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219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电极层、发光层和透射电极层,反射电极层包括反射金属层,反射金属层与透射电极层之间形成微腔,发光层与反射金属层之间的距离d符合如下所示公式I:[{(2m+1)/4}‑(1/8)]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在平板显示领域,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s,OrganicLightEmittingDiods)由于具有宽视角、超薄、响应快、高亮度、可实现柔性显示等优点,是下一代显示和照明的发展趋势,成为了最有应用前景的显示技术之一。OLED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是OLED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另一方面是OLED器件的光取出效率。近来,OLED器件在提高器件的内量子效率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磷光材料的应用使有机电致磷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由25%提高到近100%;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能够同时结合荧光和磷光材料的优点,在荧光材料中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但是,OLED器件中各功能层材料的光学性质不均一,导致OLED器件中发光层产生的光子容易通过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衬底波导模式、ITO/有机层波导模式和金属电极吸收等形式损失,无法有效地出射到器件外部。其中,接近40%的总光通量由于金属电极与有机材料(介质材料)界面的SPP效应,转化为非辐射模式而耗散掉;大约有23%的总光通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电极层(3)、发光层(2)和透射电极层(1),所述反射电极层(3)包括反射金属层(32),其中,所述反射金属层(32)与所述透射电极层(1)之间形成微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2)与所述反射金属层(32)之间的距离d符合如下所示公式I:[{(2m+1)/4}‑(1/8)]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电极层(3)、发光层(2)和透射电极层(1),所述反射电极层(3)包括反射金属层(32),其中,所述反射金属层(32)与所述透射电极层(1)之间形成微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2)与所述反射金属层(32)之间的距离d符合如下所示公式I:[{(2m+1)/4}-(1/8)]λ<ηd<[{(2m+1)/4}+(1/8)]λ(I),ηd=η1d1+η2d2+η3d3+……+ηndn,其中,λ为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波长,η1、η2、η3……ηn,为所述发光层(2)与所述反射金属层(32)之间每一材料层的折射率,d1、d2、d3……dn,为所述发光层(2)与所述反射金属层(32)之间每一材料层的厚度;m为0~10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d符合如下所示的公式II:[{(2m+1)/4}-(1/16)]λ<ηd<[{(2m+1)/4}+(1/16)]λ(II)。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d符合如下所示的公式III:d=(2m+1)λ/(4η)(III)。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λ为440nm~475nm,所述m为0或1。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金属层(32)朝向所述发光层(2)的一侧设置有布拉格反射镜层(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拉格反射镜层(4)由折射率不同的第一反射镜层和第二反射镜层交替层叠形成,所述第一反射镜层和所述第二反射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金明吴彤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