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内窥镜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86852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4:34
内窥镜具有:前端结构部,其设置于插入到被检体的插入部的前端;前端罩,其包含透光性的板状的第1部件和配置在所述第1部件的周围的第2部件而成型为一体,该前端罩安装于所述前端结构部的端面;以及树脂部,其以包含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的边界部分的方式环状地涂覆而成,该树脂部抑制流体的透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窥镜、内窥镜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前端罩的内窥镜。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前端设置有前端罩的内窥镜。前端罩与位于内窥镜前端的前端硬性部粘接。该前端罩例如通过双色成型使第一成型部和第二成型部成为一体而构成,该第一成型部由具有照明窗的透明的第一树脂部件形成,该第二成型部由具有外形的第二树脂部件形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2982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未充分地进行用于更加可靠地防止有可能在第一成型部与第二成型部的边界面产生的裂纹的研究。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在前端罩的第一成型部与第二成型部的边界部分产生裂纹的内窥镜。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内窥镜具有:前端结构部,其设置于插入到被检体的插入部的前端;前端罩,其包含透光性的板状的第1部件和配置在所述第1部件的周围的第2部件而成型为一体,该前端罩安装于所述前端结构部的端面;以及树脂部,其以包含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的边界部分的方式环状地涂覆而成,该树脂部抑制流体的透过。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和内窥镜的概略图。图2是从端面侧示出图1所示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概略图。图3是沿图2所示的F3-F3线的剖视图。图4是将图3所示的A部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内窥镜系统和内窥镜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和内窥镜的概略图。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罩的安装工序中的一个工序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内窥镜系统和内窥镜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使用图1至图4对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内窥镜系统11具有:内窥镜12;内窥镜控制器13(控制部),其根据由内窥镜12拍摄出的被摄体像进行图像处理;以及显示部14(监视器),其显现通过内窥镜控制器13中的图像处理而生成的影像。如图1、图2所示,内窥镜12(插入设备)具有:插入部15,其沿着长度方向L(中心轴C)插入到被检体的管腔等管路中;操作部16,其设置于插入部15的基端15B,被用户把持;以及通用缆线17,其从操作部16延伸。如图1所示,插入部15从其前端15A朝向基端15B依次具有前端结构部18、弯曲部21和管部22。管部22可以称为所谓的柔性镜、具有挠性。弯曲部21能够利用公知的机构,借助操作部16的旋钮16A朝2个方向或者4个方向等多个方向弯曲。如图1、图2所示,内窥镜12具有:照明光学系统23,其用于对被检体内进行照明;摄像单元中的物镜光学系统24;以及处置器械贯穿插入用通道25,其导出钳子等处置器械。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内窥镜12具有:送气/送水机构,其朝向被检体内的被检部位供给流体;以及抽吸机构。送气/送水机构在插入部15的前端具有送气送水通道28。送气/送水机构通过操作部16的第1按钮31操作。抽吸机构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用通道25连通,通过操作部16的第2按钮32操作。照明光学系统23和物镜光学系统24贯穿插入到内窥镜12的插入部15的前端结构部18、弯曲部21、管部22、操作部16和通用缆线17中。处置器械贯穿插入用通道25的前端在内窥镜12的插入部15的前端结构部18处开口,基端在插入部15的管部22的基端部附近或者操作部16处开口。这里,如图1所示,操作部16具有处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用通道25的基端的开口(未图示),钳子栓33能够经由接头而在该操作部16的开口上装卸。处置器械贯穿插入用通道25的管的前端经由接头而固定在前端结构部18上。另外,如图1所示,处置器械贯穿插入用通道25的管例如在操作部16的内部分支为公知的抽吸通道34。抽吸通道34与第2按钮32联结。