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顶针模板的制备方法及印刷顶针模板技术

技术编号:1975256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认PCB板上与顶针分布相一致的第一布置位置;S2.对第一布置位置进行应力模拟,选出第二布置位置,将若干个顶针设置在所述第二布置位置下方,以及根据上述印刷顶针模板方法制作的印刷顶针模板。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印刷顶针模板制作方法,将事先制作好的印刷顶针模板与所需印刷的PCB板一一对应,即可快速完成PCB板下的顶针布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PCB上的顶针布置位置均准确测量过其应力应变量,有效防止了由印刷过程导致PCB板上元件或焊点的受损,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印刷顶针模板的制备方法及印刷顶针模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表面组装
,具体涉及一种印刷顶针模板的制备方法及印刷顶针模板。
技术介绍
SMT(SurfaceMountingTechnology的缩写:表面组装技术)中自动印刷锡膏工序里,如图1所示,在刮刀压力下PCB板1易发生形变,导致其上电器元件和焊点受损暗裂。现有技术中通过在PCB板1下方设置顶针2以减小其形变,顶针2摆放位置要一一确认,确保顶针2与底面元件不产生干涉同时避开元件安装孔和辟火槽位置。不同PCB板1对应顶针不同的布置方式。在切换线时,现有技术方案是人工重新调节顶针的布置位置,此方法效率低下,且人工无法实现顶针最优布置位置,进而降低产品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PCB板制备过程中切换线时人工布置顶针效率低,布置位置不准确导致产品可靠性低的缺陷。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顶针模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认PCB板上与顶针分布相一致的第一布置位置;S2.对第一布置位置进行应力模拟,选出第二布置位置,将若干个顶针设置在所述第二布置位置下方。在步骤S1中,所述第一布置位置确定过程如下:首先确定PCB板厚度,设定所述PCB板的厚度为b,两个相邻最近的顶针之间的连线距离为c,进而顶针布置需满足:当0mm<b≤1mm时,c≤30mm;当1mm<b≤1.6mm时,c≤50mm;当1.6mm<b≤2.0mm时,c≤70mm;若PCB板上的电器元件较多,实际布置时所述顶针间距c数值较大,无法满足上述理论上对顶针间距c的要求范围,此时可在原有顶针间距c要求范围基础上增加(0,20]mm,实现了对尽可能多的PCB板的顶针布置。再确认PCB板的类型,若所述所述PCB板具有多个互相拼接的子板时,每个所述子板下至少布置有一个顶针,以防止子板缺少支撑导致整体PCB板受力分裂。最后,所述第一布置位置均需要满足:顶针与所述PCB板的底面元件之间无干涉,以防止布置顶针时损坏底面电器元件;顶针应避开所述PCB板上电器元件安装孔和辟火槽,防止对所述安装孔和辟火槽造成损坏;所述PCB板上沿印刷方向的始末两端分别设置有顶针;顶针最上端与所述PCB板的底元件丝印框垂直距离为a,0mm<a≤3mm,避免了顶针与PCB板直接硬接触。在步骤S2中,第二位置的选择满足以下测试条件:所述应力模拟测试是指对每个顶针周边直径至少5mm范围内的贴片元件及焊点进行应力应变测试,测量得到的应力应变值为在印刷过程中所述PCB板受到应力后产生的形变量与原尺寸的比值。所述应力应变值为至少5次应力测试获得的应力应变值的平均值,测试时所得应力应变值越多越好,以提高测试的准确度。至少5次应力测试所得应力应变值中最大值小于400με,踢除异常样本数据,使测试更准确。所述应力应变值的平均值不大于200με,满足此要求的第一布置位置即是所要的第二布置位置。一种印刷顶针模板,采用上述印刷顶针模板的方法制成,所述印刷顶针模板为SMT印刷顶针模板,直接在现有PCB板使用精雕机雕刻开孔,开孔位置根据印刷顶针模板中确定的所述第二位置,开孔直径大于需要使用的顶针直径,使用时,工人透过模板上的开孔,将顶针移动到所述开孔位置即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认PCB板上与顶针分布相一致的第一布置位置;S2.对第一布置位置进行应力模拟,选出第二布置位置,将若干个顶针设置在所述第二布置位置下方,进而可以实现在PCB板印刷锡膏工序需要切换线时,使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印刷顶针模板制作方法,将事先制作好的印刷顶针模板与所需印刷的PCB板一一对应,即可快速完成PCB板下的顶针布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PCB上的顶针布置位置均准确测量过其应力应变量,有效防止了由印刷过程导致PCB板上元件或焊点的受损,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在步骤S1中,保证了顶针与所述PCB板的底面元件之间无干涉,特别是对于双面PCB板,两面均安装有电器元件时,当其中一面上已安装电器元件,要对另一面进行锡膏印刷时,此原则可有效避免对PCB板上电路元器件的损坏。