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
技术介绍
近年来,基于泥渣回流的高效絮凝-澄清(沉淀)池在污水深度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形式包括普通高效澄清池、加砂高效澄清池和磁混凝高效澄清池等。其中加砂高效澄清池和磁混凝高效澄清池需要投加细砂和磁粉,并对浓缩泥渣进行分离以便于细砂和磁粉的循环利用,这两种高效澄清池虽可提高泥水分离效果,但运行成本较高,维护管理较复杂;而普通高效澄清池系统相对更简单,运行成本更低,因而应用较多。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发现,普通高效澄清池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有的普通高效澄清池系统启动缓慢;2、现有的普通高效澄清池经常发生浓缩区泥渣量少、无泥渣或泥渣意外流失的现象,导致回流无泥,这样就造成了絮凝区污泥浓度低,无矾花或矾花小,难沉淀,斜管上部积泥严重,处理效率不高,效果不稳定;3、现有的普通高效澄清池必须投加较大量的PAM(高分子絮凝剂),使得运行成本增大,并且投加PAM量稍大时对后续转盘过滤器、精密过滤器等机械过滤设备还会造成堵塞,致使其反冲频繁甚至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进水管(1)、混合区(2)、絮凝反应区(3)、推流过渡区(4)、澄清区(5)、出水区(6)及出水管(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泥渣内回流系统(8)和外加泥渣系统(9),所述泥渣内回流系统(8)设置在澄清区(5)的底部,所述泥渣内回流系统(8)的进泥口与澄清区(5)相连,所述泥渣内回流系统(8)的出泥口与絮凝反应区(3)相连,所述外加泥渣系统(9)设置在絮凝反应区(3)的上部,所述外加泥渣系统(9)的进泥口与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污泥泵房相连接,所述外加泥渣系统(9)的出泥口与与絮凝反应区(3)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进水管(1)、混合区(2)、絮凝反应区(3)、推流过渡区(4)、澄清区(5)、出水区(6)及出水管(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泥渣内回流系统(8)和外加泥渣系统(9),所述泥渣内回流系统(8)设置在澄清区(5)的底部,所述泥渣内回流系统(8)的进泥口与澄清区(5)相连,所述泥渣内回流系统(8)的出泥口与絮凝反应区(3)相连,所述外加泥渣系统(9)设置在絮凝反应区(3)的上部,所述外加泥渣系统(9)的进泥口与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污泥泵房相连接,所述外加泥渣系统(9)的出泥口与与絮凝反应区(3)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加泥型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泥渣系统(9)包括进泥管(9.1)、高效泥砂旋流分离器(9.2)、有机污泥溢流管(9.3)和无机污泥排出管(9.4),所述进泥管(9.1)的进泥口与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泵房相连接,所述进泥管(9.1)的出泥口与高效泥砂旋流分离器(9.2)的进泥口相连接,所述高效泥砂旋流分离器(9.2)出泥口分别与有机污泥溢流管(9.3)和无机污泥排出管(9.4)相连接,所述有机污泥溢流管(9.3)的出泥口与污水处理厂的生化系统或污泥处理系统相连接,所述无机污泥排出管(9.4)的出泥口与絮凝反应区(3)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燕波,万年红,周兵,刘金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