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689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6: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包括:潜水曝气机,设有进气口以及出气口;进气管,一端与所述潜水曝气机的进气口相连,另一端能伸出水面;出气管,第一端与所述潜水曝气机的出气口相连;气体分布盘,与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相连;多根曝气管,与所述气体分布盘相连;所述曝气管上设有多个曝气孔;导气管路,设置在所述气体分布盘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处于厌氧状态的底泥,在水体及气泡的扰动下,随水体进入导气管路,增强底泥和底层水体溶解氧浓度,促进黑臭水体底泥功能的修复,没有添加增氧剂及其他材料,避免了水体的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态重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
技术介绍
河流黑臭现象是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耗氧大于复氧,造成水体缺氧,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有臭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氨等逸出水面进入大气,使水体发臭;水体缺氧导致水中铁、锰等重金属还原,与水中的硫形成硫化亚铁等,致使水体发黑。河流黑臭水体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丧失,底层淤泥因为是污染物的汇集处,又成为污染的内源,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实现自我修复,必须进行人为的治理实现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现有黑臭水体底泥内源污染治理主要采用清淤疏挖的工艺。将底泥从水下疏挖后,采用管道输送或驳船输送的方式运输到岸上后进行底泥处理。对污染物和重金属含量较低的污染底泥,一般采用吹填方式作业,并对堆场采取一定防渗措施。对污染物和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污染底泥,采取人工强化脱水、加速固话等强化污染防范措施。该种底泥污染处理工艺工序繁杂、生产效率较低、泥浆堆场沉淀后的大量余水仍需进一步处理,且有污染物随余水返回河流水体的潜在危险。物化覆盖和生态联合技术是指通过将增氧剂和生态覆盖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应用于黑臭底泥河道的修复工程中,改善黑臭底质生存环境,增加底泥和底层水体的溶解氧浓度,加快底泥中有机物的去除,使其适合沉水植物生长,同时对底泥中有机物等污染物进行原位去除,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该种技术工艺耗费增氧剂及辅助材料,投资较大,且污染物并没有得到有效去除,易形成再次出现水体黑臭现象。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水体黑臭现象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技术而学习。为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包括:潜水曝气机,设有进气口以及出气口;进气管,一端与所述潜水曝气机的进气口相连,另一端能伸出水面;出气管,第一端与所述潜水曝气机的出气口相连;气体分布盘,与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相连;多根曝气管,与所述气体分布盘相连;所述曝气管上设有多个曝气孔;导气管路,设置在所述气体分布盘的上方。可选地,所述导气管路包括:下集气罩,第一端朝向所述气体分布盘;筒体,一端与所述下集气罩的第二端相连;上分布器,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相连。可选地,所述上分布器内设有锥形分流器。可选地,所述出气管及多根曝气管沿所述气体分布盘的周向均匀分布。可选地,所述曝气管包括第一子管以及与所述第一子管相连的第二子管;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气体分布盘相连;所述第二子管上设有多个曝气孔。可选地,所述第一子管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子管沿竖直方向设置。可选地,所述曝气孔朝向所述气体分布盘的中心线。可选地,还包括太阳能供电板,用于为所述潜水曝气机供电。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增强底泥和底层水体溶解氧浓度,促进黑臭水体底泥功能的修复。通过阅读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方案的特征和内容。附图说明下面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实例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和实现方式将会更加明显,其中附图所示内容仅用于对本技术的解释说明,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意义上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水体生态重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水体生态重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气体分布盘及曝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曝气管中第二子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包括:潜水曝气机10;与潜水曝气机相连的进气管11、出气管12;与出气管相连的气体分布盘20;与气体分布盘20相连的多根曝气管30以及位于气体分布盘20上方的导气管路40。