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羽绒纺织料的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73772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燃羽绒纺织料的制备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阻燃剂与胶黏剂进行复配,再将其通过静电植绒的方式与羽绒纺织布料结合,其中阻燃剂使用亚磷酸二乙酯等配制,得到的膨胀型阻燃剂无卤低烟,满足环保需求,同时较常规阻燃剂有更强的耐氯性,经多次消毒水洗后仍能保持较高的阻燃性能,在胶黏剂制备中优化工艺和原料,降低能耗并避免了甲醛的使用,且能很好的实现植绒牢度,最终所得产品不仅具有一般羽绒纺织料良好的手感,同时羽绒硬挺度较高,延长了使用周期,并在绿色环保的前提下具有理想的阻燃效果,克服了一般羽绒纺织产品易燃的缺陷,在服装、装饰等领域都有着理想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燃羽绒纺织料的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羽绒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阻燃羽绒纺织料的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羽绒是长在鹅、鸭的腹部,成芦花朵状的绒毛。由于羽绒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纤维,羽绒球状纤维上密布千万个三角形的细小气孔,能随气温变化而收缩膨胀,产生调温功能,可吸收人体散发流动的热气,隔绝外界冷空气的入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羽绒及其制作的产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作为天然蛋白纤维的鸭鹅绒毛是易燃物,发生火灾时容易燃烧,轻则烧伤使用者,重则威胁人的生命安全,这大大限制了羽绒纺织品的应用,也因此羽绒纺织品的阻燃开发成为研究热点。在阻燃剂使用中无机阻燃剂和卤系阻燃剂是目前应用的主流。无极阻燃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但由于填充量较大,相容性差,不适宜于羽绒纺织品的使用;而卤系阻燃剂则由于分解产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造成不良影响,也不适合使用。以磷、氮为主要成分的膨胀型阻燃剂受热分解后放出水蒸气等不燃气体,能起到隔热、抑烟的效果,同时无卤、无甲醛等有害物质,符合当前人们对环保的基本需求,因此将其与羽绒纺织料相结合,能够获得理想的阻燃性纺织料,满足人们对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燃羽绒纺织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亚磷酸二乙酯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按质量比(1‑1.2):1混合后升温至50‑55℃,待N‑羟甲基丙烯酰胺全部溶解后加入甲醇钠,于50‑55℃反应4‑6小时,之后静置沉淀,将凝结的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甲醇钠滤出,得到阻燃前驱液备用;(2)将阻燃前驱液升温至65‑75℃,再向其中加入环氧氯丙烷,保温反应6‑10小时,得阻燃剂备用;(3)采用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法,按核壳质量比3:(1.5‑2)先后加入预乳化核层和壳层单体,聚合温度控制为78‑82℃,反应90‑120分钟,得到硅丙乳液备用;(4)将硅丙乳液在600‑800转/分钟搅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羽绒纺织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亚磷酸二乙酯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按质量比(1-1.2):1混合后升温至50-55℃,待N-羟甲基丙烯酰胺全部溶解后加入甲醇钠,于50-55℃反应4-6小时,之后静置沉淀,将凝结的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甲醇钠滤出,得到阻燃前驱液备用;(2)将阻燃前驱液升温至65-75℃,再向其中加入环氧氯丙烷,保温反应6-10小时,得阻燃剂备用;(3)采用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法,按核壳质量比3:(1.5-2)先后加入预乳化核层和壳层单体,聚合温度控制为78-82℃,反应90-120分钟,得到硅丙乳液备用;(4)将硅丙乳液在600-800转/分钟搅拌下向其中不断加入步骤2所得阻燃剂,加料完成后继续搅拌10-15分钟,得阻燃粘合剂备用;(5)用涂层机将阻燃粘合剂均匀涂布在纺织料表面,再将纺织料固定在静电植绒机喷口下方进行羽绒植绒,完成后将所得纺织料在120-130℃下烘干2-4分钟,即得本发明阻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月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宇鸿纺织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