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效红专利>正文

抹灰机抹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8117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以给墙壁从顶到底抹灰的抹灰机抹灰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抹灰机抹灰装置,灰料受力到出灰口处,出灰口上棱为抹灰装置的最高处,出灰口下棱为抹灰装置的最低处,即出灰口上棱到出灰腔位于支架顶框下方的上边的竖直距离大于等于顶框横梁下边到天花板的距离;出灰口下棱到出灰腔位于支架底框上方的下边的竖直距离大于等于底框横梁上边到地平面的距离。抹灰装置上升到最高处时,出灰口上棱能接触到天花板,抹灰装置下降到最低处时,出灰口下棱能接触到地平面;灰料受力到出灰口处。上出灰口、下出灰口中间用空腔或横板分开;出灰口上下棱之间可有竖板连接。出灰口正面处有可移动的抹灰板,抹灰板背面与出灰口正面活动接触;抹灰板与抹灰板调节装置相连。抹灰装置正面提升绳子的下方位置与下拉绳子连接,下拉绳子的另一端经支架底框横梁两端处滑轮与相对应的提升绳子连接;合二为一的绳子在缠绳区上缠绕一定圈数,绳子与缠绳区的摩擦力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能给墙壁抹灰从顶到底,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制造。(*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抹灰机,是改进的抹灰机抹灰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抹灰机出灰口的上下棱之间距离较小,抹灰装置运行到顶部不能接触到天花板,运行到底部不能接触到地平面。墙壁的顶底会留有空位抹不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以给墙壁从顶到底抹灰的抹灰机抹灰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抹灰机抹灰装置,灰料受力到出灰口处,出灰口上棱为抹灰装置的最高处,出灰口下棱为抹灰装置的最低处,即出灰口上棱到出灰腔位于支架顶框下方的上边的竖直距离大于等于顶框横梁下边到天花板的距离;出灰口下棱到出灰腔位于支架底框上方的下边的竖直距离大于等于底框横梁上边到地平面的距离。抹灰装置上升到最高处时,出灰口上棱能接触到天花板,抹灰装置下降到最低处时,出灰口下棱能接触到地平面。 出灰口分为上出灰口、下出灰口,整个出灰口正面为一个平面。上出灰口、下出灰口中间用空腔或横板分开;出灰口上下棱之间可有竖板连接。出灰口处安装振动软轴,振动软轴与振动电机相连,振动软轴可以弯曲,位于上出灰口或/和下出灰口处。出灰口正面处有可移动的抹灰板,抹灰板背面与出灰口正面活动接触;抹灰板与抹灰板调节装置相连。抹灰板两侧边背面顶底或中间处有卡点;出灰口两侧边中间或顶底处有卡点;出灰口卡点位于抹灰板卡点之间或抹灰板卡点位于出灰口卡点之间,可与之相卡。抹灰装置的出灰腔位于支架顶底横梁之间处的上下边间距或/和两侧边间距最小。出灰口处可移动连接相适配的框,框的四角与抹灰装置出灰腔截面最小的侧边中间处用带锁定可调长度结构连接。出灰腔与支架顶底横梁接触处的上下边或/和两侧边的上部、下部处为柔韧层或褶皱部或有弹性。抹灰装置正面提升绳子的下方位置与下拉绳子连接,下拉绳子的另一端经支架底框横梁两端处滑轮与相对应的提升绳子连接;合二为一的绳子在缠绳区上缠绕一定圈数,绳子与缠绳区的摩擦力大。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能给墙壁抹灰从顶到底,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图1抹灰机正视图图2抹灰板示意图 图3抹灰板俯视图图4出灰口正视图 图5出灰口、抹灰板、出灰腔结构示意图图6绳子调节器结构示意图 图7绳子微调器结构示意图图8滑轮限位孔图 图9滑轮限位孔图图10抹灰板斜面、刮棱示意图 1.立柱 2.抹灰板 3.滑道 4.滚针 5.滑道空位 6.振动电机 7.振动板 8.振动软轴 9.滑轮 10.电机 11.缠绳区 12.出灰口 13.上出灰口 14.下出灰口 15.空腔 16.抹灰头上边 17.下边 18.销钉 19.杠杆 20.销钉 21.夹紧臂 22.手动臂 23.限位件24.抹灰板绳 25.顶绳杆 26.小滑轮 27.抹灰板卡点 28.螺杆 29.固定点 30.螺母 31.锁紧螺母 32.刻度 34.限位孔 35.