更具体地,潜水曝气机10设有进气口以及出气口。进气管11的一端与潜水曝气机的进气口相连,另一端能伸出水面。出气管12的第一端与潜水曝气机10的出气口相连,第二端与气体分布盘20相连。曝气管30与气体分布盘20相连;曝气管30上设有多个曝气孔。导气管路40设置在气体分布盘20的上方。导气管路40可以通过立柱固定连接在气体分布盘20上或曝气管30上,此外,导气管路40还可以通过立柱直接立于底泥中。本实施例中,气体自曝气管30向中心曝气,气泡上升进入导气管路,带动周边水体向内流动,同时扰动河流底泥随水流及气流上升进入导气管路40。在溶解氧的作用下底泥的部分有机污染物被分解,实现底泥生物活性的恢复。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重构的效果,还包括人工浮岛50,人工浮岛50可以通过柔性柱、柔性绳等与导气管路或气体分布盘相连。如此,底泥中部分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随气泡上升,可以被位于上部的人工浮岛植物吸收利用,进一步实现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和水体的净化。为了让降低能源消耗,还包括太阳能供电板60,与潜水曝气机10相连,用于为潜水曝气机供电。在具体实施时,导气管路40从下至上包括:下集气罩41、筒体42、上分布器43。其中,下集气罩41的第一端朝向气体分布盘;第二端与筒体42相连。上分布器43与筒体42相连,即筒体42的一端与下集气罩相连,另一端与上分布器相连。本实施例中,下集气罩41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第二端的直径。上分布器43远离筒体42的一端具有较大的直径。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分布器42内还设有锥形分流器44。锥形分流器44可以促进上分布器内气泡及水体向四周扩散,有利于提高人工浮岛的氧气利用效率及污染物去除效果。上述气体分布盘20的横截面为八边形或圆形,此外还可以是六边形、五边形等,本技术对气体分布盘20的形状并不做限制。上述出气管12及多根曝气管30可以沿气体分布盘20的周向均匀分布。以横截面为八边形的气体分布盘为例,如图3所示,此时,曝气管30为7根,出气管12及7根曝气管30分别占据八边形的一条边。请同时参照图1、图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曝气管30呈L型,包括第一子管31以及与第一子管相连的第二子管32;第一子管31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子管32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子管31与气体分布盘20相连;第二子管32上设有多个曝气孔33。曝气孔33朝向气体分布盘20的中心线。曝气孔33的个数可以是越远离第一子管越多。本技术提供的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在工作时,潜水曝气机10通过进气管11吸入空气并通过出气管12将空气输送到气体分布盘20。空气通过气体分布盘20及曝气管30形成气泡进入河流水体底部。在气泡及水体的带动下,处于厌氧状态的底泥被扰动并随水体和气泡依次进入下集气罩41和筒体42。在下集气罩41和筒体42内,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在气泡的紊流作用下进入水体中,同时在下集气罩41和筒体42内形成好氧区。水体随气泡上升,通过上分布器43到达人工浮岛50。在好氧区好氧菌及人工浮岛50的水生植物根系的净化作用下,从底泥中进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底泥固体颗粒物在上分布器43出口外自然沉降到河底。底泥生态功能得以恢复,实现了底泥的原位修复和黑臭水体的净化。本技术针对河流黑臭水体底泥治理实际需求,提供了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潜水曝气机由太阳能提供动力,降低了能源消耗。底泥处于厌氧状态,在水体及气泡的扰动下,随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潜水曝气机,设有进气口以及出气口;进气管,一端与所述潜水曝气机的进气口相连,另一端能伸出水面;出气管,第一端与所述潜水曝气机的出气口相连;气体分布盘,与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相连;多根曝气管,与所述气体分布盘相连;所述曝气管上设有多个曝气孔;导气管路,设置在所述气体分布盘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潜水曝气机,设有进气口以及出气口;进气管,一端与所述潜水曝气机的进气口相连,另一端能伸出水面;出气管,第一端与所述潜水曝气机的出气口相连;气体分布盘,与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相连;多根曝气管,与所述气体分布盘相连;所述曝气管上设有多个曝气孔;导气管路,设置在所述气体分布盘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路包括:下集气罩,第一端朝向所述气体分布盘;筒体,一端与所述下集气罩的第二端相连;上分布器,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布器内设有锥形分流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体生态重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人工浮岛,通过柔性柱与所述导气管路或气体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瑞银陈督志占利马细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国环莱茵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