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痕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6286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痕顶出机构,包括滑块组件、模仁和顶出件;滑块组件包括斜导柱座和斜导柱;斜导柱座上远离斜导柱的侧壁上设有滑块入子,滑块入子上远离斜导柱座的端部设有缺口;斜导柱滑设于斜导柱座上的斜导柱孔内;模仁设于滑块组件的侧部,其一端设有凸起部,凸起部位于滑块组件中的滑块入子下方;模仁上还设有径向贯通槽,径向贯通槽与滑块入子端部的缺口的轴线相重合;顶出件设于模仁的径向贯通槽内,其延伸方向与模仁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顶出件设于滑块组件的下方,当产品成型后,将滑块组件推开,然后再利用顶出件将产品顶出,可以实现产品无痕顶出,非常适用于框型产品的制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痕顶出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具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无痕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在以注射成形的方式成形产品或者工件(例如:手机壳、笔记本计算机壳等)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使用模具。现有技术里的所有塑胶产品的生产模具里都会设计顶出机构,用于后续实现将产品从模具中卸下来。由于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顶出机构一直都与产品直接接触,因此,必然会在成型的塑胶产品上产生相应的线条,非常影响产品的外观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无痕顶出机构,将顶出件设于滑块组件的下方,当产品成型后,将滑块组件推开,然后再利用顶出件将产品顶出,由于顶出件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不与产品直接接触,开模完成后产品已经冷却成型,因此可以实现产品无痕顶出,非常适用于框型产品的制造。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无痕顶出机构,包括滑块组件、模仁和顶出件;所述滑块组件包括斜导柱座和斜导柱;所述斜导柱座上远离斜导柱的侧壁上设有滑块入子,所述滑块入子上远离斜导柱座的端部设有缺口;所述斜导柱滑设于斜导柱座上的斜导柱孔内,用于驱动斜导柱座滑动;所述模仁设于滑块组件的侧部,其一端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位于滑块组件中的滑块入子下方,其顶表面与滑块入子的底表面接触,当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滑块入子配合时,滑块入子上的缺口与模仁上对应位置处的侧壁共同形成注入口;所述模仁上还设有径向贯通槽,所述径向贯通槽与滑块入子端部的缺口的轴线相重合;所述顶出件设于所述模仁的径向贯通槽内,其延伸方向与模仁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优选地,所述斜导柱座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固定件;所述第一部件位于第二部件的下方,其轴向横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部件上远离模仁的一侧设有贯通式的斜导柱孔;所述斜导柱设于所述斜导柱孔内,用于驱动斜导柱座在水平方向上做往返运动;所述第二部件上靠近模仁的一侧设有滑块入子,其远离模仁的一侧设有斜切面,所述斜切面的斜率与所述斜导柱孔的斜率相同;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对应位置处分别设置安装孔;所述固定件依次穿过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的安装孔,实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固定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靠近模仁的一侧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至少设置两个安装孔。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为螺栓。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上的安装孔为贯通式的孔。优选地,所述第二部件上的安装孔为盲孔。优选地,所述顶出件为顶针、顶块、斜销、扁销中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凸起部和模块入子的横截面均为矩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无痕顶出机构,将顶出件设于滑块组件的下方,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利用模块组件中的缺口和模仁上对应的侧壁作为注入口,因此,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一直是与模块组件和模仁接触的;当产品冷却成型后,将滑块组件推开,然后再利用顶出件将产品顶出。可见,由于顶出件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不与产品直接接触,开模完成后产品已经冷却成型,因此可以实现产品无痕顶出,非常适用于框型产品的制造,具有非常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无痕顶出机构中的滑块组件利用了分体式设计,能够大大减少材料用量,且能够实现只更换斜导柱座中的易磨损的部分(即第一部分),无需更换整个的斜导柱座,进一步降低了材料的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非常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滑块组件,2-模仁,3-顶出件,101-斜导柱,102-斜导柱座,103-滑块入子,104-缺口,201-凸起部,1021-第一部件,1022-第二部件,1023-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顶出机构一直都与产品直接接触,必然会在成型的塑胶产品上产生相应的线条,非常影响产品的外观美观等问题,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无痕顶出机构,将顶出件设于滑块组件的下方,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利用模块组件中的缺口和模仁上对应的侧壁作为注入口,因此,在产品的成型过程中,一直是与模块组件和模仁接触的;当产品冷却成型后,将滑块组件推开,然后再利用顶出件将产品顶出,能够有效克服产品的成型过程中顶出机构一直都与产品直接接触的问题。