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晶闸管组件、晶闸管压装结构及直流输电换流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826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晶闸管组件、晶闸管压装结构及直流输电换流阀,该晶闸管组件包括多个晶闸管、多个阻尼电阻和多个散热器;多个晶闸管与多个散热器交替排列,相邻的晶闸管与散热器相互贴合;散热器上设置有凹槽,阻尼电阻设置于该凹槽中,与散热器相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晶闸管组件、晶闸管压装结构及直流输电换流阀,可保证晶闸管和阻尼电阻的有效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晶闸管组件、晶闸管压装结构及直流输电换流阀
本技术涉及直流输电
,具体涉及一种晶闸管组件、晶闸管压装结构及直流输电换流阀。
技术介绍
晶闸管、阻尼电阻是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核心部件,晶闸管和阻尼电阻的散热性能是换流阀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保证晶闸管和阻尼电阻的散热性能尤为重要。目前已有的晶闸管压装机构主要有3种,分别为:拉带结构、拉板结构、拉杆结构。其中拉带采用环形结构,其结构强度难于实现晶闸管压装力要求,因此在工程应用时有一定风险,拉带结构会挡散热器的两个面,不利于散热器导热面的充分利用。拉板结构用螺栓将拉板与端板固定在一起,螺栓结构不利于结构的快速安装,拉板结构面积较大,挡住了散热器两个侧面,也不利于散热器导热面的利用。目前只有拉带结构的晶闸管压装机构将阻尼电阻与晶闸管共用散热器,但其共用方式为棒电阻插入散热器内散热,这种方式难于保证电阻散热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技术提供一种晶闸管组件、晶闸管压装结构及直流输电换流阀,用以解决现有的晶闸管压装结构无法保证晶闸管和阻尼电阻的有效散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晶闸管组件,包括:多个晶闸管、多个阻尼电阻和多个散热器;所述多个晶闸管与所述多个散热器交替排列,相邻的所述晶闸管与所述散热器相互贴合;所述散热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阻尼电阻设置于所述凹槽中,与所述散热器相贴合。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内设置有散热水道,所述散热水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用于供冷却水流进和流出所述散热器。在一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晶闸管组件还包括均压电阻,贴装于所述散热器的下侧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晶闸管压装结构,包括:多个绝缘拉杆、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压力组件及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晶闸管组件;所述多个绝缘拉杆分别设置于所述晶闸管组件的两侧,用于固定所述晶闸管组件;所述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晶闸管组件的两端,并分别设置有对应滑动插装所述多个绝缘拉杆的导向插槽;所述压力组件设置于所述晶闸管组件与所述第一端板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力组件包括适配器、锁紧螺母、压缩螺杆、碟簧组件;所述适配器安装于所述第一端板中心的通孔内,所述压缩螺杆通过锁紧螺母插装于所述适配器上,所述碟簧组件与所述压缩螺杆的外轴共同构成压力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晶闸管压装机构,还包括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所述第一母排贴装于所述压力组件上,所述第二母排贴装于所述晶闸管组件远离所述压力组件的最后一个散热器上。在一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晶闸管压装机构,还包括绝缘支撑梁,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之间,位于所述晶闸管压装结构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晶闸管组件;所述绝缘支撑梁上设置有增爬凹槽。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直流输电换流阀,包括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晶闸管压装结构。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晶闸管组件、晶闸管压装结构及直流输电换流阀,直流输电换流阀包括晶闸管压装结构,晶闸管压装结构包括晶闸管组件,该晶闸管组件包括多个晶闸管、多个阻尼电阻和多个散热器;多个晶闸管与多个散热器交替排列,相邻的晶闸管与散热器相互贴合;散热器上设置有凹槽,阻尼电阻设置于该凹槽中,与散热器相贴合。本技术提供的晶闸管组件、晶闸管压装结构及直流输电换流阀,可保证晶闸管和阻尼电阻的有效散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提供的晶闸管组件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提供的晶闸管压装结构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a)-图3(d)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提供的晶闸管压装结构的安装过程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提供的晶闸管压装结构的一个具体示例的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压力组件的一个具体示例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晶闸管;2-阻尼电阻;3-散热器;4-均压电阻;5-绝缘拉杆;51-绝缘拉杆缩颈;61-第一端板;62-第二端板;7-压力组件;71-适配器;72-锁紧螺母;73-压缩螺杆;74-碟簧;75-碟簧压片;76-碟簧套筒;81-第一母排;82-第二母排;9-绝缘支撑梁;91-增爬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晶闸管组件,如图1所示,该晶闸管组件包括:多个晶闸管1、多个阻尼电阻2和多个散热器3;多个晶闸管1与多个散热器3交替排列,相邻的晶闸管1与散热器3相互贴合;散热器3上设置有凹槽,阻尼电阻2设置于凹槽中,与上述散热器3相贴合。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晶闸管组件中,晶闸管1与阻尼电阻2共用散热器3的设计保证了晶闸管1与阻尼电阻2的有效散热。上述散热器3内设置有散热水道,散热水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用于供冷却水流进和流出散热器。具体地,该散热水道分为晶闸管散热水道和阻尼电阻散热水道,冷却水从进水口流进散热器3,先后经过晶闸管散热水道和阻尼电阻散热水道后,从出水口流出散热器3,带走晶闸管1与阻尼电阻2发出的全部热量,从而达到为晶闸管1和阻尼电阻2散热的目的。上述的阻尼电阻2设置于凹槽中,具体地,将阻尼电阻2贴于散热器3凹槽的表面,节省了阻尼电阻2所占的空间,从而减小了本实施例中晶闸管组件的尺寸。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晶闸管组件还包括均压电阻4,贴装于所述散热器3的下侧面,同样利用散热器3内部散热水道中的冷却水,将均压电阻4的热量带走,以对均压电阻4进行散热。实施例2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晶闸管压装结构,如图2所示,该晶闸管压装结构包括本技术实施例1中所述的晶闸管组件,该晶闸管组件已在实施例1中作过介绍,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如图2所示,该晶闸管压装结构还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晶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晶闸管(1)、多个阻尼电阻(2)和多个散热器(3);所述多个晶闸管(1)与所述多个散热器(3)交替排列,相邻的所述晶闸管(1)与所述散热器(3)相互贴合;所述散热器(3)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阻尼电阻(2)设置于所述凹槽中,与所述散热器(3)相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晶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晶闸管(1)、多个阻尼电阻(2)和多个散热器(3);所述多个晶闸管(1)与所述多个散热器(3)交替排列,相邻的所述晶闸管(1)与所述散热器(3)相互贴合;所述散热器(3)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阻尼电阻(2)设置于所述凹槽中,与所述散热器(3)相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3)内设置有散热水道,所述散热水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用于供冷却水流进和流出所述散热器(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晶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压电阻(4),贴装于所述散热器(3)的下侧面。4.一种晶闸管压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绝缘拉杆(5)、第一端板(61)、第二端板(62)、压力组件(7)及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晶闸管组件;所述多个绝缘拉杆(5)分别设置于所述晶闸管组件的两侧,用于固定所述晶闸管组件;所述第一端板(61)及第二端板(62)分别设置于所述晶闸管组件的两端,并分别设置有对应滑动插装所述多个绝缘拉杆(5)的导向插槽;所述压力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治翔谢剑周建辉乔丽李云鹏
申请(专利权)人: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