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乔治韦格勒专利>正文

桁架弦杆的布置方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7220 阅读:3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将桁架梁(15)加固于带有至少一个浇铸弦杆(8)的建筑元件的板(9)的桁架腹杆(1、4)。一种梁腹杆组件(1、4),形成由折弯的杆制成的桁架腹杆,成对角线放置,当以弦杆的纵向方向观看时,固紧于元件中的弦杆和板中。桁架腹杆(1、4)通过将杆部分折弯成类似三角形的形状而制成并在其两端具有端部钩(2、2’)同时围绕每个腹杆的直线中部对称折弯相互成镜像,从而使腹杆的直线端在三角形的一个角部相互交叉。端部定向为相互邻近并且进行缠绕从而使端部钩(2、2’)形成环,其中加强杆(6),相对于弦杆(8)的纵向,可插入其中,并且所述端部钩在弦杆(8)中进行浇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那种桁架弦杆的布置方式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是瑞典专利SE 502302 E04C 3/293 PCT SE 94/00700的进一步改进。涉及一种梁或建筑元件的布置方式,尤其是桁架腹杆,如图21A-B和22A-D所示。根据该专利的专利技术可将弦杆(chord)浇铸到建筑元件中的加固桁架梁内,同时还可作为单独元件浇铸单元板坯(slab),以应付预浇铸梁所需的承重处理并且加快了整个建筑过程。该专利效果良好。采用以前的专利技术,我们已经在更快地制造建筑元件方面获得成功,并且建筑元件比以前更长更结实,而且不会出现偏斜的问题。管道、电气和其他的设施也可相当快速地安装于建筑元件内。循环室内热空气也可以非常低的安装成本形成软的、温暖的地板。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讲,已经不可能以中等的成本制造根据上述专利技术的桁架腹杆。通过原始的手工折弯的布置方式,上述元件已经制造了有限的数量,用于实验室测试也可用于建筑一些单独的家庭住宅——但是,如上面所述,花费的成本过高。制造方面的问题就在于现在没有自动折弯的机器,从而足够精确地并且以单独一个的折弯循环对桁架腹杆(web rod)进行折弯。人们已经努力只使用两个折弯循环对腹杆进行折弯,但是即使这样也无法以足够的速度和精度完成该操作。此外,还需要对腹杆作过多的处理。一般的单独家庭住宅包括超过一千个的腹杆零件,所以每个附加工作时间加起来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人们的目标是制造一种桁架,该桁架带有保持腹杆固定的纵向杆,同时在所述弦杆和板坯内部浇铸时也可起到加固的作用。由于实际的原因,最好使用图22C(SE 502302 E04C 3/293 PCT SE94/00700)所示的腹杆,并带有在连接过程中腹杆可支撑于其上的基底部件。(在本专利申请中如图5所示)。请参见本专利申请中的两个附图7A和7B。(在以前的专利中的图21A和21B中示出)。在图7B中,三角形腹杆的重叠的基柄(base shank)必须相互靠近并且相互接触,不允许分开。它们也必须处于相同的高度从而使桁架内侧倾斜的腹杆不会在单元板坯中占据太多的高度。或者,我们必须使用较多的混凝土以增加单元板坯的厚度从而覆盖加强杆。请注意,腹杆甚至不能采用镜像设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整个混凝土板的厚度就必须多加至少10毫米才能得到足够的混凝土外壳。这会导致大量的不方便,例如运输过程中的不必要的负重、较大的偏移量以及更多的材料消耗等。两个大障碍现代的自动折弯机并没有设计成制造角度大于180度的折弯部分。本申请中表为14的环由于这个原因不能在这种机器中成形。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就需要使用两个步骤。第一,腹杆通过使用自动折弯机在两端折弯大概120度,以得到宽U形。下一步,大概220度的环通过使用折弯夹具在腹杆的中心进行折弯。这里会产生下一个问题。不可能如上所述将基柄成形为相互靠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问题是由于技术制图的原因,如上述专利附图22C所示(本申请的图5)。由于腹杆必须交叉相遇形成环状,所以基柄最后到达相互离得太远的程度。如果强迫柄部进入正确的位置,那么这些柄部必须被锁定,例如,通过焊接。或者,可通过将它们互相缠绕而强迫它们交换位置。但是,现在腹杆的侧面不再是直的了。这些侧面形成了桁架的未覆盖部分,被拉紧并被压缩。折弯的杆会对耐久性和建造的强度造成有害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压缩的桁架杆。也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现在使用的腹杆完全由所谓的肋骨状加固钢(reinforcement steel)制成。在对这些杆进行层叠时,在外侧总会出现纵向的卷边,该卷边出现于自动折弯机内部中不同的轴向位置处。该卷边使腹杆在第二次折弯时转向不同的方向,从而使形成基底部分的柄不再平行。如图5所示。备选的制造方法也存在制造腹杆的备选方法,先预切一定长度,然后在第一次折弯时对环进行折弯而不是在第二次折弯时。但是手工制造的时间过长,并且折弯机过于昂贵。