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路锥自动摆放和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7190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锥自动摆放和回收装置,包括路锥传送机构、抓取机构、摆放回收机构;路锥传送机构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传送带和若干滚动轴,底座四周放置有底座挡板,底座两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滑轨、第二限位滑轨,第一限位滑轨、第二限位滑轨上分别放置有与第一限位滑轨配套的第一滑块、与第二限位滑轨配套的第二滑块,第一滑块、第二滑块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顶部支撑固定有四连孔套圈。底座两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同步齿形带、第二同步齿形带。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路锥自动摆放与回收,操作简单,降低了路锥摆放与回收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锥自动摆放和回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锥自动摆放和回收装置,属于路锥的摆放和回收

技术介绍
随着公路的普及化以及施工的普遍化,也伴随着交通规则的不断完善,交通路锥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对交通路锥收放的方便性及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路锥单个等距离摆放,加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收放的效率,因此如何实现交通路锥高效快速的收放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交通路锥的收放仍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由工人在公路上摆放和回收路锥,这种传统做法一方面由于高速行驶的汽车给公路上作业的工人带来生命危险,具有潜在的危害;另一方面,载有路锥的车辆需要不断的跟随人动来收放路锥,无法做到持续工作,致使作业的效率降低,也导致了路锥摆放距离的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了消除公路上摆放和回收路锥的潜在危险、提高摆放路锥的效率、解决路锥摆放不均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生产制造容易、使用方便的路锥自动摆放和回收装置,使用时,将此装置安装在现有平板拖车上,可实现路锥自动摆放与回收,操作简单方便、摆放与回收快速、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对于维护交通秩序具有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锥自动摆放和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路锥传送机构、抓取机构、摆放回收机构;所述路锥传送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有传送带(12)和若干滚动轴(13),若干滚动轴(13)设置于传送带(12)的两侧,且传送带(12)的转动方向与滚动轴(13)的转动方向垂直,底座(1)四周放置有底座挡板(11),底座(1)两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滑轨、第二限位滑轨(14‑2),第一限位滑轨、第二限位滑轨(14‑2)上分别放置有与第一限位滑轨配套的第一滑块、与第二限位滑轨(14‑2)配套的第二滑块(15‑2),第一滑块、第二滑块(15‑2)分别沿底座(1)两外侧的第一限位滑轨、第二限位滑轨(1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锥自动摆放和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路锥传送机构、抓取机构、摆放回收机构;所述路锥传送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有传送带(12)和若干滚动轴(13),若干滚动轴(13)设置于传送带(12)的两侧,且传送带(12)的转动方向与滚动轴(13)的转动方向垂直,底座(1)四周放置有底座挡板(11),底座(1)两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滑轨、第二限位滑轨(14-2),第一限位滑轨、第二限位滑轨(14-2)上分别放置有与第一限位滑轨配套的第一滑块、与第二限位滑轨(14-2)配套的第二滑块(15-2),第一滑块、第二滑块(15-2)分别沿底座(1)两外侧的第一限位滑轨、第二限位滑轨(14-2)滑动;第一滑块、第二滑块(15-2)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电动推杆(21-1)、第二电动推杆(21-2),第一电动推杆(21-1)、第二电动推杆(21-2)分别与第一滑块、第二滑块(15-2)固定,第一电动推杆(21-1)、第二电动推杆(21-2)顶部支撑固定有四连孔套圈(2);所述底座(1)两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同步齿形带(3-1)、第二同步齿形带(3-2),且第一同步齿形带(3-1)、第二同步齿形带(3-2)位于第一限位滑轨、第二限位滑轨(14-2)的下部;所述第一同步齿形带(3-1)包括第一齿带(32-1)、2个第一齿轮(31-1),第一齿带(32-1)绕于2个第一齿轮(31-1)上;所述第二同步齿形带(3-2)包括第二齿带(32-2)、2个第二齿轮(31-2),第二齿带(32-2)绕于2个第二齿轮(31-2)上;还设有第一电机(34-1)、第二电机(34-2),第一电机(34-1)经第一传动轴(35-1)分别与第一同步齿形带(3-1)上一端第一齿轮(31-1)、第二同步齿形带(3-2)上一端第二齿轮(31-2)传动连接,第二电机(34-2)分别与第一同步齿形带(3-1)上另一端第一齿轮(31-1)、第二同步齿形带(3-2)上另一端第二齿轮(31-2)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带(32-1)上设有第一卡槽(33-1),第二齿带(32-2)上设有第二卡槽(33-2);第一电机(34-1)动力输出轴的转动通过第一传动轴(35-1)带动第一同步齿形带(3-1)上一端第一齿轮(31-1)转动,第二电机(34-2)动力输出轴的转动通过第二传动轴(35-2)带动第一同步齿形带(3-1)上另一端第一齿轮(31-1)转动,从而2个第一齿轮(31-1)的转动带动第一齿带(32-1)平行移动;第一电机(34-1)动力输出轴的转动通过第一传动轴(35-1)带动第二同步齿形带(3-2)上一端第二齿轮(31-2)转动,第二电机(34-2)动力输出轴的转动通过第二传动轴(35-2)带动第二同步齿形带(3-2)上另一端第二齿轮(31-2)转动,从而2个第二齿轮(31-2)的转动带动第二齿带(32-2)平行移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21-1)穿过第一滑块并固定于第一卡槽(33-1)上,第一齿带(32-1)平行移动带动第一电动推杆(21-1)沿底座(1)外侧的第一限位滑轨滑动;所述第二电动推杆(21-2)穿过第二滑块(15-2)并固定于第二卡槽(33-2)上,第二齿带(32-2)平行移动带动第二电动推杆(21-2)沿底座(1)外侧的第二限位滑轨(14-2)滑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21-1)、第二电动推杆(21-2)的移动带动第一电动推杆(21-1)、第二电动推杆(21-2)顶部的四连孔套圈(2)移动;所述抓取机构包括电液推杆(4),底座挡板(11)上设有出料口,且出料口位于传送带(12)的出口端,电液推杆(4)固定于底座(1)上,电液推杆(4)位于传送带(12)的出口端,且置于出料口外侧;所述电液推杆(4)顶端设有第一伺服电机(42),第一伺服电机(42)上连接有圆台抓取头(43),圆台抓取头(43)连接固定于第一伺服电机(42)的动力输出轴上,第一伺服电机(42)动力输出轴的转动带动圆台抓取头(43)位置的移动;所述圆台抓取头(43)后面设有推动油缸(44),推动油缸(44)上的推杆端部设有贴片(46),推动油缸(44)推杆向圆台抓取头(43)方向顶出,贴片(46)向圆台抓取头(43)内移动,圆台抓取头(43)通过推动油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辉张强黄佳琦景陶敬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