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499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2:15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包括外壳,外壳内具有冷却腔;水箱,设置在外壳上;第一水泵,与水箱以及冷却腔连通,水箱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一水泵进入至冷却腔内;第二水泵,与水箱以及冷却腔连通,冷却腔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水泵进入至水箱内。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的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锅体的改进。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电压力锅由于排气时容易出现溢锅现象,因此排气都是采取间断的排气方式。上述排气方式占用的时间比较长,不能实现快速降压开盖。为了能够快速降低电压力锅内部的压力,实现快速开盖,一般会在电压力锅内设置冷却腔,用以快速降低内锅或锅盖的温度。随着内锅或锅盖的温度的快速下降,内锅内的压力也快速下降,从而实现快速开盖,提高用户体验。在上述具有快速开盖功能的电压力锅中,一般具有水箱以及水泵。其中,水泵将水箱内的冷却液通入冷却腔内。冷却腔内的冷却液通过重力回流至水箱内。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冷却液的通入以及回收。但是,上述结构使得冷却液很难从冷却腔内全部流出,导致冷却液残留在冷却腔内,降低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冷却腔内的冷却液靠重力流回水箱,因此从冷却腔流出液体的流量不确定。当进入冷却腔内的冷却液的量大于流出冷却腔的冷却液的量时,冷却腔内的冷却液的液位将会逐渐升高,导致冷却液溢出冷却腔,从而导致电压力锅失灵或是与食物混合,最终使得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的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包括外壳,外壳内具有冷却腔;水箱,设置在外壳上;第一水泵,与水箱以及冷却腔连通,水箱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一水泵进入至冷却腔内;第二水泵,与水箱以及冷却腔连通,冷却腔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水泵进入至水箱内。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部,与第一水泵以及第二水泵电连接,当控制部收到第一信号时,第一水泵工作,当控制部收到第二信号时,控制部控制第一水泵与第二水泵同时工作,以使冷却液能够在水箱与冷却腔内循环,当控制部收到第三信号时,第一水泵停止工作,第二水泵继续工作,当控制部收到第四信号时,第二水泵停止工作。进一步地,锅体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加热装置以及设置在加热装置内的内锅,加热装置与内锅之间形成冷却腔以降低内锅的温度。进一步地,冷却腔与外界连通。进一步地,加热装置包括底部以及由底部向上延伸的筒体部,内锅与加热装置的底部及筒体部之间形成容纳冷却液的冷却腔,内锅的顶部与筒体部的顶部形成开口以与外界连通。进一步地,第一水泵为单向泵。进一步地,第一水泵为双向泵。进一步地,第二水泵为单向泵。进一步地,外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容纳凹槽,水箱容纳在容纳凹槽内,沿锅体的前后方向拆卸水箱,水箱能够从容纳凹槽内脱出。进一步地,第一水泵与第二水泵相对于锅体在前后方向上的轴线对称。进一步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第二水泵将冷却腔内的冷却液抽出,使得冷却腔内的冷却液在其自身重力以及第二水泵产生的外力的作用下能够尽可能地多地被抽出,保证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第一水泵能够控制进入冷却腔内的冷却液的流量,第二水泵能够控制流出冷却腔的冷却液的流量,因此能够保证冷却液的液位在预定范围内,防止冷却液溢出冷却腔,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的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锅体与水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的烹饪器具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4的烹饪器具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加热装置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的烹饪器具的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的烹饪器具的除去了过滤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7的烹饪器具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0的烹饪器具的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除去了锅盖以及中板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示出了图12的烹饪器具的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了图12的烹饪器具的J-J向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15示出了图14的烹饪器具的M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6示出了图14的烹饪器具的进水连通管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17示出了图14的烹饪器具的K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8示出了图14的烹饪器具的出水连通管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19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第一转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水箱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1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除去了外壳以及底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3示出了图22的烹饪器具的N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4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除去了锅盖以及中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5示出了图24的烹饪器具的P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6示出了图12的烹饪器具的Q-Q向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27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除去了锅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8示出了图27的烹饪器具的R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9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外壳与底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0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1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除去了底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冷却腔;2、溢水通道;3、溢水腔;10、锅体;11、外壳;111、容纳凹槽;1111、凹槽顶壁;1112、凹槽底壁;1113、连接侧壁;1114、避让口;112、第一凸起结构;113、第一安装孔;114、安装筒;115、安装凸起;116、安装柱;117、第二凸起结构;1171、第一导向斜面;1172、第二导向斜面;1173、过渡面;118、第二凹入结构;12、内锅;13、加热装置;131、加热装置本体;132、底部;1321、引流槽;133、感温装置;1331、感温装置本体;1332、感温装置密封圈;134、冷却液出口;135、过滤装置;136、筒体部;137、支架;138、冷却液进口;139、止挡件;14、中板;141、中板本体;142、溢水管;1421、第二水平段;1422、第二竖直段;15、密封结构;16、底壳;161、散热孔;20、水箱;21、第一水箱侧壁;22、第二水箱侧壁;221、第二配合结构;23、第三水箱侧壁;24、第四水箱侧壁;25、水箱底壁;251、第一配合结构;30、水泵;31、第一水泵;32、第二水泵;33、第一端;34、第二端;40、第一连通管;40a、进水连通管;40b、出水连通管;41、连通管本体;42、第一环形凸缘;43、第二环形凸缘;44、安装凹槽;50、第二连通管;51、第一连通管段;52、第二连通管段;54、第三连通管段;55、第四连通管段;53、第二转接件;531、第一水平段;532、第一竖直段;60、第一转接件;61、压接盘;611、密封圈;612、第二安装孔;62、连接管;621、第一管段;622、第二管段;70、限位件;71、止挡板;72、连接板;80、连通管。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10),包括外壳(11),所述外壳(11)内具有冷却腔(1);水箱(20),设置在所述外壳(11)上;第一水泵(31),与所述水箱(20)以及所述冷却腔(1)连通,所述水箱(20)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一水泵(31)进入至所述冷却腔(1)内;第二水泵(32),与所述水箱(20)以及所述冷却腔(1)连通,所述冷却腔(1)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水泵(32)进入至所述水箱(20)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10),包括外壳(11),所述外壳(11)内具有冷却腔(1);水箱(20),设置在所述外壳(11)上;第一水泵(31),与所述水箱(20)以及所述冷却腔(1)连通,所述水箱(20)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一水泵(31)进入至所述冷却腔(1)内;第二水泵(32),与所述水箱(20)以及所述冷却腔(1)连通,所述冷却腔(1)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水泵(32)进入至所述水箱(20)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部,与所述第一水泵(31)以及所述第二水泵(32)电连接,当所述控制部收到第一信号时,所述第一水泵(31)工作,当所述控制部收到第二信号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水泵(31)与所述第二水泵(32)同时工作,以使所述冷却液能够在所述水箱(20)与所述冷却腔(1)内循环,当所述控制部收到第三信号时,所述第一水泵(31)停止工作,所述第二水泵(32)继续工作,当所述控制部收到第四信号时,所述第二水泵(32)停止工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11)内的加热装置(13)以及设置在所述加热装置(13)内的内锅(12),所述加热装置(13)与所述内锅(12)之间形成所述冷却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清李建陈巍孟城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