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无痕顶出机构,包括滑块组件1、模仁2和顶出件3;所述滑块组件1包括斜导柱座102和斜导柱101;所述斜导柱座102上远离斜导柱101的侧壁上设有滑块入子103,所述滑块入子103上远离斜导柱座102的端部设有缺口104;所述斜导柱101滑设于斜导柱座102上的斜导柱101孔内,用于驱动斜导柱座102滑动;优选地,模块入子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模仁2设于滑块组件1的侧部,其一端设有凸起部201,所述凸起部201位于滑块组件1中的滑块入子103下方,其顶表面与滑块入子103的底表面接触,当所述凸起部201与所述滑块入子103配合时,滑块入子103上的缺口104与模仁2上对应位置处的侧壁共同形成注入口;所述模仁2上还设有径向贯通槽,所述径向贯通槽与滑块入子103端部的缺口104的轴线相重合;优选地,所述凸起部201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顶出件3设于所述模仁2的径向贯通槽内,其延伸方向与模仁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出件3为顶针,在本实施例的其它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出件3还可以是顶块、斜销、扁销中的任一种。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无痕顶出机构的工作原理为:(1)利用斜导柱驱动斜导柱座,斜导柱座带着滑块入子向靠近模仁方向运动(该过程中斜导柱座的底壁一直沿着模仁上的凸起部运动),直至滑块入子的端部与模仁的端部接触,此时,滑块入子端部的缺口与模仁上对应位置处的侧壁共同形成注入口;(2)向模具中注入液体材料,待产品A冷却成型后;(3)利用斜导柱驱动斜导柱座,斜导柱座带动滑块入子向远离模仁方向运动,直至模仁上的径向贯通槽被露出来;(4)驱动顶出件向上运动,将产品A顶出。实施例2基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专利技术构思,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无痕顶出机构,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斜导柱座102包括第一部件1021、第二部件1022和固定件1023;所述第一部件1021位于第二部件1022的下方,其轴向横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部件1021上远离模仁的一侧设有贯通式的斜导柱101孔;所述斜导柱101设于所述斜导柱101孔内,用于驱动斜导柱座102在水平方向上做往返运动;所述第二部件1022上靠近模仁的一侧设有滑块入子103,其远离模仁的一侧设有斜切面,所述斜切面的斜率与所述斜导柱101孔的斜率相同;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部件1022与滑块入子103之间通过螺丝相连;在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部件1022与滑块入子103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连接;所述第一部件1021和第二部件1022上对应位置处分别设置安装孔;在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部件1021和第二部件1022上靠近模仁的一侧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至少设置两个安装孔;所述固定件1023依次穿过第一部件1021和第二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痕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块组件、模仁和顶出件;所述滑块组件包括斜导柱座和斜导柱;所述斜导柱座上远离斜导柱的侧壁上设有滑块入子,所述滑块入子上远离斜导柱座的端部设有缺口;所述斜导柱滑设于斜导柱座上的斜导柱孔内,用于驱动斜导柱座滑动;所述模仁设于滑块组件的侧部,其一端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位于滑块组件中的滑块入子下方,其顶表面与滑块入子的底表面接触,当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滑块入子配合时,滑块入子上的缺口与模仁上对应位置处的侧壁共同形成注入口;所述模仁上还设有径向贯通槽,所述径向贯通槽与滑块入子端部的缺口的轴线相重合;所述顶出件设于所述模仁的径向贯通槽内,其延伸方向与模仁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痕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块组件、模仁和顶出件;所述滑块组件包括斜导柱座和斜导柱;所述斜导柱座上远离斜导柱的侧壁上设有滑块入子,所述滑块入子上远离斜导柱座的端部设有缺口;所述斜导柱滑设于斜导柱座上的斜导柱孔内,用于驱动斜导柱座滑动;所述模仁设于滑块组件的侧部,其一端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位于滑块组件中的滑块入子下方,其顶表面与滑块入子的底表面接触,当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滑块入子配合时,滑块入子上的缺口与模仁上对应位置处的侧壁共同形成注入口;所述模仁上还设有径向贯通槽,所述径向贯通槽与滑块入子端部的缺口的轴线相重合;所述顶出件设于所述模仁的径向贯通槽内,其延伸方向与模仁的延伸方向相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痕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柱座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固定件;所述第一部件位于第二部件的下方,其轴向横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部件上远离模仁的一侧设有贯通式的斜导柱孔;所述斜导柱设于所述斜导柱孔内,用于驱动斜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恩郑景隆
申请(专利权)人:勋龙智造精密应用材料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