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差动放大器和反馈缓冲器的精密恒流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4264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差动放大器和反馈缓冲器的精密恒流源,包括将放大器、输入电阻和反馈电阻一体集成的差动放大器、反馈缓冲器、三极管T2、电阻Rref和电阻Rload,差动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有基准电压输出电路,负输入端接地,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T2的基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差动放大器的SENSE接线端并依次串联电阻Rref和电阻Rload后接地,差动放大器的电压反馈输入端与反馈缓冲器的输出端以及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ref和电阻Rload之间的结点与反馈缓冲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差动放大器提高外围电阻间的一致性,采用反馈缓冲器隔离电流输出回路和电压反馈回路,提高差动放大器相对外部的输入阻抗,使恒流源输出的电流更加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差动放大器和反馈缓冲器的精密恒流源
本技术涉及精密恒流源
,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差动放大器和反馈缓冲器的精密恒流源。
技术介绍
许多应用场合都需要精密恒流源,包括工业过程控制、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等等。例如,过程控制系统利用恒流源提供电阻温度检测器所需的激励电流;数字万用表利用恒流源测量电阻、电容和二极管;长距离信息传输系统利用恒流源来驱动通讯的电流环路。恒流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这些系统的整体性能。传统恒流源基本都采用运算放大器、电阻和其他分立器件构建,传统的压控恒流源电路如图1所示,NPN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采用放大器反馈来稳定负载电流。根据理想放大器“虚短”与“虚断”的概念,可推导负载电流的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Io=Vref1×﹙Rf2÷Rg2+﹙Rf1÷Rg1﹚×﹙Rf2÷Rg2﹚﹚÷﹙Rref1﹙Rf2÷Rg2+1﹚+Rload1﹙Rf2÷Rg2-Rf1÷Rg1﹚﹚,如果Rg1=Rg2=Rf1=Rf2,上式可以简化为:Io=Vref1÷Rref1,根据以上负载电流计算公式的推到过程可知,影响传统压控恒流源精度和温度漂移的主要因素有:输入端电阻Rg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差动放大器和反馈缓冲器的精密恒流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放大器、输入电阻和反馈电阻一体集成的差动放大器(U1)、反馈缓冲器(U3)、三极管T2、电阻Rref和电阻Rload,所述差动放大器(U1)的正输入端连接有基准电压输出电路(U2),差动放大器(U1)的负输入端接地,差动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T2的基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差动放大器(U1)的SENSE接线端并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ref和电阻Rload后接地,差动放大器(U1)的电压反馈输入端与所述反馈缓冲器(U3)的输出端以及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ref和电阻Rload之间的结点与反馈缓冲器(U3)的正输入端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差动放大器和反馈缓冲器的精密恒流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放大器、输入电阻和反馈电阻一体集成的差动放大器(U1)、反馈缓冲器(U3)、三极管T2、电阻Rref和电阻Rload,所述差动放大器(U1)的正输入端连接有基准电压输出电路(U2),差动放大器(U1)的负输入端接地,差动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T2的基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差动放大器(U1)的SENSE接线端并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ref和电阻Rload后接地,差动放大器(U1)的电压反馈输入端与所述反馈缓冲器(U3)的输出端以及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ref和电阻Rload之间的结点与反馈缓冲器(U3)的正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差动放大器和反馈缓冲器的精密恒流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放大器(U1)包括放大器OP2和与所述放大器OP2集成一体的电阻Rg11、电阻Rf11、电阻Rg22和电阻Rf22,所述电阻Rg11的第一端、电阻Rf1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放大器OP2的负输入端和正输入端,电阻Rg11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f11的第二端与所述基准电压输出电路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琦谢尧尧刘瑜嘉刘斌董明陆蔺辉王晓强谢德王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