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88380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2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包括节能电源电路、恒流源电路、欠压保护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所述节能电源电路连接欠压保护电路,欠压保护电路还分别连接恒流源、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恒流源还连接温度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还连接无线传输电路,无线传输电路还连接天线。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使用太阳能供电,具有节能和便于户外布置的优点,并且具有欠压保护功能,系统利用二极管作为温度检测元件,相对于传统的热敏电阻其稳定性更高,同时采用恒流源为测温模块提供稳定的电流,增加测量精度,电路还具有远程传输的功能,因此具有精度高、功能多样、性能稳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监控系统,具体是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子温度报警器大多使用温度传感器或热敏电阻作为温度探测原件,然而热敏电阻的精度较低,制作出的温度计精度有所欠缺,在一些对温度精度要求高的场所不适用,而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很高,但价格高昂,因此这类高精度的温度计价格较高。同时,现有的温度报警器大多只具有近距离的声音提示,这对于在户外的温度监控检工作很不便,因此需要研制一种能够在户外正常工作,且还能远程传输报警信号的温度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包括节能电源电路、恒流源电路、欠压保护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电源电路连接欠压保护电路,欠压保护电路还分别连接恒流源、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恒流源还连接温度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还连接无线传输电路,无线传输电路还连接天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节能电源电路包括太阳能板T、二极管D3和蓄电池E,恒流源电路包括电阻R2、芯片IC1和三极管V1,欠压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7、电阻R8、二极管D4和三极管V3,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二极管D1、芯片IC2、电阻R4和电阻R5,所述无线传输电路包括电感L1、电感L2和三极管V2,太阳能板T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电阻R7、三极管V3的集电极和蓄电池E的正极,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和电阻R8,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三极管V3的基极,三极管V3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和直流电压VCC,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4、二极管D1的阳极、电阻R1、电容C3、电感L1、电容C7和直流电压VCC,三极管V2的集电极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电容C4和天线A,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和芯片IC1的引脚3,芯片IC1的引脚4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阻R5,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和芯片IC1的引脚1,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7和芯片IC2的引脚1,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和芯片IC2的引脚3,芯片IC2的引脚4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2的阴极,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和芯片IC2的引脚3,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电容C2和三极管V2的基极,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电容C5、电容C7的另一端和电感L2,三极管V2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二极管D1为稳压二极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芯片IC1和芯片IC2的型号均为LM3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太阳能板T为单晶硅太阳能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三极管V1和V2均为N型三极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蓄电池E的额定电压为9V。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使用太阳能供电,具有节能和便于户外布置的优点,并且具有欠压保护功能,系统利用二极管作为温度检测元件,相对于传统的热敏电阻其稳定性更高,同时采用恒流源为测温模块提供稳定的电流,增加测量精度,电路还具有远程传输的功能,因此具有精度高、功能多样、性能稳定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的整体方框图;图2为节能电源电路和欠压保护电路的电路图。图3为恒流源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包括节能电源电路、恒流源电路、欠压保护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所述节能电源电路连接欠压保护电路,欠压保护电路还分别连接恒流源、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恒流源还连接温度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还连接无线传输电路,无线传输电路还连接天线。节能电源电路包括太阳能板T、二极管D3和蓄电池E,恒流源电路包括电阻R2、芯片IC1和三极管V1,欠压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7、电阻R8、二极管D4和三极管V3,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二极管D1、芯片IC2、电阻R4和电阻R5,所述无线传输电路包括电感L1、电感L2和三极管V2,太阳能板T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电阻R7、三极管V3的集电极和蓄电池E的正极,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和电阻R8,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三极管V3的基极,三极管V3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和直流电压VCC,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4、二极管D1的阳极、电阻R1、电容C3、电感L1、电容C7和直流电压VCC,三极管V2的集电极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电容C4和天线A,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和芯片IC1的引脚3,芯片IC1的引脚4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阻R5,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和芯片IC1的引脚1,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7和芯片IC2的引脚1,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和芯片IC2的引脚3,芯片IC2的引脚4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2的阴极,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和芯片IC2的引脚3,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电容C2和三极管V2的基极,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电容C5、电容C7的另一端和电感L2,三极管V2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太阳能板T输出指令电压经过二极管D1后一部分储存在蓄电池E中,另一部分给电路供电,欠压保护电路用于对电压进行检测和开关控制,主要是对蓄电池E放电状态进行保护,电压充足时,稳压二极管D4处于反向击穿状态,三极管V3导通,后面电路得电,电压不足时,二极管D4不能被击穿,三极管V3因此而断开,从而保护蓄电池E免受过放电影响,电路由恒流源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组成,其中,芯片IC1和三极管V1等构成恒流源电路,为温度检测二极管D1提供恒定的电流。增加其检测精度,温度检测电路由二极管D1、电阻R5和芯片IC2等原件组成,采用硅二极管D1作为温度传感器,芯片IC2为放大器,将与温度相应的D1的电压变化放大到需要的电平,正常情况下芯片IC2的输出电压不足以击穿二极管D2,因此由三极管V2、电感L1、电感L2和天线A组成的无线发射电路不工作,当温度超出一定范围时,芯片IC2的输出电压使二极管D2击穿,信号加在三极管V2上进行放大,再通过电容C3、电感L1、L2耦合后通过天线A发射出去,实现超温远程报警的功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包括节能电源电路、恒流源电路、欠压保护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电源电路连接欠压保护电路,欠压保护电路还分别连接恒流源、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恒流源还连接温度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还连接无线传输电路,无线传输电路还连接天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包括节能电源电路、恒流源电路、欠压保护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电源电路连接欠压保护电路,欠压保护电路还分别连接恒流源、温度检测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恒流源还连接温度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还连接无线传输电路,无线传输电路还连接天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温度远程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电源电路包括太阳能板T、二极管D3和蓄电池E,恒流源电路包括电阻R2、芯片IC1和三极管V1,欠压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7、电阻R8、二极管D4和三极管V3,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二极管D1、芯片IC2、电阻R4和电阻R5,所述无线传输电路包括电感L1、电感L2和三极管V2,太阳能板T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电阻R7、三极管V3的集电极和蓄电池E的正极,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和电阻R8,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三极管V3的基极,三极管V3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和直流电压VCC,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4、二极管D1的阳极、电阻R1、电容C3、电感L1、电容C7和直流电压VCC,三极管V2的集电极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电容C4和天线A,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和芯片IC1的引脚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超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图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