本专利技术为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的目的以及其最重要的特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获得一种腹杆,该腹杆尽可能多地具有上述优良品质,但是没有上述缺点。也就是说,得到一种足够合理的并且经济上可行的制造过程,具有尽可能高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减小单位成本。同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在腹杆和浇铸弦杆或板坯之间得到满意的连接。这会使加固的梁非常结实、轻质,损耗很少的材料并且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制造。作为比较,考虑最常用的具有连续平面的桁架梁和弯成V形的镶铸(cast-in)腹杆。主要的问题就是在腹杆的镶铸折弯部分会出现卷曲。这种卷曲在每个折弯部分都会出现,是由腹杆的力的方向引起的;第一个力压缩,另一个力拉伸,从而作用以使弦杆的混凝土出现破裂。具有平面折弯腹杆的梁不会起作用。弦杆在最小负载的情况下会出现断裂。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虽然上述专利中已经记载了所有的变型,尤其是图22A-D,但是仍然存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对腹杆进行折弯,该方法具有几乎相同的效果。新方法的较大差异(在本专利申请)就是对腹杆进行折弯,从而使折弯部分不超过180度,因此,可允许使用标准的自动折弯机。而且,这种新方法的几何形状使我们可仍然使用悬挂铸模,如上述专利所述,并在半模之间使用直的分模线,从而在板坯被浇铸的同时铸入弦杆。通过按照权利要求1设计腹杆组件,可使问题得以解决,权利要求1具有下述特征。-梁腹杆组件包括多个桁架腹杆元件,该腹杆元件由折弯成三角形或者类似三角形的形状的杆构成,-每个桁架腹杆元件在其两端都具有类似钩子的折弯部分,该折弯部分互相成镜像设置,-所述腹杆的中间是直的,并在所述三角形部件中形成基底部分,-所述腹杆主要是以对称的形式围绕所述基底部分的中间折弯的,直线端在所述三角形腹杆中形成侧部,-从弦杆的纵向方向上观看,所述端部折弯部分并排定向并且彼此相邻卷曲起来,从而使所述腹杆的直线端在三角形的一个角中相互交叉,并且与所述端部折弯部分共同形成环,从而使带有弦杆的纵向加强杆可穿到所述环中,其中所述端部折弯部分或多或少或者完全横穿过弦杆纵向方向,并且-所述折弯部分浇铸在弦杆内部,这里借助想象的折弯过程描述腹杆的设计方案。如图1A-D。首先准备直线腹杆,然后将其两端折弯。如果我们想象杆是水平放置的,那么端部向下折弯大概180度。然后,腹杆再次围绕杆中心的直线部分对称折弯,两个侧部部分镜像向上折弯大概110度,直到腹杆的端部相互交叉。腹杆现在为三角形形状,当端部相互重叠时,形成了上角部。端部折弯部分布置成两个折弯部分共同形成足够尺寸的环,从三角形的平面来看,易于在弦杆内进行浇铸。由于端部刚刚被弯过180度,所以环部还没有形成理想的外形。端部的最外部分位于理想环部的外侧。对全尺寸进行的耐久性测试已经表明弦杆并不需要更宽来覆盖这些凸出的端部。主要问题就是它们在成形弦杆的悬挂铸模内相互距离满足要求。而且,半模仍然可在其间的连接处中进行直的分模线,并且可在腹杆端部的直线部分相互交叉处紧密连接。实际操作实际操作中,当你使用自动折弯机时,桁架腹杆由盘绕的杆进行折弯而得到。腹杆穿过矫直装置然后进行四次折弯,第一次为杆端部,我们得到第一个端部钩,之后是第一次基底部分折弯,然后是第二次基底部分折弯,最后得到第二端部钩。之后,杆被切断,桁架腹杆就可以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至少一个浇铸弦杆(8)的作为两个弦杆梁的桁架梁与的布置方式,以及具有至少一个浇铸弦杆(8)的加强桁架梁(15)的板坯的建筑元件的布置方式,其中,所述加强桁架梁包括梁腹杆组件(1、4),该组件包括由杆、线或者窄带钢材料制成的桁架腹杆,所述桁架腹杆被折弯和连接成如下结构,即从所述弦杆的纵向方向观看,它们形成曲折的或者类似曲折的形状,或者当桁架支撑臂相对于所述弦杆(8)的纵向方向成对角线设置时,形成曲折或者锯齿形状,因此形成桁架腹杆,固紧于桁架梁中的弦杆或者建筑元件中的弦杆和板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梁腹杆组件包括多个桁架腹杆,所述腹杆包括折弯成三角形或者类似三角形形状(1、4)的杆,每个桁架腹杆的两端都具有类似勾形的折弯部分(2、2’),所述折弯部分相互成镜像设置,所述腹杆的中间部分是 直线的并形成所述三角形部件中的基底部分,所述腹杆围绕所述基底部分的中间部分折弯成主要的对称图,所述直线端部在所述三角形腹杆中形成侧部部件,当从弦杆(8)的纵向方向观看时,所述端部折弯部分(2、2’)彼此并排取向且相互邻近地进 行缠绕,从而使所述腹杆的直线端部在所述三角形的一个角中相互交叉,并共同与所述端部折弯部分(2,2’)形成环,从而使一个带有所述弦杆(8)的纵向加强杆(6)可插入所述环(2、2’)中,其中,所述端部折弯部或多或少或者完全横切入弦杆的纵向方向,并且所述折弯部分(2,2’)浇铸在所述弦杆(8)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治韦格勒
申请(专利权)人:乔治韦格勒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SE[瑞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