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胃萎缩性胃炎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8057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0:15
一种治疗慢性胃萎缩性胃炎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数包括:20‑400份的黄芪、党参或太子参或20‑30份的人参;20‑450份的白芍、山药、黄精、茯苓或柴胡;10‑500份的生地、牛膝、酸枣仁、木香或陈皮;15‑300份的麦冬、五味子、枳实或远志;20‑250份的当归;20‑250份的莪术;15‑150份的黄连和10‑300份延胡索。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用于临床治疗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絡瘀血证。症见胃脘部灼热感、或胃脘疼痛,胀满不适、食后加重,泛酸,纳食减少,消瘦乏力、口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或细涩;现代医学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慢性胃萎缩性胃炎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胃萎缩性胃炎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慢性胃炎(CG,ChronicGastritis)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慢性胃炎(CAG)是现代医学的病种病名,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最新共识意见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俩大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慢性胃炎影响因素较多,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发病于中老年人,可因慢性浅表性胃炎迁延而成,病情可持续数年。70年代有人综合报道了24202例慢性胃炎中,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占9.34%。近20年来,由于纤维内窥镜的广泛使用,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深入,其诊断率随之提高。1981年无锡会议报道,该病占胃病率7.5~13.8%。有的高达30%以上。同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50~60岁受检者,慢性胃炎占80%,其中萎缩性胃炎占50%,70岁以上者慢性胃炎占80~90%,萎缩性胃炎占70%以上。故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不但由于它发病率高,还在于它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不可逆的“半生理现象”。有人追踪观察萎缩性胃炎之癌变率为2.25%。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或伴见大肠型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属于癌前病变。1978年WHO将萎缩性胃炎列为癌前状态之一。因此,研究治疗该病(萎缩性胃炎)的药物,减轻病痛,减少其胃癌的发病率是一重要的研究课题。故国家科委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列为重点攻关课题之一。现代医学认为CAG的病因很多,但主要有饮酒、吸烟、药物损伤、饮食损伤、幽门螺旋菌感染、胃酸缺乏、急性胃炎、内分泌障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十二指肠返流等。治疗多采用解痉止痛,助消化(如用胃蛋白酶等),增加胃酸(如1%稀盐酸),减少胆汁返流,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以后发现幽门弯曲菌对该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故采取措施抑制这类细菌,这些治疗有一定效果,但不尽人意。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的多靶点效应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肯定,较西医具有一定的优势(魏明,屈华,邵明义,等.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新中医,2010,42(11):104-106.;范尧夫,魏睦义,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辽宁中医杂志,2013,40(4):633-637.;莫喜晶,韦春回,陈国忠.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疗效的系统评价.辽宁中医杂志,2013,40,(5):840-846.)。西医相关疾病及治疗:急性胃炎,立即祛除病因,停止非甾体类消炎药,给予流质或饮食,严重呕吐者应禁食。胃出血者按上消化道出血原则止血治疗。慢性胃炎一般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抗菌治疗、保护胃黏膜、多于相应症状给予对症处理。消化性溃疡一般应适当休息、合理饮食、注意调节情绪、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溃疡的治疗,还要注意治愈后的预防调护。2013年行业共识意见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将萎缩性胃炎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絡瘀血证。慢性胃炎以胃脘痛(进食后胀痛)、上腹部胀满、嗳气、纳呆、反酸、呕吐、少数患者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表现。无消化性溃疡、节律性疼痛等特点,消化性溃疡常合并慢性胃炎,使症状不典型。中医病因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灵枢本枢论》说“胃者,五谷之腑”,《灵枢灵兰秘典论》谓“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不调,即:外邪犯胃(寒邪)、饥饱失度伤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而出现脘腹部疼痛、或胀满不适。