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剂的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87472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6: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将含有癌细胞和构成间质的细胞的细胞结构体在1种或2种以上的抗癌剂存在下进行培养的培养工序;和将所述培养工序后的所述细胞结构体中的癌细胞的活细胞数作为指标来评价所述抗癌剂的抗癌效果的评价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抗癌剂的评价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不使用动物模型的情况下在体外体系中对抗癌剂的抗癌效果进行可靠性更高的评价的方法,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在不使用动物模型的情况下通过体外体系高精度地评价当将脉管生成抑制剂与抗癌剂并用时是否得到了比单独使用抗癌剂更高的抗癌效果的方法。本申请基于2016年4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6-083948、2016年4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6-083950号、以及2016年4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6-083951号来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至本申请。
技术介绍
为了选择抗癌剂的开发或癌症治疗中合适的抗癌剂,通过体外的分析系统来评价抗癌剂对癌细胞的作用。另外,日本国内制药企业中的药剂核准率极低,为0.1%,为了提高其成功率,需要早期判断候选药剂是否具有所期望的药效,因此要求可靠性高的药效评价方法。特别是,以往的动物模型的极限也被作为制药企业难以推出新药的一个理由,制药企业需要可代替动物模型的更能再现生物体内环境的药剂评价模型。但是,在以往的体外体系中进行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中,在给药至生物体内时,有时会发生下述不利情况:能够发挥优异的抗癌作用的药剂只能得到低评价等,所得到的评价并不总与实际的临床效果相关。因此,通过以往的体外评价方法,无法选择癌症治疗中合适的抗癌剂,无法实现癌症治疗成绩的提高。作为抗癌剂的药效评价,在临床上也进行基于基因检查的药剂有效性预测。例如,大肠癌中的KRAS基因突变是西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预测因子。另外,肺癌中的EGFR基因突变是吉非替尼的治疗效果预测因子。但是,许多分子靶向药剂仅对应一般性的基因突变。此外,还存在大量尚未鉴定的体细胞突变。因此,在基于基因检查的药剂有效性预测中,有时无法进行充分的药效评价。此外,在抗癌剂的研究开发中,在利用以往的评价方法从多个药剂中确定药剂的有效性时,得到的有效性评价也大多与实际的临床中的成绩不一致,在研究开发中成为很大的障碍。因而,作为通过体外体系进行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胶原蛋白凝胶的滴块状中使癌细胞与免疫细胞共存并培养、进行药剂的抗癌评价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利用了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主动地除去癌细胞周边的间质,作为仅癌细胞的细胞块使癌细胞增殖的方法。但是,最近通过分析大肠癌患者的数据,明确了在预后不良的患者中高表达的基因大多在间质细胞中表达的可能性。另外,使用从移植了人的癌细胞的小鼠得到的数据,验证该可能性,还发现在预后不良的患者中高表达的基因并不是来自人的癌组织而是来自其周围的小鼠的组织。特别是报告了,在恶性程度高的癌中大量出现异常活化的特殊的成纤维细胞,被称为“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Fibroblast:CAF)”。也已经报告了,这些CAF促进血管生成、癌细胞的增殖、浸润等(非专利文献2)。因此,认为在癌症微环境(生物体内的癌细胞及其周边环境)中,间质对癌细胞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使癌细胞与间质共存,能够构建更接近生物体内的环境。近年来,作为癌症治疗药,除了目前为止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细胞毒性的抗癌剂以外,能够对癌细胞及其周边组织(固体肿瘤)发挥特异性治疗效果的分子靶向药受到关注。其中,2004年在美国被核准的Avastin(注册商标)(Genentech公司制、别名贝伐单抗(贝伐单抗))等血管生成抑制剂与以往直接发挥杀细胞效果的抗癌剂不同,其是通过阻碍固体肿瘤周边的血管生产能力而切断向癌症本身供给营养、通过降低癌增殖速度来间接地发挥抗肿瘤效果的药剂。血管生成抑制剂是通过阻碍血管形成所必需的因子或其受体等血管形成所必需的蛋白信号通路来抑制、阻碍血管生成的药剂。作为治疗方法,血管生成抑制剂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常常与具有细胞毒性的现有的抗癌剂并用。血管生成抑制剂与抗癌剂的并用治疗与利用具有一般性的细胞毒性的抗癌剂单独使用的治疗相比,可获得更有效的结果。在日本国内,对于不能切除治愈的进行性和复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血管生成抑制剂与各种药剂的并用治疗方法已得到认可。在抗癌治疗中,期待获得比单独给药时更高的治疗效果,一般进行将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彼此并用给药的治疗方法。在进行并用给药的情况下,优选对实际并用给药时与单独使用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怎样高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但是,作为评价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并用治疗的药效的方法,在现阶段中,通常是小鼠等动物模型或人等体内的评价方法,还没有在体外进行评价的例子的报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非专利文献3以及非专利文献4)。