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用电极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0330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9:23
本公开涉及一种外科用电极组件,其包括:包括电极的电极装置;操纵装置;用于驱动电极运动的电极驱动装置,操纵装置包括致动机构。内管具有内管近端部分、内管远端部分和其间的内管弯曲部分。内管弯曲部分具有弯曲曲率,从而使得内管远端部分和内管近端部分成角度设置。外管具有外管近端部分、外管远端部分和位于其间的外管连接部分。外管连接部分与内管弯曲部分相适配,使得当操纵操纵装置使内管和外管相对运动时,外管连接部分允许:内管弯曲部分与外管沿纵向相对运动而不与外管近端部分和外管远端部分发生干涉。技术效果在于:弯曲管的设置使得电极组件进入人体通道时的便利性大幅提高并且电极组件的手柄部分不会与同时使用的器械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科用电极组件
本公开涉及一种外科手术用的止血工具,尤其是一种外科用电极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医疗器械精细化、专业化是一个目标和趋势。电凝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止血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外科用电极组件尤其是适用于微创显微外科、神经外科和经鼻入路手术等小通道深部手术使用,特别适合与鼻腔镜、脑室镜配合使用,主要应用于微创显微外科或神经外科手术的电凝止血。由于各种手术的操作空间是有限的,而且手术切口或通道越大,对病人的二次伤害越大,所以手术通道都力求最小化、微创化。现有外科手术中普遍使用各种形状的双极电凝镊,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将两片镊片装在一个固定座内,通过手指捏合镊片,使两镊片的尖部夹住血管或组织,从而使通过两镊片尖部的高频电流通过夹住的局部血管或组织,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达到有效止血目的。由于普通双极电凝镊的镊片较宽、结构体积较大,进入人体的两镊片前杆部分间距最大至少10mm以上,而且长度有限,因此不适用于对微创伤口或从小通道(如经鼻入路、脑室镜等)深入组织内部的伤口进行止血,尤其在微创显微外科和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时有很大局限性。此外基于镊片进入人体部分的较大体积而妨碍与其它器械同时使用。另外由于普通双极电凝镊的镊片前伸部分较长,尖部在啮合时常易出现错位,影响电凝效果和效率。现有的一种外科用电极组件通过内管和外管的配合作用实现电极尖端的靠近和远离。由于具有不同直径的内管和外管同时弯曲时弯曲曲率会略有不同,从而导致外管尤其是在凸侧会紧紧压靠于内管的凸侧,进而在外管相对于内管运动时会产生显著增大的摩擦力,甚至会出现卡死现象,这导致了内外管的可弯曲程度大幅受限,而不能理想地通过弯曲来理想地避免手柄与其它同时使用的器械的干涉,并且如果弯曲稍微过大则会大幅增加摩擦力而降低电极的操作灵敏度,影响手术效率。此外,现有外科用电极组件的外管推动装置包括手柄弹簧片,在手松开手柄时,依靠手柄弹簧片自身的弹性使螺塞和外管后退,这就对手柄弹簧片的自身弹性要求很高并且为了保证弹性也将其宽度设计得比较大,但弹簧片基于其结构而时常不能提供足够的弹性复位力,这会降低电极组件的操作灵敏度,妨碍手术效率。此外由于需要为了保证弹力而将其宽度设计得较大,这就使得操作人员在用拇指和食指按压两个手柄弹簧片时经常会不希望地夹住中指,由此大大妨碍了操作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另外,现有外科用电极组件的电极套管容易被外管磨损。尤其是在脑室镜电极组件的情况下,电极套管壁因其材料不耐磨以及其壁较薄而更容易被磨损以至于绝缘能力被损坏。在通常的解决方案中可能会考虑尝试采用其它材料来制造电极套管,但基于脑室镜电极组件的电极套管的特殊结构要求,很难找到良好的耐磨材料来制造电极套管,并且材料的研发到使用通常非常耗时且高成本。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通过简单可靠且低成本的方式来保护电极的电极套管,减小甚至完全避免外管对电极套管的磨损。此外,尤其是在脑室镜电极组件的情况下,电极尖端最好比较小以提高操作精确性,但小的电极尖端在手术中更容易被外管遮挡视野,这也会降低手术精确性、便利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外科用电极组件,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外科用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在使用时更远离操作人员的远端和在使用时更靠近操作人员的近端。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装置、操纵装置和电极驱动装置。所述电极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远端,所述电极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能够在彼此远离的第一位置与彼此靠近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操纵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近端,用于操纵电极装置的操作。所述电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操纵装置与所述电极装置之间,用于在操纵装置的作用下驱动所述电极装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操纵装置包括壳体和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壳体内的致动机构,所述致动机构能够致动所述电极驱动装置。所述致动机构包括曲柄装置、与所述曲柄装置操作连接的滑块装置和阻尼装置。所述滑块装置具有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在没有外力施加的情况下,所述阻尼装置的阻尼作用使得所述滑块装置处于静止位置,所述滑块装置与所述电极驱动装置操作相连,在所述滑块装置的静止位置,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处于彼此远离的第一位置。操作人员能够对所述曲柄装置施加作用力并且通过所述曲柄装置推动所述滑块装置,所述滑块装置因此能够克服阻尼装置的阻尼作用朝向工作位置运动,从而驱动所述电极装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运动。通过该外科用电极组件能实现例如如下技术效果:该外科用电极组件确保提供足够的致动力包括复位力,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大幅提高外科用电极组件的操作灵敏度,进而大幅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性和操作舒适性。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在操作人员不再对所述曲柄装置施加作用力时,滑块装置在阻尼装置的复位力的作用下朝向静止位置运动,从而所述电极装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运动,其中,滑块装置在朝向静止位置运动的同时推动曲柄装置并使之复位。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所述电极驱动装置包括能够沿纵向相对运动的内管和外管。