内;所述增压装置包括吸水管、增压泵、底座和输水管,增压泵放置在底座上方,吸水管一端连接增压泵另一端伸入絮凝池底部,输水管一端连接增压泵另一端连接微滤器;所述微滤器包括支架、微滤器壳体、过滤膜、净化水出口、错流层和浓缩水出口,微滤器壳体底部固定有四个支架,其左侧连接输水管,右侧设置浓缩水出口,底部设置净化水出口,微滤器壳体中间为错流层,过滤膜包裹在错流层外并在微滤器壳体内部。优选的,所述絮凝装置使用微生物絮凝剂。优选的,所述过滤膜使用微滤膜。优选的,所述絮凝池为混凝土浇筑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在絮凝池内注入污水并加入一定比例的絮凝剂,絮凝完成后通过增压泵将污水增压并输入到微滤器内,通过错流过滤将杂质与净水分离达到净化的目的,絮凝装置使用微生物絮凝剂,可以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固有的缺陷,最终实现无污染排放,絮凝池为混凝土浇筑而成,降低装置成本,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自带絮凝适合大范围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的系统流程图。图中标注说明:1为絮凝装置、11为进水口、12为絮凝装置壁、13为污水、2为增压装置、21为吸水管、22为增压泵、23为底座、24为输水管、3为微滤器、31为支架、32为微滤器壳体、33为过滤膜、34净化水出口、35为错流层、36为浓缩水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2,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包括絮凝装置1、增压装置2和微滤器3,絮凝装置1与微滤器3通过增压装置2连接,絮凝装置1包括进水口11、絮凝池12和污水13,进水口11设置在絮凝池12左侧并伸入絮凝池12,污水13放置在絮凝池12内,增压装置2包括吸水管21、增压泵22、底座23和输水管24,增压泵22放置在底座23上方,吸水管21一端连接增压泵22另一端伸入絮凝池12底部,输水管24一端连接增压泵22另一端连接微滤器3,微滤器3包括支架31、微滤器壳体32、过滤膜33、净化水出口34、错流层35和浓缩水出口36,微滤器壳体32底部固定有四个支架31,其左侧连接输水管24,右侧设置浓缩水出口36,底部设置净化水出口34,微滤器壳体32中间为错流层35,过滤膜33包裹在错流层35外并在微滤器壳体32内部,絮凝装置1使用微生物絮凝剂,可以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固有的缺陷,最终实现无污染排放,过滤膜33使用微滤膜,絮凝池12为混凝土浇筑而成,降低装置成本。综上所述:本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在絮凝池12内注入污水13并加入一定比例的絮凝剂,絮凝完成后通过增压泵22将污水13增压并输入到微滤器3内,通过错流过滤将杂质与净水分离达到净化的目的,絮凝装置1使用微生物絮凝剂,可以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固有的缺陷,最终实现无污染排放,絮凝池12为混凝土浇筑而成,降低装置成本,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自带絮凝适合大范围推广。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装置、增压装置和微滤器,所述絮凝装置与微滤器通过增压装置连接;所述絮凝装置包括进水口、絮凝池和污水,进水口设置在絮凝池左侧并伸入絮凝池,污水放置在絮凝池内;所述增压装置包括吸水管、增压泵、底座和输水管,增压泵放置在底座上方,吸水管一端连接增压泵另一端伸入絮凝池底部,输水管一端连接增压泵另一端连接微滤器;所述微滤器包括支架、微滤器壳体、过滤膜、净化水出口、错流层和浓缩水出口,微滤器壳体底部固定有四个支架,其左侧连接输水管,右侧设置浓缩水出口,底部设置净化水出口,微滤器壳体中间为错流层,过滤膜包裹在错流层外并在微滤器壳体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微动力一体化微絮凝微滤治污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装置、增压装置和微滤器,所述絮凝装置与微滤器通过增压装置连接;所述絮凝装置包括进水口、絮凝池和污水,进水口设置在絮凝池左侧并伸入絮凝池,污水放置在絮凝池内;所述增压装置包括吸水管、增压泵、底座和输水管,增压泵放置在底座上方,吸水管一端连接增压泵另一端伸入絮凝池底部,输水管一端连接增压泵另一端连接微滤器;所述微滤器包括支架、微滤器壳体、过滤膜、净化水出口、错流层和浓缩水出口,微滤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勇强廖勇刚丁康刘德祥周鑫吴国健曾华洁陈佳茵邹同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思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