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松螺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10278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防松螺母,包括螺母本体,螺母本体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螺母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框,固定框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框,外框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滑动板的底部与外框内壁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滑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杆,直杆远离滑动板的一端依次贯穿外框和固定框且延伸至固定框的外部,直杆位于外框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挤压板。该新型防松螺母,通过双重固定措施,有效的了防止螺母本体由于振动或者长时间使用而发生移动,提高了螺母本体使用时的稳定性,提高了螺母本体与螺杆之间的牢靠性,有利于广泛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防松螺母
本专利技术涉及螺母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防松螺母。
技术介绍
螺母就是螺帽,与螺栓或螺杆拧在一起用来起紧固作用的零件,所有生产制造机械必须用的一种元件。螺母的种类繁多,我们常见的有国标,德标,英标,美标,日标的螺母,螺母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碳钢、高强度、不锈钢、塑钢等几大类型,大小不同,螺纹不等分为不同的规格,螺母是将机械设备紧密连接起来的零件,通过内侧的螺纹,同等规格螺母和螺丝,才能连接在一起。现有的螺母在使用时,防松措施较为单一,易由于振动或者使用时间较长而发生松动等情况,降低其使用效果,不利于广泛推广。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新型防松螺母,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防松螺母。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防松螺母,包括螺母本体,螺母本体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螺母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框,固定框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框,外框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滑动板的底部与外框内壁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滑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杆,直杆远离滑动板的一端依次贯穿外框和固定框且延伸至固定框的外部,直杆位于外框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挤压板。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螺母本体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壳体,壳体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远离壳体内壁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杆,按压杆的一端贯穿壳体且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按压杆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压头,按压杆的一端与壳体内壁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按压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块,第一转动块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远离第一转动块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块,第二转动块的一侧与壳体内壁的一侧转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第二转动块远离壳体内壁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远离第二转动块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块,第三转动块的底部与壳体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第三转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杆,移动杆的底端贯穿壳体且延伸至壳体的外部,移动杆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移动杆配合使用的移动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新型防松螺母,通过第二弹簧的弹力带动按压杆移动,按压杆带动第一转动块移动,第一转动块带动第一连杆移动,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转动块移动,第二转动块带动第二连杆移动,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转动块移动,第三转动块带动移动杆移动,移动杆带动固定杆移动,使固定杆接触螺杆挤压螺杆,防止螺母本体由于振动或者长时间使用而发生移动,2、该新型防松螺母,通过第一弹簧弹力,为螺母本体施加一个向下的力,能够在使用时有效的防止螺母本体转动,而发生松动的情况,通过双重固定措施,提高了螺母本体使用时的稳定性,提高了螺母本体与螺杆之间的牢靠性,有利于广泛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新型防松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新型防松螺母中螺母本体的俯视图。图3为一种新型防松螺母中固定框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新型防松螺母中壳体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螺母本体、2-螺纹孔、3-固定框、4-外框、5-滑动板、6-第一弹簧、7-直杆、8-挤压板、9-壳体、10-滑动杆、11-按压杆、12-按压头、13-第二弹簧、14-第一转动块、15-第一连杆、16-第二转动块、17-第二连杆、18-第三转动块、19-移动杆、20-固定杆、21-移动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防松螺母,包括螺母本体1,其特征在于,螺母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2,螺母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框3,固定框3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框4,外框4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5,外框4内壁的两侧之间设置有与滑动板5配合使用的第一滑轨,滑动板5的底部与外框4内壁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滑动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杆7,直杆7远离滑动板5的一端依次贯穿外框4和固定框3且延伸至固定框3的外部,直杆7位于外框4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挤压板8,螺母本体1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壳体9,壳体9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10,壳体9内壁的顶部设置有与滑动杆10配合使用的第二滑轨,滑动杆10远离壳体9内壁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杆11,按压杆11的一端贯穿壳体9且延伸至壳体9的外部,螺母本体1上开设有与挤压杆11配合使用的开口,按压杆11位于壳体9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压头12,按压杆11的一端与壳体9内壁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3,按压杆1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块14,第一转动块1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15,第一连杆15远离第一转动块14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块16,第二转动块16的一侧与壳体9内壁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转动块16远离壳体9内壁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17,第二连杆17远离第二转动块16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块18,第三转动块18的底部与壳体9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第三转动块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杆19,移动杆19的底端贯穿壳体9且延伸至壳体9的外部,螺母本体1上开设有与移动杆19配合使用的开口,移动杆19位于壳体9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0,壳体9的底部开设有与移动杆19配合使用的移动槽21。在使用时,将螺母本体1套在螺杆上,按压按压头12,转动螺母本体1,使挤压板8接触固定物,挤压板8带动直杆7移动,直杆7带动滑动板5移动,滑动板5挤压第一弹簧6,使第一弹簧6压缩,固定之后,通过第一弹簧6弹力,为螺母本体1施加一个向下的力,能够有效的防止螺母本体1转动,从而发生松动的情况,且同时松开按压头12,通过第二弹簧13的弹力带动按压杆11移动,按压杆11带动第一转动块14移动,第一转动块14带动第一连杆15移动,第一连杆15带动第二转动块16移动,第二转动块16带动第二连杆17移动,第二连杆17带动第三转动块18移动,第三转动块18带动移动杆19移动,移动杆19带动固定杆20移动,使固定杆20接触螺杆挤压螺杆,防止螺母本体1由于振动或者长时间使用而移动,提高了螺母本体1使用时的稳定性,有利于广泛推广。以上,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防松螺母,包括螺母本体(1),其特征在于,螺母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2),螺母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框(3),固定框(3)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框(4),外框(4)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5),滑动板(5)的底部与外框(4)内壁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滑动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杆(7),直杆(7)远离滑动板(5)的一端依次贯穿外框(4)和固定框(3)且延伸至固定框(3)的外部,直杆(7)位于外框(4)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挤压板(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防松螺母,包括螺母本体(1),其特征在于,螺母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2),螺母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框(3),固定框(3)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框(4),外框(4)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5),滑动板(5)的底部与外框(4)内壁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滑动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杆(7),直杆(7)远离滑动板(5)的一端依次贯穿外框(4)和固定框(3)且延伸至固定框(3)的外部,直杆(7)位于外框(4)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挤压板(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防松螺母,其特征在于,螺母本体(1)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壳体(9),壳体(9)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10),滑动杆(10)远离壳体(9)内壁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杆(11),按压杆(11)的一端贯穿壳体(9)且延伸至壳体(9)的外部,按压杆(11)位于壳体(9)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压头(12),按压杆(11)的一端与壳体(9)内壁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刚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西马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