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所述内管的远端连接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近端,所述外管套设在内管上并且外管的远端贴靠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从而内管和外管能够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滑块装置与外管操作连接,使得外管能随着滑块装置的运动而运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滑块装置与内管操作连接,使得内管能随着滑块装置的运动而运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阻尼装置被设置在滑块装置和壳体之间。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阻尼装置是螺旋弹簧或中空的弹性体。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滑块装置具有径向尺寸较小的远侧部、径向尺寸较大的近侧部以及位于远侧部和近侧部之间的凸肩,螺旋弹簧或中空的弹性体能够套设在滑块装置的远侧部上并且抵靠凸肩。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操纵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内管固定在壳体内的固定块,固定块设置在滑块装置近侧一定距离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内管的近端伸入并固定至固定块的纵向通孔。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固定块还设有侧向通孔,所述侧向通孔从固定块的外周面延伸至固定块的纵向通孔,其中,紧固元件能够引入侧向通孔内并压靠在内管上。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所述紧固元件是螺钉或铆钉。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外管的近端开口构成有凸缘,中空的滑块装置在其内周面设有相对应的槽,外管的近端通过所述凸缘和槽能够形锁合地固定在滑块装置内。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滑块装置设有导向部,壳体设有用于与导向部配合作用的配合导向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导向部是从滑块装置突出的导向片,配合导向部是从壳体内周面突出的配合导向片。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在所述配合导向片的两端分别设有限定滑块装置的最大滑动路程的止挡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壳体包括模制或者增材制造而成的上壳和下壳。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现方式,在壳体的两侧各设置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科用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在使用时更远离操作人员的远端和在使用时更靠近操作人员的近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装置,所述电极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远端,所述电极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能够在彼此远离的第一位置与彼此靠近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操纵装置,所述操纵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近端,用于操纵电极装置的操作;电极驱动装置,所述电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操纵装置与所述电极装置之间,用于在操纵装置的作用下驱动所述电极装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所述电极驱动装置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的内径,从而套设于所述外管的内侧,使得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能够沿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的纵向进行相对运动,所述内管具有位于近端的内管近端部分、位于远端的内管远端部分和位于内管近端部分与内管远端部分之间的内管弯曲部分,所述内管弯曲部分具有一定弯曲曲率,从而使得所述内管远端部分和内管近端部分彼此成角度设置,所述外管具有位于近端的外管近端部分、位于远端的外管远端部分和位于外管近端部分与外管远端部分之间的外管连接部分,其中,所述外管连接部分与所述内管弯曲部分相适配,使得当操纵所述操纵装置使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进行相对运动时,所述外管连接部分允许:所述内管的内管弯曲部分与所述外管沿纵向进行相对运动而不与所述外管的外管近端部分和外管远端部分发生干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科用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在使用时更远离操作人员的远端和在使用时更靠近操作人员的近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装置,所述电极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远端,所述电极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能够在彼此远离的第一位置与彼此靠近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操纵装置,所述操纵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近端,用于操纵电极装置的操作;电极驱动装置,所述电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操纵装置与所述电极装置之间,用于在操纵装置的作用下驱动所述电极装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所述电极驱动装置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的内径,从而套设于所述外管的内侧,使得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能够沿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的纵向进行相对运动,所述内管具有位于近端的内管近端部分、位于远端的内管远端部分和位于内管近端部分与内管远端部分之间的内管弯曲部分,所述内管弯曲部分具有一定弯曲曲率,从而使得所述内管远端部分和内管近端部分彼此成角度设置,所述外管具有位于近端的外管近端部分、位于远端的外管远端部分和位于外管近端部分与外管远端部分之间的外管连接部分,其中,所述外管连接部分与所述内管弯曲部分相适配,使得当操纵所述操纵装置使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进行相对运动时,所述外管连接部分允许:所述内管的内管弯曲部分与所述外管沿纵向进行相对运动而不与所述外管的外管近端部分和外管远端部分发生干涉。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科用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外管连接部分为外管上具有开口的管状部分,并且与外管近端部分和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华曹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昊普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