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79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59497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4-501918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Isella,etal.,NatureGenetics,2015,vol.47,pp.312-319非专利文献2:Shimoda,etal.,Seminarsin细胞&DevelopmentalBiology,2010,vol.21(1),pp.19-25非专利文献3:Hung,MolecularCancerTherapeutics,2007,vol.6(8),pp.2149-2157非专利文献4:Hurwitz,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04,vol.350,pp.2335-2342非专利文献5:Nishiguchietal.,MacromolBioscience,2015,vol.15(3),pp.312-317非专利文献6:Tol,etal.,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09,vol.360(6),pp.563-572非专利文献7:Ciardiello,e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2000,vol.6,pp.3739-3747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体外的评价体系中进行药剂的药效评价的情况下,得到的评价的可靠性成为问题。即,重要的是该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反映实际对生物体给药该药剂时得到的药效,该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与对生物体给药而得到的效果一致的概率高的评价体系是可靠性高的评价体系。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的特征在于,能够在实际接近给药至生物体内的药剂浓度的状况下进行评价。但是,从培养方法考虑,无法观察间质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另外,由于不存在间质,因此很难说再现了实际的癌症微环境,有时得到的评价的可靠性低。本专利技术是在体外体系中进行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使用动物模型的情况下就能够进行可靠性更高的评价的评价方法。另外,在药剂开发阶段或临床现场,在评价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并用治疗的药效的情况下,优选不通过体内的评价方法而能够更简便地实施的体外的评价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体外体系高精度地评价血管生成抑制剂与抗癌剂的并用治疗的药效的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者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对各种细胞培养方法进行了反复研究,结果发现了,当在抗癌作用的评价试验场中预先再现生物体内环境时,能够再现该评价对象在生物体内实际发挥作用的状态,能够获得反映了实际对生物体给药该药剂时得到的药效的评价。具体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将含有癌细胞和构成间质的细胞的细胞结构体在1种或2种以上的抗癌剂存在下进行培养的培养工序;和将所述培养工序后的所述细胞结构体中的癌细胞的活细胞数作为指标来评价所述抗癌剂的抗癌效果的评价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4.19 JP 2016-083948;2016.04.19 JP 2016-083951.一种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将含有癌细胞和构成间质的细胞的细胞结构体在1种或2种以上的抗癌剂存在下进行培养的培养工序;和将所述培养工序后的所述细胞结构体中的癌细胞的活细胞数作为指标来评价所述抗癌剂的抗癌效果的评价工序。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中,所述癌细胞分散在所述细胞结构体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中,所述细胞结构体包含仅含有癌细胞的细胞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中,所述细胞结构体被半透膜分隔为含有癌细胞的层和含有构成间质的细胞的层。5.根据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中,所述半透膜的孔径为0.4μm~8μm。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中,所述细胞结构体含有选自由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作为构成所述间质的细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中,所述细胞结构体还含有选自由成纤维细胞、神经细胞、树突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作为构成所述间质的细胞。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抗癌剂的评价方法,其中,所述细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野史朗塚本圭入江新司
申请(专利权)人: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