分绳圈 36.固定点 37.横梁 38.横梁 39.卷轴40.出灰口上棱 41.出灰口下棱 42.斜面或圆弧面 43.弹性条 44.卡件 45.柔韧层或褶皱部 55.绳子调节器 62横板 63竖板 64带锁定可调长度结构 65斜面 66刮棱 70.出灰口卡点 71.滑道 79.圆锥 80.挡绳件 具体实施方式 抹灰机由支架、抹灰装置、提升装置、行走装置、调垂直装置等组成;支架由立柱、顶框、底框等组成;抹灰装置由滑行器、抹灰头、出灰腔、出灰口、灰料斗、抹灰板等组成;提升装置由电机、减速器、卷辊、缠绳区等组成。抹灰机面向墙壁面为正面,相反的一面为背面,左右两面为侧面。图1为抹灰机正视图。立柱1可以为所示正面2根,也可以在背面对应处有2根。底框安装行走装置、调垂直装置等,图中未画。图1中抹灰板2刚好遮住出灰口12。抹灰板2略高略宽于出灰口,图2、图3中,抹灰板两侧边的背面有滑道3,滚针4,滚针也可是滚珠。图2中滚针4为虚线,不能直接看到。出灰口两侧有与滑道3配套的滑道71,滚针(滚珠)4为滑道3与滑道71的相接触面。滑道空位5为滑道71的位置。抹灰板两侧背面纵向中间处有卡点27与出灰口两侧的上、下卡点70可以相卡住,即卡点27始终在上下卡点70之间,如图4图5中。卡点27或一个卡点70可为固定点,也可为可拆式或可移动式。抹灰板卡点27可为两个,位于顶底处,出灰口卡点70可为一个,位于中间处。抹灰板为硬度、弹性、韧性好的薄板。抹灰板不受力时为正面为凹面的圆弧板。出灰腔是抹灰头顶边、底边、两侧边所围成的腔体,是整个抹灰头四周向中心成斜面或圆弧面42逐渐收缩而成的灰料自灰料斗向出灰口移动的腔体;出灰腔纵截面或/和横截面最小处为支架(四根立柱)正面顶底横梁之间,能与顶底框横梁接触处。 出灰腔与顶底横梁接触处为柔韧层或褶皱部45或有弹性。出灰腔两侧边的上部、下部处也可为柔韧层或褶皱部或有弹性,中间处为牢固的连接部。如此可减小出灰口上下棱之间的距离。 出灰口上棱为抹灰装置的最高处,下棱41为抹灰装置的最低处。抹灰头上行到顶端时上棱可触天花板,下行到底部时下棱可触地平面。 出灰口上棱40的上边,下棱的下边贴一层弹性条43,弹性条可压缩变薄,其正面基本与出灰口正面处于同一平面。弹性条为橡胶、海绵之类材料。 出灰口上下棱以薄棱为佳。 在出灰口的周边活动安装一个框,框的周边正面为薄棱,框与抹灰头的出灰腔截面最小处的两侧边中间处采用带锁定可调长度结构64连接。该框与出灰口周边贴紧或用柔韧层连接(图中未画)。图中只画出一侧边的两个带锁定可调长度结构,另一侧也相应有两个。所有带锁定可调长度结构结构不影响出灰腔接触支架顶底横梁,不影响出灰口上下棱接触天花板、地平面。 带锁定可调长度结构一种为双头丝结构。第二种为螺杆前端为活动帽,活动帽与框连接,有锁定螺母锁定活动帽;螺杆另一端与出灰腔用螺纹连接,并有锁定螺母。第三种结构为螺杆前端有盖,盖内螺杆与框活动连接,并有锁定螺母;螺杆另一端与出灰腔用螺纹连接,并有锁定螺母。 出灰口如图4,可分为上出灰口13、下出灰口14、空腔15。如图4图5中,空腔也可为较窄横板62,横板比图中所画为窄。出灰口上下棱大体中间处可用竖板63连接,起加固作用。出灰口所有棱及横板、竖板的正面成一个平面。上出灰口或/和下出灰口的中点处也可再安装窄横板作为抹灰板的支撑。抹灰板移动装置为抹灰板2背面两侧边纵向大体中间部位有固定点36(图中固定点36与卡点27选同一位置,也可用不同位置;固定点也可为上下两个,优选中间处)。绳子一端与固定点36相连,另一端向上经顶框正背面横梁两端处滑轮向下(本例以立柱1是4根为例,若立柱是2根,则只有支架顶端横梁、底端横梁,而无正背面横梁之分),经绳子调节器处,经底框背正面横梁两端处滑轮,向上与固定点相连。抹灰装置的提升绳子2根或4根(绳子为2根时,有2个缠绳区;绳子为4根时有4个缠绳区;图中以4个缠绳区为例),每根绳子在卷棍处均有独立缠绳区。每个缠绳区所缠一层绳子的绳长大于等于抹灰装置的最大提升高度。缠绳区大体位于底框背面处。电机10、卷辊39、缠绳区11、减速器等不影响抹灰装置底部接触甚至运行到低于底框平面。图1中底框横梁38与卷辊39基本重合。提升装置的绳子的一端与滑行器或滑行器附近相连,另一端经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抹灰机抹灰装置,灰料受力到出灰口处,其特征在于出灰口上棱为抹灰装置的最高处,出灰口下棱为抹灰装置的最低处,即出灰口上棱到出灰腔位于支架顶框下方的上边的竖直距离大于等于顶框横梁下边到天花板的距离;出灰口下棱到出灰腔位于支架底框上方的下边的竖直距离大于等于底框横梁上边到地平面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效红
申请(专利权)人:黄效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