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压容器的注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6877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压容器的注油装置,包括外筒、活塞杆,活塞杆设置在外筒内;外筒内设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孔、第二圆孔、第三圆孔;活塞杆包括直径外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轴、第二圆轴、第三圆轴;第一圆轴外圆与第一圆孔配合;第三圆轴外圆与第三圆孔配合;第二圆轴外圆与第二圆孔之间形成储油空腔;第三圆轴前端面设有第一进油孔,第三圆轴径向上设有第二进油孔;第二进油孔与第一进油孔相连通;第二圆轴、第三圆轴上分别套有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两个密封装置分别通过第一圆轴和第二圆轴之间的台阶面、第二圆轴和第三圆轴的台阶面进行定位;避免了采用油孔注油方式而存在油孔处产生应力集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容器的注油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超高压容器
,特别是一种超高容器的注油装置。
技术介绍
超高压容器内液体压力一般都在100MPa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几千MPa,油液的注入技术是保证实现容器液体超高压的关键技术。当前实现超高压容器的油液注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容器的连接部件或容器筒壁上直接开油孔,然后通过液压泵注入油液,例如,文献:伍兵.镁合金管材温静液挤压装置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所采用超高压力容器的注油方法,其容器内的媒介液是通过一种连接部件—压媒交换盘,然后液压泵将媒介液通过单向阀注入压力筒内,压媒交换盘内孔有油孔,油孔与容器内油液是直接接触的;另一种是在容器的连接部件或容器筒壁上直接开油孔,然后通过超高压泵注入油液,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105673839公开了一种压力叠加式超高压容器,所采用的注油方法就是直接通过超高压泵的注油方法,其直接在超高压容器的端部开有注油孔,油孔与容器内油液是直接接触的。这两种注油方法在容器工作时,注油孔都与容器内超高压直接接触,因此极易在油孔部位发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容器发生材料屈服、破坏,从而扩展到容器的其它部位,导致容器整体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压容器注油装置,避免采用油孔注油方式而存在油孔处产生应力集中的缺陷。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超高压容器的注油装置,包括外筒、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设置在外筒内,可在外筒内沿外筒轴向滑动;所述外筒内设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孔、第二圆孔、第三圆孔;所述活塞杆为台阶轴,包括直径外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轴、第二圆轴、第三圆轴;所述第一圆轴外圆与第一圆孔配合;所述第三圆轴外圆与第三圆孔配合;所述第二圆轴外圆与第二圆孔之间形成储油空腔;所述第三圆轴前端面设有第一进油孔,所述第三圆轴径向上设有第二进油孔;所述第二进油孔与第一进油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圆轴、第三圆轴上分别套有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两个密封装置分别通过第一圆轴和第二圆轴之间的台阶面、第二圆轴和第三圆轴的台阶面进行定位;注油时,第二进油口与储油空腔相连通,注满油后,推动活塞杆使得第二进油口位于第三圆孔处,同时第二密封装置与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之间的台阶面贴合,形成密封,第二进油口与储油空腔的连通被切断,形成密闭储油空腔。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注油压力大:本专利技术的注油装置,注油压力可以达到注油装置容器本身材料的承载能力,注油压力大。(2)提高了容器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注油装置,由于避免了工作时油孔与密封腔油液的连通,因而不会产生注油孔应力集中的问题。(3)注油设备简易、方便:本专利技术的注油方法,不需要采用超高压油泵进行注油,只需要普通油泵或手动油泵即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超高容器的注油装置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注油装置的第一密封机构局部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注油装置的第二密封机构局部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注油装置的第二密封机构实施例二的局部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筒体结构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活塞杆结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带凹槽活塞杆结构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超高容器的密封状态结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超高容器的等效应力云图。图10为壁上开孔超高容器的等效应力云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技术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结合图1-图7,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超高压容器的注油装置,包括外筒1、活塞杆2,所述活塞杆2设置在外筒1内,可在外筒1内沿外筒1轴向滑动;所述外筒1内设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孔1-1、第二圆孔1-2、第三圆孔1-3;所述活塞杆2为台阶轴,包括直径外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轴2-1、第二圆轴2-2、第三圆轴2-3;所述第一圆轴2-1外圆与第一圆孔1-1配合;所述第三圆轴2-3外圆与第三圆孔1-3配合;所述第二圆轴2-2外圆与第二圆孔1-2之间形成储油空腔;所述第三圆轴2-3前端面设有第一进油孔2-5,所述第三圆轴2-3径向上设有第二进油孔2-6;所述第二进油孔2-6与第一进油孔2-6相连通;所述第二圆轴2-2、第三圆轴2-3上分别套有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两个密封装置分别通过第一圆轴2-1和第二圆轴2-2之间的台阶面、第二圆轴2-2和第三圆轴2-3的台阶面进行定位;注油时,第二进油口2-6与储油空腔相连通,注满油后,推动活塞杆2使得第二进油口2-6位于第三圆孔1-3处,同时第二密封装置与第二圆孔1-2和第三圆孔1-3之间的台阶面贴合,形成密封,第二进油口2-6与储油空腔的连通被切断,形成密闭储油空腔。