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在步骤S1中,保证了顶针应避开所述PCB板上电器元件安装孔和辟火槽,有效解决了由于所述安装孔位置应力易集中,顶针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位置易造成安装孔边缘损坏的问题以及辟火槽结构材质强度低,受力易变形,导致槽体损坏无法起到辟火作用的问题。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在步骤S1中,要求了若PCB板具有多个互相拼接的子板时,每个所述子板下至少布置有一个顶针,有效预防了在印刷锡膏过程中具有多个子板的PCB板因各子板受力不均产生破裂的问题。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在步骤S1中,保证了顶针最上端与PCB板的底元件丝印框之间留有间隙,有效避免了顶针与PCB板在印刷锡膏过程中直接硬接触,滑伤PCB板的问题。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在步骤S1中,对于不同厚度的PCB板,在印刷锡膏时,所产生的形变量不同,据此,本专利技术中不同厚度的PCB板对应不同的顶针间距布置范围,最大化保证了在印刷锡膏时,顶针对PCB板的支撑效果。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在步骤S1中,对于具有较多电器元件的PCB板,实际布置时所述顶针间距数值较大,无法满足理论上对顶针间距的要求范围,此时可在原有顶针间距要求范围基础上增加(0,20]mm,实现了对尽可能多的PCB板的顶针布置。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在步骤S2中,所述应力应变值为至少5次应力测试获得的应力应变值的平均值,多次测试取均值的方法有效保证了测试的可靠性。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在步骤S2中,限制了至少5次应力测试所得应力应变值中最大值小于400με,有效避免了异常样本造成最终计算出的应力应变值的平均值失真,导致布置位置顶针布置位置不准确的问题。1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印刷顶针模板,采用了本专利技术中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在PCB直接开顶针布置孔,布置时直接透过布置孔定位顶针位置,降低了工人布置顶针时的操作难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中提供的所述顶针支撑PCB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中SMT印刷顶针模板布置结构主视图;图3为实施例2中SMT印刷顶针模板布置结构俯视图;图4为实施例3中SMT印刷顶针模板布置结构主视图;图5为实施例3中SMT印刷顶针模板布置结构俯视图;
技术介绍
中附图标记说明:1-PCB板;2-顶针。实施例2中附图标记说明:1-SMT印刷顶针模板;2-顶针;3-顶针安装板;11-顶针布置孔;21-支撑部;22-固定部。实施例3中附图标记说明:1-SMT印刷顶针模板;2-顶针;3-顶针安装板;11-顶针布置孔。实施例4中附图标记说明:1-网格状顶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确认PCB板上与顶针分布相一致的第一布置位置;S2.对第一布置位置进行应力模拟,选出第二布置位置,将若干个顶针设置在所述第二布置位置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确认PCB板上与顶针分布相一致的第一布置位置;S2.对第一布置位置进行应力模拟,选出第二布置位置,将若干个顶针设置在所述第二布置位置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应满足顶针与所述PCB板的底面元件之间无干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顶针应避开所述PCB板上电器元件安装孔和辟火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PCB板上沿印刷方向的始末两端分别设置有顶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若所述PCB板具有多个互相拼接的子板时,每个所述子板下至少布置有一个顶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顶针最上端与所述PCB板的底元件丝印框垂直距离为a,0mm<a≤3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PCB板的厚度为b,两个相邻最近的顶针之间的连线距离为c,当0mm<b≤1mm时,c≤30mm。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印刷顶针模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PCB板的厚度为b,两个相邻最近的顶针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品王晓彬周锴古湘龙周艳彬方掩陈烔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格力暖通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