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79800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方法,该方法通过海三棱藨草种子的采集与预处理、准确选择适宜生境与时间的机会窗口、采取麻袋辅助种子播种方法,在潮间带快速、低成本恢复海三棱藨草群落。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潮间带强水文动力影响海三棱藨草种子播种与存活以及传统的海三棱藨草植株移栽困难与高成本问题。此外,发明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可降解自然材料,不会对潮滩环境构成污染。结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简便有效、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方法,可实现长江口和杭州湾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的大规模恢复与重建,实现盐沼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工程
,涉及一种基于“机会窗口”和种子的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的新方法。
技术介绍
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是莎草科(Cyperaceae)藨草属的草本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沿海区域(南汇、奉贤、金山、崇明、长沙岛、横沙岛及九段沙)和杭州湾沿岸滨海湿地的潮间带,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最早在长江口潮滩湿地光滩前沿定居并扩散的关键种和先锋种。它是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建群种之一,具有消波减浪、促淤固滩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外,海三棱藨草球茎、根状茎和小坚果还为雁鸭类、鹤类等湿地水鸟提供植源性饵料,也是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因此,海三棱藨草作为长江口滨海湿地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对长江口潮滩的沉积动力过程及生物栖息地的维持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的干扰以及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tinaalterniflora)在长江口潮滩的快速扩散,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步骤1:种子采集与预处理在海三棱藨草的种子成熟且未脱落前的秋季10月,采集整个果穗,置于干燥处风干剥落种子;播种前,将风干的种子与湿润沙子以1:2的体积比搅拌混匀后,置于4℃人工气候箱进行春化处理30d ~60d;其中,所述种子千粒重为6.5 g ~ 7.0 g,1 kg种子为14万粒~ 15万粒;步骤2:选择适宜恢复重建区的空间窗口每年春季3‑4月,在拟恢复重建海三棱藨草群落的潮间带区域进行潮滩高程和水动力测量;选择滩面吴淞高程在2.2 m~3.0 m范围内,最大波能密度最高250 J/m2,平均波能最高5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潮间带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步骤1:种子采集与预处理在海三棱藨草的种子成熟且未脱落前的秋季10月,采集整个果穗,置于干燥处风干剥落种子;播种前,将风干的种子与湿润沙子以1:2的体积比搅拌混匀后,置于4℃人工气候箱进行春化处理30d~60d;其中,所述种子千粒重为6.5g~7.0g,1kg种子为14万粒~15万粒;步骤2:选择适宜恢复重建区的空间窗口每年春季3-4月,在拟恢复重建海三棱藨草群落的潮间带区域进行潮滩高程和水动力测量;选择滩面吴淞高程在2.2m~3.0m范围内,最大波能密度最高250J/m2,平均波能最高50J/m2的潮间带区域作为海三棱藨草自然群落恢复重建区的适宜空间窗口;步骤3:选择适宜定植播种的时间窗口在春季4月中旬至5月上旬,日平均气温至少达到15℃时,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琳陈雅慧田波汤臣栋马强曹浩冰赵志远王恒张利权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