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密封装置包括第一密封圈3、第二密封圈4;所述第一密封圈为弹性密封圈,起低压密封作用;所述第二密封圈为金属密封圈,起高压密封作用;所述第三圆轴2-3前端套有第一密封圈3和第二密封圈4;所述第二密封圈4位于第一密封圈3前端;所述第三圆轴2-3上设有定位结构,对第一密封圈3进行轴向定位;对活塞杆2后端施压时,第二密封圈4被推至第二圆孔1-2和第三圆孔1-3的台阶面,第一密封圈3位于第二圆孔1-2内,即当对活塞杆2施加的压力较小时,第一密封圈3起密封作用;当继续施加压力,对活塞杆2施加的压力较大时,第二密封圈4发生塑性变形起密封作用;结合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圆轴2-3上套有弹性套5,所述弹性套5位于第一密封圈3后端;弹性套5后端通过第二圆轴2-2和第三圆轴2-3之间的台阶面定位;弹性套5前端对第一密封圈3进行轴向定位,弹性套5作为定位结构。结合图4,图7,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圆轴2-3外圆上设有一圈凹槽2-7,所述第一密封圈3套在凹槽2-7内,以对第一密封圈3进行定位;凹槽2-7作为定位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二圆轴2-2和第三圆轴2-3之间的台阶面为斜面,以对弹性套5进行定位;同时保证在活塞杆2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弹性套5从可以第三圆轴2-3滑到第二圆轴2-2上,避免了弹性套5因活塞杆2轴向移动造成弹性套5挤压硬化,从而对第一密封圈3造成损伤。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圆孔1-2和第三圆孔1-3之间通过第一斜面1-4过渡,第一圆轴2-1和第二圆轴2-2之间通过第二斜面2-4过渡,所述第二密封圈4为楔形密封圈,楔形密封圈发楔形面与第二斜面2-4配合,由于楔形密封圈的楔形面在受到内部油液的压力后,楔形面上所受压力可以分解到两个方向:沿活塞杆2轴向和沿活塞杆径向;其中轴向的分解力用于平衡油液的静压,而径向的力使第二密封圈4的内径与活塞杆2的第三圆轴2-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从而保证了密封性。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圈4采用低屈服点且高延展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铜、铝、铅等金属材料。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圈3采用氟橡胶、硅橡胶等材料制成。进一步的,结合图2,所述第一密封装置的结构与第二密封装置的机构相同,安装方向相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孔1-1和第二圆孔1-2之间的台阶面为斜面,斜面对第一密封圈3的滑动方向起导向作用。本专利技术的超高压容器的注油装置使用时,具体注油过程如下:首先保证注油孔2-6处于筒体1与活塞杆2所封闭的腔体内,如图1所示位置;然后通过注油孔2-5、2-6注油后,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高压容器的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活塞杆(2),所述活塞杆(2)设置在外筒(1)内,可在外筒(1)内沿外筒(1)轴向滑动;所述外筒(1)内设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孔(1‑1)、第二圆孔(1‑2)、第三圆孔(1‑3);所述活塞杆(2)为台阶轴,包括直径外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轴(2‑1)、第二圆轴(2‑2)、第三圆轴(2‑3);所述第一圆轴(2‑1)外圆与第一圆孔(1‑1)配合;所述第三圆轴(2‑3)外圆与第三圆孔(1‑3)配合;所述第二圆轴(2‑2)外圆与第二圆孔(1‑2)之间形成储油空腔;所述第三圆轴(2‑3)前端面设有第一进油孔(2‑5),所述第三圆轴(2‑3)径向上设有第二进油孔(2‑6);所述第二进油孔(2‑6)与第一进油孔(2‑6)相连通;所述第二圆轴(2‑2)、第三圆轴(2‑3)上分别套有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两个密封装置分别通过第一圆轴(2‑1)和第二圆轴(2‑2)之间的台阶面、第二圆轴(2‑2)和第三圆轴(2‑3)的台阶面进行定位;注油时,第二进油口(2‑6)与储油空腔相连通,注满油后,推动活塞杆(2)使得第二进油口(2‑6)位于第三圆孔(1‑3)处,同时第二密封装置与第二圆孔(1‑2)和第三圆孔(1‑3)之间的台阶面贴合,形成密封,第二进油口(2‑6)与储油空腔的连通被切断,形成密闭储油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压容器的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活塞杆(2),所述活塞杆(2)设置在外筒(1)内,可在外筒(1)内沿外筒(1)轴向滑动;所述外筒(1)内设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孔(1-1)、第二圆孔(1-2)、第三圆孔(1-3);所述活塞杆(2)为台阶轴,包括直径外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轴(2-1)、第二圆轴(2-2)、第三圆轴(2-3);所述第一圆轴(2-1)外圆与第一圆孔(1-1)配合;所述第三圆轴(2-3)外圆与第三圆孔(1-3)配合;所述第二圆轴(2-2)外圆与第二圆孔(1-2)之间形成储油空腔;所述第三圆轴(2-3)前端面设有第一进油孔(2-5),所述第三圆轴(2-3)径向上设有第二进油孔(2-6);所述第二进油孔(2-6)与第一进油孔(2-6)相连通;所述第二圆轴(2-2)、第三圆轴(2-3)上分别套有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两个密封装置分别通过第一圆轴(2-1)和第二圆轴(2-2)之间的台阶面、第二圆轴(2-2)和第三圆轴(2-3)的台阶面进行定位;注油时,第二进油口(2-6)与储油空腔相连通,注满油后,推动活塞杆(2)使得第二进油口(2-6)位于第三圆孔(1-3)处,同时第二密封装置与第二圆孔(1-2)和第三圆孔(1-3)之间的台阶面贴合,形成密封,第二进油口(2-6)与储油空腔的连通被切断,形成密闭储油空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压容器的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装置包括第一密封圈(3)、第二密封圈(4);所述第一密封圈为弹性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为金属密封圈;所述第三圆轴(2-3)前端套有第一密封圈(3)和第二密封圈(4);所述第二密封圈(4)位于第一密封圈(3)前端;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孟军吴志林蔡红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