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彬专利>正文

模块式砌块及其砌筑的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7187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块式砌块及采用该模块砌筑的墙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砌筑成厚度层数为多层砌快墙体的模块式砌块和具有更好的整体性的墙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所述模块式砌块包括一个上安置面(5)和一个下安置面(6),其中所述上、下安置面(5、6)都没有突出所述安置面的主平面(7)的构造,至少所述上、下安置面之一设置有凹入其主平面的凹槽(8)。所述墙体由上述模块式砌块及砂浆(12)砌筑而成,所述砂浆(12)的至少一部分填入所述凹槽(8)内。具有砌筑灵活、保持良好的整体性能,提高所述墙体的强度。(*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块式砌块及其砌筑的墙体。具体地说,本技术的模块式砌块具有能够形成联锁的结构并适于厚度层数为多层砌块墙体的砌筑,其所构筑的墙体具有更好的整体性。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粘土砖分层砌筑墙体所具有的工序多、施工周期长、材料承压性能差、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未粘结牢固的砖块坠落的危险等缺陷,以及为减少使用粘土砖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已经在逐步采用模块式砌块。参见中国专利文献CN86106157A、CN2062356U以及美国专利文献US5802797A等,这类墙体大多是由预制的模块式砌块砌筑构成。其中的墙体砌块通常包括一个前表面,一个后表面,一对端面,一个上安置面,一个下安置面,一个凹入所述上安置面在所述上安置面中部沿纵向伸延的凹槽;一个从所述下安置面凸起在所述下安置面中部沿纵向伸延的凸棱;所述凸棱的形状适于至少与下层砌块上凹槽的边缘一起使所述砌块对齐并限定一个充填砂浆或粘结剂的空间;在至少一个端面上凹入的一个凹槽形成一个半孔,该凹槽与相邻砌块的相邻端面一同限定一个通孔,有砂浆或粘结剂在所述相邻的端面之间进入所述孔中;所述前表面具有一个至少部分地类似砂浆勾缝的轮廓,由此在所述砌块之间,相邻砌块的所述前表面的所述轮廓一同组成完整的砂浆勾缝;一个围绕所述砌块周边、平行于前表面并在所述前表面内侧的沟槽,来至少部分地限定一个砂浆屏障,阻止其到达所述前表面由此,所述砌块的所述孔和所述凹槽中的任何多余的砂浆或粘结剂流入所述沟槽中。这类模块式砌块在砌筑过程中,要求特定的突起构件(如凸棱)与相应的特定凹陷构件(如凹槽)相嵌合,因此其砌筑的墙体都是按照预定的砌筑形式砌筑的。由于这类模块式砌块的结构限制,通常只能砌筑厚度层数为单层墙体。而对于地下构筑物、山体护墙等由于厚度层数为单层墙体的抗侧压力和抗剪切力差,因而在通常在这类构筑物的设计中都避免使用。在中国专利文献CN2570346Y中公开的一种建筑砌块。其中,该砌块的砖体上设置一组装配孔。施工时,按照搭积木方式将砌块上的装配孔相互对齐,并由装配孔置入装配联接管,使其通过装配孔与砌块紧密接触,错落有致地排放砌块保证砌块紧密齐整达到块与块及上下层之间的稳固连接。从其附图1中可以获得通过搭接的方式砌筑厚度层数为多层墙体的构思方案。显然,这种砌块之所以能够实现砌筑厚度层数为多层墙体,是因为该砌块的上、下安置面都是基本上平的平面。然而,该技术方案中的砌块所砌筑的墙体,由于砌块之间没有相互连接的结构,由此带来问题是砌块之间阻水性能差;同时墙体的力学性能不好,特别是其抗拉、抗弯和抗剪强度都很低,无法满足建筑标准对墙体的力学性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该墙体中,联接管成为承受上述各种力的关键部件,使得联接管极易被破坏,而使该墙体即成为危墙。此外,在中国专利文献CN2360479Y中公开的砌块复合墙拉接装置由用钢筋焊成I字形的拉接件就位于配套砌块的竖缝处,将拉接件两端扣牢在配套砌块顶面两端成型的缺口内所构成。这样的构件在建筑物中使用所存在的缺陷在先前已有报道。如在欧洲古建筑物的维护中使用的同类构件由于砌块之间缝隙处常常有空气侵入而导致此类金属构件的锈蚀,以及由于墙体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使此类构件断裂等等。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砌筑成厚度层数为多层砌快墙体的模块式砌块;本技术的又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比现有技术的墙体具有更好的整体性的墙体。