情志不畅、肝气横犯脾胃,久之肝郁化火、或嗜食肥甘辛辣之品,耗伤胃阴,可见胃脘部烧灼感、口苦口干,甚则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胃喜润恶燥,阴虚不能润,久病损脾,脾胃俱损,失于濡养而发生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或胀满不适、食后加重。脾与胃同居腹内,互为表里,一升一降,生理上相互协调、共为“后天之本”,病理上相互影响,胃病多穷于脾、脾病可及于胃,同为“湿、痰、虚”之根,胃不受纳、脾不运化,可见纳食减少,消瘦乏力,反复发病;阴虚亏则阴津不足而生内热,气虚损则血运行不畅而有瘀血停积,可见疼痛固定、痛而喜按,每遇劳累、饮食不慎则加重,病情缠绵难愈。病变初起在气,病久则由气及血,渐致血瘀,胃络痹阻,甚则产生症结,则出现舌质暗(兼热则暗红)或有瘀斑之象。中医认为肝主藏血、疏泄气机,肝与胃木土相克;脾主统血、运化水谷,脾与胃表里相应,故胃痛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中医治疗当先益气养阴以“调脾、运脾”,兼理气活血以“疏肝、柔肝”,前者治本证之本、后者疗本证之标,“标本兼治”,方可求“胃和”、“痛止”之效。本病病因虽多,临床表现亦有差异,依据临床中医辨证分析,慢性胃炎以胃脘痛、胀满、纳呆、嗳气等消化不良为主,辩证脾气虚、肝郁、气滞、胃热、湿热、血瘀、胃阴虚、脾阳虚是慢性胃炎最基本的症候要素,复合症候含括脾虚气滞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气滞血瘀证、寒热错杂证。分析病机,病位在胃,与脾、肝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以脾虚和肝郁为本,以气滞、湿热、血瘀为标。脾虚以脾阴虚为主,脾阳虚较少见。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基本大法,根据兼挟气滞、胃热、湿热、血瘀、胃阴虚和胃阳虚的不同,分别佐以行气、清热、化湿、活血、养阴和温阳之法。芍芪益胃颗粒以黄芪、生地、麦冬为君,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功效;《本草疏证》:“黄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三焦皆本于水谷,即中土之脾胃,黄芪一源三源,浚三焦之根,无不尽通”;《汤液本草》称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之药也。……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名医别录》载:“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金贵要略》选用黄芪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张完素言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长肌肉,……”,《本经逢源》论述“黄芪,能补五脏诸虚,……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用黄芪益气,补上焦之气以布津、固表,补中焦之气以健脾、生血、活血,补下焦之气以利水、养阴。生地性凉味甘苦,入心、肝、肾经;具有补血活血、滋阴凉血功效,《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骨,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名医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本草经疏》称:“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本草逢原》:“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一助黄芪益气补中,二同麦冬合力养肺脾之阴,又清肺胃之热、生津润燥;三减轻黄芪温热之势,治燥热或虚热兼证。麦冬性微寒味微苦甘,入心、肺、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热除烦、凉血止血功效,《神农本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慢性胃萎缩性胃炎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包括:20‑400份的黄芪、党参或太子参或20‑30份的人参;20‑450份的白芍、山药、黄精、茯苓或柴胡;10‑500份的生地、牛膝、酸枣仁、木香或陈皮;15‑300份的麦冬、五味子、枳实或远志;20‑250份的当归;20‑250份的莪术;15‑150份的黄连和10‑300份延胡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慢性胃萎缩性胃炎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包括:20-400份的黄芪、党参或太子参或20-30份的人参;20-450份的白芍、山药、黄精、茯苓或柴胡;10-500份的生地、牛膝、酸枣仁、木香或陈皮;15-300份的麦冬、五味子、枳实或远志;20-250份的当归;20-250份的莪术;15-150份的黄连和10-300份延胡索。2.一种治疗慢性胃萎缩性胃炎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份数取20-400份的黄芪、党参、太子参或20-30份的人参;20-450份的白芍、山药、黄精、茯苓或柴胡;10-500份的生地、牛膝、酸枣仁、木香或陈皮;15-300份的麦冬、五味子、枳实或远志;20-250份的当归;20-250份的莪术;15-150份的黄连和10-300份延胡索;2)按步骤1)的重量份数将黄芪、党参、太子参或人参;白芍、山药、黄精、茯苓或柴胡;生地、牛膝、酸枣仁、木香或陈皮;麦冬、五味子、枳实或远志置于多功能提取罐中,加入8倍药材重量的水,煎煮3次,滤过,合并3次滤液,浓缩成密度为1.20-1.24g/cm3的浸膏,再向浸膏中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80%后沉淀取上清液,将上清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洋王胜春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第三医院王胜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