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核壳结构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型生物医药制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核壳结构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生物大分子药物因其高效低毒的特性在重大疾病的治疗上发挥出了显著的优势,是21世纪药物研究开发中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然而,这类物质分子量大、空间构型复杂,容易受温度、酸、碱的影响而变性。传统化学药物最常用的口服给药途径,由于胃肠道复杂的酶和pH环境,以及肝脏首过效应等吸收机制的存在,不适合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传递。目前临床使用的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主要给药方式为注射给药,方式单一,给药不便且有痛感,患者依从性差,大大限制了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应用范围。微针经皮给药结合了注射给药和经皮给药的优势,且克服了两者的不足。经皮给药可有效避免胃肠酶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且皮肤组织蛋白水解酶含量有限,非常有利于保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稳定。排布在微针基底上的数十或数百个长度在25μm-2000μm的针尖阵列可突破皮肤角质层屏障而不触及皮下痛觉神经,在皮肤内形成数十或数百微米级孔道,显著提高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递送效率。此外,微针可自行施用,大大提高了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用药便利性和应用普及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核壳结构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尖和基底,所述针尖由中心层、夹层和外层组成,所述夹层包覆所述中心层,所述外层包覆所述夹层;所述中心层由结构材料而成,或者所述中心层由非生物大分子的其它药物和结构材料制备而成,所述夹层由生物大分子药物制备而成,所述外层由带电荷的高分子材料制备而成;所述基底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所述结构材料为可溶性高分子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壳结构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尖和基底,所述针尖由中心层、夹层和外层组成,所述夹层包覆所述中心层,所述外层包覆所述夹层;所述中心层由结构材料而成,或者所述中心层由非生物大分子的其它药物和结构材料制备而成,所述夹层由生物大分子药物制备而成,所述外层由带电荷的高分子材料制备而成;所述基底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所述结构材料为可溶性高分子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结构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电荷的高分子材料选自:壳聚糖,壳寡糖,透明质酸,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胶原,明胶和阿拉伯胶中的一种或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壳结构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电荷的高分子材料选自: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核壳结构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大分子药物选自:核酸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多肽生化药物,酶,细胞因子,激素,抗体和疫苗中的一种或几种;及/或,所述结构材料选自:透明质酸,右旋糖酐,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乙烯基吡咯烷酮及其衍生物的单体聚合物或共聚物,蔗糖,海藻糖,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和聚乙二烯中的一种或几种;及/或,所述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为聚乙烯吡咯烷酮。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核壳结构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溶液的配制:将所述带电荷的高分子材料溶解,调节pH,制备成外层针液;将所述生物大分子药物溶解,制备成夹层针液;将所述结构材料或者非生物大分子的其它药物和结构材料溶解,调节pH,制备成中心层针液;将所述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溶解,制备成基底溶液;微针的制备:(1)将所述外层针液加入到微针阴模中,第一次离心,使外层针液充满所述微针阴模的微孔道,回收多余的外层针液后进行第二次离心,干燥;(2)将所述夹层针液加入步骤(1)干燥后的微针阴模中,第一次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传斌,杨佩佩,覃宛冰,权桂兰,潘昕,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