通过第2按钮32的按压操作,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用通道25的前端的开孔部经由管、抽吸通道34、通用缆线17排出抽吸物。前端结构部18例如为不锈钢等金属制的筒体。前端结构部18设置于插入到被检体的插入部15的前端。如图2、图3所示,在前端结构部18上例如设置有凹陷部35、透镜框用孔36、一对光导用孔37、处置用通道用孔38和送气送水用孔41。前端结构部18在透镜框用孔36的周围具有透镜框42。在透镜框42内配置有构成物镜光学系统24的多个透镜24A等光学部件。如图3所示,照明光学系统23具有贯穿插入到光导用孔37中的光导纤维束43、照明用透镜44。光导纤维束43能够将来自设置于内窥镜控制器13侧的光源的光,引导至位于光导纤维束43的前端的照明用透镜44。照明用透镜44被光学用粘接剂45粘接固定于光导纤维束43的前端面。照明用透镜44是射出照明光的照明部的一例。凹陷部35设置成从前端结构部18(插入部15)的前端面18A凹陷。凹陷部35具有规定该凹陷的区域的规定面46(底面46A和侧面46B)。光导纤维束43的前端部和照明用透镜44(照明部)配置在凹陷部35内。前端罩51以与前端结构部18的前端面18A(端面)共面的方式安装于前端结构部18。如图2、图3所示,前端罩51整体上呈环形(环状的形状),用除位于中央部的照明光学系统23以外的部分覆盖前端结构部18的大半部分。如图3所示,前端罩51具有透光性的板状(圆板状)的第1部件52;第2部件53,其配置成包围第1部件52的周围;边界部分54,其位于第1部件52与第2部件53之间;以及树脂部55,其设置成与边界部分54对应。前端罩51的第2部件53和前端结构部18通过粘接剂56粘接起来。粘接剂56优选由与后述的树脂部55相同的材料(热固化性环氧类粘接剂)构成。粘接剂56是本专利技术中所说的树脂部的一例。前端罩51的第1部件52和第2部件53例如通过对树脂进行注塑成型(所谓双色成型)而形成为一体。第1部件52与照明用透镜44对置。第1部件52例如由聚砜形成,第2部件53配置成与第1部件52的周围邻接。第2部件53例如由含有黑色的色素或者颜料或者碳等的聚砜形成。第1部件52和第2部件53可以由相互不同的材质形成。第1部件52例如由具有透光性的板(透明的平板)构成,但例如至少一个面可以为凹形状的平板。第2部件53不具有透光性,抑制光的透射。树脂部55设置于与前端结构部18对置的一侧(内周面侧)。树脂部55与边界部分54对应地以包含边界部分54的方式环状地涂覆而成。这里,“环状”优选为环不中断而连续,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有1个以上的环在中途中断的部位的“实质上环状”。树脂部55是本专利技术中所说的树脂部的一例。如图4所示,树脂部55以在第1脊(ヒレ)部55A处沿第1部件52延伸、在与第1脊部相反的第2脊部55B处沿第2部件53延伸的方式与第1部件52和第2部件53粘接。位于第1脊部55A与第2脊部55B之间的树脂部55的粘接积存部55C配置于与边界部分54实质上重叠的位置。树脂部55在与边界部分54对应的部位可靠地形成粘接积存部55C,并且例如优选使用热固化性环氧类粘接剂以保证固化后的接合强度。由热固化性环氧类粘接剂等形成的树脂部55能够抑制流体(湿气等)的透过。在前端罩51上预先涂覆树脂部55,进行热固化处理。然后,如图3所示,前端罩51被利用粘接剂5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窥镜,其具有:前端结构部,其设置于插入到被检体中的插入部的前端;前端罩,其包含透光性的板状的第1部件和配置在所述第1部件的周围的第2部件而成型为一体,安装于所述前端结构部;以及树脂部,其以包含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的边界部分的方式环状地涂覆,抑制流体的透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6.27 JP 2016-1263201.一种内窥镜,其具有:前端结构部,其设置于插入到被检体中的插入部的前端;前端罩,其包含透光性的板状的第1部件和配置在所述第1部件的周围的第2部件而成型为一体,安装于所述前端结构部;以及树脂部,其以包含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的边界部分的方式环状地涂覆,抑制流体的透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所述树脂部涂覆到所述前端罩的与所述前端结构部相对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中,所述树脂部还涂覆到所述前端罩的与所述前端结构部相对侧的相反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所述第2部件配置成与所述第1部件的周围相邻,抑制光的透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在所述前端结构部配置有照明部,该照明部射出照明光,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照明部对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其中,在所述前端结构部中的配置所述照明部的部分设置有由规定面规定的凹陷部,所述树脂部被涂覆到所述凹陷部的所述规定面与所述前端罩之间,使所述规定面与所述前端罩粘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其中,在所述凹陷部上以覆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荒木康平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