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模块式砌块包括一个上安置面和一个下安置面,其中所述上、下安置面都没有突出所述安置面的主平面的构造,至少所述上、下安置面之一设置有凹入其主平面的凹槽。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所述模块式砌块的两个所述安置面上均设置有凹槽。本技术的所述模块式砌块还包括一个平整的前表面和一个平整的后表面。其中,所述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用以保证在端面相邻的模块式砌块间牢固结合的形状。本技术的上述模块式砌块进一步包括设置在至少一个端面上的凹入所述端面的至少一个半孔,所述半孔与相邻模块的相邻端面一同限定一个通孔;而在所述上、下安置面之间设置有通孔。本技术的一种所述模块式砌块的形式为,在其两个端面各自设置有凹入所述端面的一个半孔,而在所述上、下安置面之间至少设置有奇数个通孔。本技术的另一种所述模块式砌块的形式为,在其两个端面各自设置有数个凹入所述端面的半孔,而在所述上、下安置面之间设置有奇数排、每排奇数个通孔。本技术的墙体由上述模块式砌块及砂浆砌筑而成;所述模块式砌块至少包括一个上安置面和一个下安置面,其中所述上、下安置面都没有突出所述安置面的主平面的构造,至少所述上、下安置面之一设置有凹入其主平面的凹槽;所述砂浆夹在所述模块式砌块的所述上、下安置面之间,所述砂浆的至少一部分填入所述凹槽内。本技术的所述墙体中采用的所述模块式砌块包含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所述模块式砌块的形式为,在其两个端面各自设置有凹入所述端面的一个半孔,而在所述上、下安置面之间至少设置有奇数个通孔,所述通孔至少一个;另一种所述模块式砌块的形式为,在其两个端面各自设置有至少有两个凹入所述端面的半孔,而在所述上、下安置面之间至少设置有奇数排、每排与所述半孔个数对应的通孔;所述半孔与相邻模块的相邻端面一同限定一个通孔。本技术的墙体可以在所述孔中设置诸如钢筋、竹筋之类的长条形加强件,其与浇入所述孔中的混凝土固化后能够形成独立的强度构件,来进一步加强所述墙体的强度。在本技术中的术语解其中所说的“主平面”的含义是指所述安置面的距其所对应的中心平面最远的“平面”,在相邻的模块式砌块以任何位置和角度码放时,该“平面”对相邻的模块式砌块的相邻安置面都能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所说的“平整的”含义是指没有凸起或凹陷,“平整的表面”不仅仅表示“平面”,也包括平滑的各种表面,如圆柱面、圆锥面、球面等等。所说的“厚度层数”的含义是以所述“安置面”的宽度为一层的模数。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技术的模块式砌块以安置面的主平面作为与相邻上下层模块式砌块的支撑面,可以根据墙体施工的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砌筑形式;特别适用于砌筑不同模数厚度的墙体。在其所砌筑的墙体中,所述安置面上凹入其主平面的凹槽与砂浆填入其中的部分形成连锁结构,从而大大提高墙体本身的抗侧压力性能;能有效地提高工效,节约工时,缩短建设周期,减少深槽作业风险。通过采用混凝土砂浆筑浆灌缝,保证了墙体在整体上达到坚固、耐久、抗渗的要求。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从一个角度示意性显示本技术的第一种形式的模块式砌块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的相时一侧示意性显示本技术的第一种形式的模块式砌块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从一个角度示意性显示本技术的第二种形式的模块式砌块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从图3的相对一侧示意性显示本技术的第二种形式的模块式砌块结构的立体图;图5显示本技术的两种形式的模块式砌块的厚度层数为双层墙体砌筑关系的立体图;图6是显示图5所示厚度层数为双层墙体砌筑关系的墙体结构的局部剖面图;图7显示图5所示墙体砌筑关系的墙体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块式砌块,至少包括一个上安置面(5)和一个下安置面(6),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安置面(5、6)都没有突出所述安置面的主平面(7)的构造,至少所述上、下安置面(5、6)之一设置有凹入其主平面(7)的凹槽(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彬
申请(专利权)人:梁彬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