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6091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包括下模本体、储油槽、进油通道、进油管、环形缓冲槽、回油通道、回油管、润滑导向机构,压力机带动上模压向下模本体,润滑导向机构穿过上模用于导向定位,经进油管向进油通道泵入润滑脂,润滑脂先后经储油槽和输油管进入补油帽,随后经补油帽上的补油孔向四周流出,从而将对支撑管与上模之间的接触面进行均匀润滑,从支撑管与上模之间溢出的润滑脂沿支撑管流入环形缓冲槽内,再连续经回油通道、回油管流出收集。该装置结构简单,能自动对导向部位进行润滑,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润滑后的油脂可以回收进行再次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
技术介绍
汽车,尤其是小型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之一,汽车在设计制造时,大量使用钣金类零件,大到汽车车身,小到门锁支架,由于汽车钣金零件结构复杂、精度等级高,往往采用压力机冲压成型,而不能采用传统折弯成型,冲压成型时,在冲压成型时,为保障上模和下模顺利合模,往往分别在上模和下模上设置导向机构,而导向机构在工作时需要进行润滑,由于目前均采用人工润滑,润滑脂涂抹很难均匀。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来解决人工涂抹润滑脂均匀性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包括下模本体、储油槽、进油通道、进油管、环形缓冲槽、回油通道、回油管、润滑导向机构,所述的储油槽数量为2件,沿所述下模本体对称布置,所述的进油通道位于下模本体下端,所述进油通道的腔体与储油槽的腔体互通,所述的进油管位于下模本体下端,所述的进油管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所述的环形缓冲槽位于下模本体顶端且位于储油槽外侧,所述的环形缓冲槽不贯穿下模本体,所述的回油通道位于下模本体上端,所述回油通道的腔体与环形缓冲槽腔体互通,所述的回油管位于下模本体上端,所述的回油管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所述润滑导向机构的下端伸入储油槽内,所述的润滑导向机构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如下:进一步的,所述的润滑导向机构还包括支撑管、输油管、补油帽,所述支撑管的下端伸入储油槽内,所述的支撑管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所述的输油管贯穿支撑管,所述的补油帽位于支撑管顶部且位于输油管顶部,所述的补油帽与支撑管螺纹相连且与输油管焊接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的补油帽还设有密封垫,所述的密封垫位于补油帽下端且位于支撑管上端,所述的密封垫与补油帽粘接相连。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垫的材质为硅橡胶。进一步的,所述的补油帽还设有补油孔,所述的补油孔位于补油帽外侧,所述的补油孔贯穿补油帽。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润滑式冲压下模,工作时,压力机带动上模压向下模本体,润滑导向机构穿过上模用于导向定位,经进油管向进油通道泵入润滑脂,润滑脂先后经储油槽和输油管进入补油帽,随后经补油帽上的补油孔向四周流出,从而将对支撑管与上模之间的接触面进行均匀润滑,从支撑管与上模之间溢出的润滑脂沿支撑管流入环形缓冲槽内,再连续经回油通道、回油管流出收集。该装置结构简单,能自动对导向部位进行润滑,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润滑后的油脂可以回收进行再次利用,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主视图图2示出本技术润滑导向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下模本体1、储油槽2、进油通道3、进油管4、环形缓冲槽5、回油通道6、回油管7、润滑导向机构8、支撑管801、输油管802、补油帽803、密封垫804、补油孔805。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包括下模本体1、储油槽2、进油通道3、进油管4、环形缓冲槽5、回油通道6、回油管7、润滑导向机构8,所述的储油槽2数量为2件,沿所述下模本体1对称布置,所述的进油通道3位于下模本体1下端,所述进油通道3的腔体与储油槽2的腔体互通,所述的进油管4位于下模本体1下端,所述的进油管4与下模本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环形缓冲槽5位于下模本体1顶端且位于储油槽2外侧,所述的环形缓冲槽5不贯穿下模本体1,所述的回油通道6位于下模本体1上端,所述回油通道6的腔体与环形缓冲槽5腔体互通,所述的回油管7位于下模本体1上端,所述的回油管7与下模本体1螺纹相连,所述润滑导向机构8的下端伸入储油槽2内,所述的润滑导向机构8与下模本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润滑导向机构8还包括支撑管801、输油管802、补油帽803,所述支撑管801的下端伸入储油槽2内,所述的支撑管801与下模本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输油管802贯穿支撑管801,所述的补油帽803位于支撑管801顶部且位于输油管802顶部,所述的补油帽803与支撑管801螺纹相连且与输油管802焊接相连,所述的补油帽803还设有密封垫804,所述的密封垫804位于补油帽803下端且位于支撑管801上端,所述的密封垫804与补油帽803粘接相连,所述密封垫804的材质为硅橡胶,所述的补油帽803还设有补油孔805,所述的补油孔805位于补油帽803外侧,所述的补油孔805贯穿补油帽803,该润滑式冲压下模,工作时,压力机带动上模压向下模本体1,润滑导向机构8穿过上模用于导向定位,经进油管4向进油通道3泵入润滑脂,润滑脂先后经储油槽2和输油管802进入补油帽803,随后经补油帽803上的补油孔805向四周流出,从而将对支撑管801与上模之间的接触面进行均匀润滑,从支撑管801与上模之间溢出的润滑脂沿支撑管801流入环形缓冲槽5内,再连续经回油通道6、回油管7流出收集。该装置结构简单,能自动对导向部位进行润滑,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润滑后的油脂可以回收进行再次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本体、储油槽、进油通道、进油管、环形缓冲槽、回油通道、回油管、润滑导向机构,所述的储油槽数量为2件,沿所述下模本体对称布置,所述的进油通道位于下模本体下端,所述进油通道的腔体与储油槽的腔体互通,所述的进油管位于下模本体下端,所述的进油管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所述的环形缓冲槽位于下模本体顶端且位于储油槽外侧,所述的环形缓冲槽不贯穿下模本体,所述的回油通道位于下模本体上端,所述回油通道的腔体与环形缓冲槽腔体互通,所述的回油管位于下模本体上端,所述的回油管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所述润滑导向机构的下端伸入储油槽内,所述的润滑导向机构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润滑式冲压下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本体、储油槽、进油通道、进油管、环形缓冲槽、回油通道、回油管、润滑导向机构,所述的储油槽数量为2件,沿所述下模本体对称布置,所述的进油通道位于下模本体下端,所述进油通道的腔体与储油槽的腔体互通,所述的进油管位于下模本体下端,所述的进油管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所述的环形缓冲槽位于下模本体顶端且位于储油槽外侧,所述的环形缓冲槽不贯穿下模本体,所述的回油通道位于下模本体上端,所述回油通道的腔体与环形缓冲槽腔体互通,所述的回油管位于下模本体上端,所述的回油管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所述润滑导向机构的下端伸入储油槽内,所述的润滑导向机构与下模本体螺纹相连。2.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宇滕军孙凯李道瑞朱少羽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杰夫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