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78302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属一种散热系统,系统包括相变腔体,相变腔体的内部填充有相变介质,且相变腔体的任意一侧嵌入有热模块容置腔;相变腔体还通过第一管路与能量转变腔体相连通;能量转变腔体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转轴,转轴上安装有动力叶片,动力叶片上设有压差调节孔;转轴延伸至能量转变腔体的外部;且能量转变腔体还通过第二管路与冷却腔相连通;冷却腔还通过第三管路与相变腔体相连通;相变介质在系统中进行冷凝液化前,首先将气态相变介质的势能转变为动能,且在第三管路上两个U型部的作用下,可防止液态的相变介质回流至冷却腔中,使其始终保持单向流动,有效提升了散热系统使用时的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系统,更具体的说,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性能的芯片、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等电子器件不断涌现,这些电子器件在工作工程中会产生极高的热流,使电子器件温度迅速升高(尤其是电脑CPU、显卡等技术行业),在高温下,电子器件会失效甚至烧毁,因此电子散热技术成为保证电子器件正常工作的关键。一般而言,大功率电子器件在运行过程中,约有70%以上能量将转化为热能,通过散热器散发出去,这些热能无法被利用,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大量的热量造成电子器件的温度升高,影响使用寿命,因此随着电子器件性能的不断提高,其对散热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受制于安全运行和成本考虑,很多电子器件无法采用强制换热,因此,改善电子器件的散热结构成了提高散热效果的主要方案。目前,传统的风冷散热已经无法满足高热流密度的电子元件的散热需求。而另一种散热方式是水冷散热,水冷散热相对于风冷散热有巨大的优势,水的比热容大,对环境温度依赖小,散热效率高,但是水冷散热存在的液体泄漏风险,使得水冷在电子元件的散热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一些大型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包括相变腔 体(1),所述相变腔体(1)的内部填充有相变介质(a),且相变腔体(1)的任意一侧嵌入有热模块容置腔(2);所述相变腔体(1)还通过第一管路(3)与能量转换腔体(4)相连通;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转轴(5),所述转轴(5)上安装有动力叶片(6),所述动力叶片(6)上设有压差调节孔(61);所述转轴(5)延伸至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的外部;且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还通过第二管路(7)与冷却腔(8)相连通;所述冷却腔(8)的任意一端上设有翅片组件(9),且所述冷却腔(8)还通过第三管路(10)与所述相变腔体(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包括相变腔体(1),所述相变腔体(1)的内部填充有相变介质(a),且相变腔体(1)的任意一侧嵌入有热模块容置腔(2);所述相变腔体(1)还通过第一管路(3)与能量转换腔体(4)相连通;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转轴(5),所述转轴(5)上安装有动力叶片(6),所述动力叶片(6)上设有压差调节孔(61);所述转轴(5)延伸至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的外部;且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还通过第二管路(7)与冷却腔(8)相连通;所述冷却腔(8)的任意一端上设有翅片组件(9),且所述冷却腔(8)还通过第三管路(10)与所述相变腔体(1)相连通;所述第三管路(10)呈S形弯曲并形成第一U型部(101)与第二U型部(102),所述第一U型部(101)与第二U型部(102)的U型开口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U型部(101)弯曲的底部到冷却腔(8)之间的直线距离,大于第一U型部(101)弯曲的底部到第二U型部(102)弯曲的底部之间的直线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模块容置腔(2)的其中一侧与外部相连通,且所述热模块容置腔(2)的外壁上设有蒸发肋片(11),所述蒸发肋片(11)置于所述相变腔体(1)的内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由动力叶片(6)分隔为第一腔体(41)与第二腔体(42),所述动力叶片(6)的上下两端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飞李文强李彦赵玉东谢远明李孟葵李传晓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