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媒加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冷媒加热装置包括:流通器,流通器具有冷媒流道以及与冷媒流道连通的入口和出口,冷媒流道用于冷媒的流通;厚膜加热器,与流通器连接,厚膜加热器包括厚膜电路,厚膜加热器用于加热冷媒流道内的冷媒。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媒加热装置结构复杂、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媒加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媒加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在低温工况下运行,室外机会出现结霜情况,使空调的制热能力降低,所以需要对空调室外机进行除霜。现有的除霜方式有制冷循环除霜和热气除霜,其中,制冷循环除霜是通过四通换向阀使系统由制热循环转到制冷循环,室外机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利用其高温冷媒进行除霜;热气除霜是通过将膨胀阀开度调大,减小其节流作用,从而使高温冷媒进入室外机换热器进行除霜。这两种除霜方式在除霜过程中均无法对室内进行供热,进而使房间温度下降,影响房间的舒适性,同时制冷循环除霜时,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还会吸收房间内的热量,降低室内房间的舒适性。为了解决除霜问题,还有一种在空调器中设置冷媒加热装置的方案,通过对冷媒进行加热达到除霜的目的,同时保证对室内持续供热。现有技术中的冷媒加热装置均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或铜管配合肋片式换热器,其中,翅片管式换热器在装配过程中翅片容易倒片,影响与冷媒配管的换热面积,换热能力差,且装配复杂,结构体积较大,不利于在有限空间中安装;铜管配合肋片式换热器的肋片与铜管存在较大的接触热阻,影响换热效果,从而导致冷媒加热效率低。因此,现有的冷媒加热装置存在结构复杂、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冷媒加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媒加热装置结构复杂、加热效率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媒加热装置,包括:流通器,流通器具有冷媒流道以及与冷媒流道连通的入口和出口,冷媒流道用于冷媒的流通;厚膜加热器,与流通器连接,厚膜加热器包括厚膜电路,厚膜加热器用于加热冷媒流道内的冷媒。进一步地,冷媒流道为曲线形结构,入口与出口分别位于曲线形结构的两端。进一步地,厚膜加热器为板状结构,厚膜加热器与流通器粘接。进一步地,流通器包括密封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冷媒流道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具有容纳槽,第一壳体的边沿与第二壳体连接以密封容纳槽,容纳槽形成冷媒流道。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焊接工艺连接,第一壳体上具有焊槽,焊槽位于容纳槽的槽底且焊槽朝第二壳体凸起,焊槽与第二壳体焊接。进一步地,容纳槽为U形结构,入口与出口分别位于U形结构的两端,焊槽为多个,多个焊槽沿U形结构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壳体为曲线形结构,第二壳体为板状结构,第一壳体的边沿与第二壳体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壳体为曲线形结构,第二壳体为与第一壳体适配的曲线形结构,第一壳体的边沿与第二壳体的边沿连接。进一步地,冷媒加热装置还包括:进液管,进液管与入口连通;出液管,出液管与出口连通。进一步地,冷媒流道的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面积在24mm2至50mm2之间。进一步地,冷媒加热装置还包括:防护罩,流通器和厚膜加热器设置在防护罩内。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冷媒加热装置,冷媒加热装置为上述提供的冷媒加热装置。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冷媒加热装置的入口与压缩机连通,冷媒加热装置的出口与冷凝器连通。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冷媒加热装置中设置流通器和厚膜加热器,这样冷媒可以在流通器的冷媒流道内流动,由于厚膜加热器与流通器连接,可以通过厚膜加热器对流通器进行加热,从而对冷媒流道内的冷媒加热。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冷媒的快速加热。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媒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冷媒加热装置的爆炸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冷媒加热装置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媒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三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流通器;11、第一壳体;111、容纳槽;112、焊槽;12、第二壳体;20、厚膜加热器;31、进液管;32、出液管;40、防护罩;50、压缩机;60、冷凝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冷媒加热装置,包括:流通器10,流通器10具有冷媒流道以及与冷媒流道连通的入口和出口,冷媒流道用于冷媒的流通;厚膜加热器20,与流通器10连接,厚膜加热器20包括厚膜电路,厚膜加热器20用于加热冷媒流道内的冷媒。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冷媒加热装置中设置流通器10和厚膜加热器20,这样冷媒可以在流通器10的冷媒流道内流动,由于厚膜加热器20与流通器10连接,可以通过厚膜加热器20对流通器10进行加热,从而对冷媒流道内的冷媒加热。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冷媒的快速加热。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冷媒流道设置为曲线形结构,入口与出口分别位于曲线形结构的两端。将冷媒流道设置为曲线形可以增加冷凝流动的路径的长度从而延长对冷媒的加热时间,提高冷媒的加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厚膜加热器20设置为板状结构,并且厚膜加热器20与流通器10粘接,这样可以增加厚膜加热器20与流通器1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热传导效率以及对冷媒的加热效果。如图2所示,流通器10包括密封连接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冷媒流道位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这样可以便于流通器10的加工,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密封连接,可以防止冷媒泄漏。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1具有容纳槽111,第一壳体11的边沿与第二壳体12连接以密封容纳槽111,容纳槽111形成冷媒流道。在本实施例中,只在第一壳体11上设置容纳槽111,将第二壳体12设置为平板,然后将两者连接就可以形成冷媒流道,这样便于流通器10的加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焊接工艺连接,第一壳体11上具有焊槽112,焊槽112位于容纳槽111的槽底且焊槽112朝第二壳体12凸起,焊槽112与第二壳体12焊接。通过焊接工艺连接可以提高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强度以及冷媒流道的抗压能力,从而提高装置的可靠性。通过设置焊槽112可以增加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接触面积和焊接点,从而提高装置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此种方式质量稳定,连接可靠,生产效果高。具体地,容纳槽111为U形结构,入口与出口分别位于U形结构的两端,焊槽112为多个,多个焊槽112沿U形结构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通过将容纳槽111设置为U形结构可以提高对冷媒的加热效果。设置多个焊槽112,可以在多个焊槽112的位置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焊接,从而加强装置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媒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通器(10),所述流通器(10)具有冷媒流道以及与所述冷媒流道连通的入口和出口,所述冷媒流道用于冷媒的流通;厚膜加热器(20),与所述流通器(10)连接,所述厚膜加热器(20)包括厚膜电路,所述厚膜加热器(20)用于加热所述冷媒流道内的冷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媒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通器(10),所述流通器(10)具有冷媒流道以及与所述冷媒流道连通的入口和出口,所述冷媒流道用于冷媒的流通;厚膜加热器(20),与所述流通器(10)连接,所述厚膜加热器(20)包括厚膜电路,所述厚膜加热器(20)用于加热所述冷媒流道内的冷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流道为曲线形结构,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分别位于所述曲线形结构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厚膜加热器(20)为板状结构,所述厚膜加热器(20)与所述流通器(10)粘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器(10)包括密封连接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冷媒流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容纳槽(111),所述第一壳体(11)的边沿与所述第二壳体(12)连接以密封所述容纳槽(111),所述容纳槽(111)形成所述冷媒流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媒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通过焊接工艺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上具有焊槽(112),所述焊槽(112)位于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底且所述焊槽(112)朝所述第二壳体(12)凸起,所述焊槽(112)与所述第二壳体(12)焊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媒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新贤,陈英强,彭光前,于博,吴俊鸿,车雯,翟振坤,李啸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