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频率选择表面背板的反射型极化旋转超表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272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1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频率选择表面背板的反射型极化旋转超表面,涉及超表面设计技术领域,极化旋转阵列层、泡沫层及频率选择表面层,极化旋转阵列层包括第一介质基板及第一金属结构层;频率选择表面层包括两个第二介质基板、第二金属结构层、第三金属结构层及第四金属结构层;第一介质基板及第二金属结构层分别附着在泡沫层的两侧表面。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频率选择表面背板的反射型极化旋转超表面,通过设置极化旋转阵列层、泡沫层及频率选择表面层,可以实现双频带内将反射电磁波的极化方向旋转90°,同时可以使得在极化旋转反射频段间的电磁波高效透过,在天线的隐身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频率选择表面背板的反射型极化旋转超表面
本专利技术涉及超表面设计
,特别涉及基于频率选择表面背板的反射型极化旋转超表面。
技术介绍
超材料是指一些具有天然存在的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特性的亚波长人工复合结构或者人工复合材料。超材料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也被美国国防部确定为21世纪六大颠覆性技术之一。通过对人工结构单元的参数调节,从而实现对电磁波传输特性的控制。而超表面是由亚波长结构单元在二维平面上的周期性排列,是超材料研究发展的一个分支。通过对构成单元结构的调节,来对电磁波传输相位进行调控,从而获得对反射或透射电磁波的极化方式、传播方向、传播模式等特性的调控。超表面一经提出并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前研。在隐身新技术、微波光学器件、天线系统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极化旋转超表面又分为反射型和透射型两种。对反射型超表面的实现需要借助于金属背板,来实现反射相位的突变,使入射电磁波被反射后的极化方向发生改变,如垂直极化入射,水平极化反射。该极化旋转特性可应用于目标隐身。然而,金属背板的存在,却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例如在天线隐身方面,金属板会抑制天线的正常辐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频率选择表面背板的反射型极化旋转超表面,其特征在于,包括:极化旋转阵列层(100)、泡沫层(200)及频率选择表面层(300),所述极化旋转阵列层(100)包括第一介质基板(101)及第一金属结构层(102),所述第一金属结构层(102)附着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101)一侧表面,且所述第一金属结构层(102)包括多个均匀设置的结构相同的金属结构单元,所述金属结构单元包括3对均对口放置的不同尺寸的V字型金属贴片,且所述3对V字型金属贴片的对称轴均与所述第一介质基板(101)的任意一边的夹角均为45°;所述频率选择表面层(300)包括第二介质基板(301)和第三介质基板(304)、第二金属...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频率选择表面背板的反射型极化旋转超表面,其特征在于,包括:极化旋转阵列层(100)、泡沫层(200)及频率选择表面层(300),所述极化旋转阵列层(100)包括第一介质基板(101)及第一金属结构层(102),所述第一金属结构层(102)附着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101)一侧表面,且所述第一金属结构层(102)包括多个均匀设置的结构相同的金属结构单元,所述金属结构单元包括3对均对口放置的不同尺寸的V字型金属贴片,且所述3对V字型金属贴片的对称轴均与所述第一介质基板(101)的任意一边的夹角均为45°;所述频率选择表面层(300)包括第二介质基板(301)和第三介质基板(304)、第二金属结构层(302)、第三金属结构层(303)及第四金属结构层(305),所述第三金属结构层(303)设置在所述第二介质基板(301)和所述第三介质基板(304)之间,且所述第三金属结构层(303)为正交十字网格结构,所述第二金属结构层(302)和所述第四金属结构层(305)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介质基板(301)和所述第三介质基板(304)的外侧表面,且所述第二金属结构层(302)和所述第四金属结构层(305)均由多个尺寸相同且周期排布的正方环形贴片构成,且多个所述正方环形贴片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明宝王甲富屈绍波马华庞永强王军陈红雅张介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