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志林专利>正文

一种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5005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包括钢管柱、钢梁支架和工字型钢梁,钢梁支架由至少一个绕所述钢管柱焊接的支架构成,每一支架具有上抱柱板、下抱柱板和至少一个连接板,上下抱柱板具有一个圆弧面、一个本体部分和至少一个伸出部,在所述钢梁支架上形成至少两个连接板,各连接板及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与所述工字型钢梁的一端固接在一起。只需将几种标准结构的支架加以组合,便可获得整幢建筑不同部位的钢梁支架。适于大批量生产,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施工质量。(*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尤其是具有多个浇注混凝土的钢管柱的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建筑行业中,日益广泛地采用浇注混凝土的钢管柱与钢梁的组合结构,出现过多种柱梁组合形式,其中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在钢管柱上钻孔或开槽,通过插入孔或槽中的钢棒或钢板将钢梁与钢管柱连接在一起,或者将钢梁直接穿过钢管,后者要求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管柱,不仅导致房屋成本的增加,而且会削弱钢管柱的强度,降低整幢房屋质量;另一种则是在钢管柱外加套环状钢节点,将钢梁与环状钢节点连接在一起,现场施工时必须先将环状钢节点套入钢管柱,然后再与钢梁连接,这势必给装配带来麻烦,浪费大量工时,加长建筑周期。尤其是在外墙拐角处或者外墙边上的钢管柱上采用这种环状钢节点,还会浪费大量钢材。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可根据要求任意进行组合,施工操作灵活简便,其构件可标准化和通用化,适于大批量生产的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包括浇注混凝土的多个钢管柱、可焊接在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和可固接在钢梁支架间的工字型钢梁,其中工字型钢梁由上梁板、下梁板和腹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支架由绕所述钢管柱焊接的至少一个支架构成,所述支架由平行设置的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以及沿径向垂直设置在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之间的至少一个连接板组成,通过焊接形成整体结构,所述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分别具有与所述钢管柱的外圆柱面配合的一个圆弧面、一个围绕该圆弧面的一个本体部分和自各自的本体部分沿所述连接板走向延伸的至少一个伸出部,在所述钢梁支架上形成至少两个连接板,各连接板及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与所述工字型钢梁的一端固接在一起。按照本技术,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可由4个相同的支架拼接而成,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为90°,每一支架具有一个连接板;或者由2个相同的支架拼接而成,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为180°,每一支架具有两个连接板,两相邻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按照本技术,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可由2个相同的支架拼接而成,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为90°,每一支架具有一个连接板,两支架的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该钢梁支架由2个对称支架拼接而成,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介于90°~130°之间,每一支架的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分别具有一径向公共侧边和一平行各自连接板的侧边。后者使拼接成的钢梁支架对钢梁柱形成的包角θ大于180°(见图9),有利于将上下抱柱板作用在钢管柱上的拉力传递给钢管柱内的混凝土,使钢管柱的应力分布均匀,同时还有利保持整幢建筑结构外廓大体平整。试验证明,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介于105°~115°之间,效果更为明显。故这种支架可称为增强型支架。在一种替换方案中,所述钢梁支架由1个支架构成,该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为180°,每一支架具有两个连接板,两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按照本技术,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可由3个相同的支架拼接而成,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为90°,每一支架具有一个连接板;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该钢梁支架由3个支架拼接而成,每一支架具有一个连接板,相邻两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中间一个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为90°;两侧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介于90°~130°之间,优选为105°~115°之间,并具有一径向侧边和一平行各自连接板的侧边。其作用已如上述,不再赘述。在一种替换方案中,所述钢梁支架由2个支架拼接而成,其中一个支架具有一个连接板,其圆心为90°,另一个支架具有2个连接板,其圆心角为180°,相邻两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按照本技术,构成所述钢梁支架的各种支架与工字型钢梁的固接方式可采用如下三种基本方式(一)每一支架的各连接板超出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端面,与所述腹板搭接,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伸出部端面分别与上梁板和下梁板端面对接;(二)每一支架的各连接板的外端面与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伸出部端面齐平,三个端面分别与上梁板端面、腹板端面和下梁板端面对接。并可在连接板与腹板的接合部,设置增强夹板;(三)每一支架的各连接板的外端面与上抱柱板的伸出部端面齐平,并与腹板端面对接,下抱柱板的伸出部超出连接板的外端面,与所述下梁板搭接。上述三种固接方式中,每一支架的上抱柱板的伸出部端面均与工字型钢梁的上梁板端面对接,通过对焊或者夹接连成一体。所述的“夹接”系指在两对接件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包覆两件接合部的夹板后,将夹板与两对接件焊接在一起或者用紧固件连接成一体。按照本技术的建筑构件,只需将几种标准结构的支架加以组合,便可以获得适于焊接在整幢建筑不同部位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由于是组合式结构,勿需从钢管柱顶端套入,因而不受建筑结构的任何限制,施工灵活方便,可以分段多层(例如4层)同时进行施工,从而大大缩短施工周期;由于不需要在钢管柱上进行钻孔或开槽等作业,有利于提高整幢建筑结构强度,例如,采用直径300mm的浇注混凝土的钢管柱与本技术的建筑构件,便能建成30层楼房的整体结构,可替代600mm×600mm的常规钢筋混凝土方柱,减少立柱所占建筑面积75%左右,扩大使用面积5%左右,并能减少单位建筑面积的成本;由于各种支架的构件的形状整齐划一,可用机械冲裁等方法成形,因而特别适于大批量生产,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确保构件的施工质量;试验证明,浇注混凝土的钢管柱与本技术的建筑构件形成的整体结构,具有优良的抗地震性能;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几种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按照本技术的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构成的整幢房屋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实施例;图3为图2所示钢梁支架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图5为图4所示钢梁支架实施例的俯视图;图6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实施例;图7为图6所示钢梁支架实施例中单个支架的透视图;图8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图9为图8所示钢梁支架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0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实施例;图11为图10所示钢梁支架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2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图13为图12所示钢梁支架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4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支架与工字型钢梁接合的接合部结构一种实施例;图15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14所示支架与工字型钢梁的装配结构;图16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支架与工字型钢梁接合的接合部结构另一种实施例;图17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16所示支架与工字型钢梁的装配结构;图18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支架与工字型钢梁接合的接合部结构的又一种实施例;图19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18所示支架与工字型钢梁的装配结构。参见图1,图中示意示出按照本技术的钢结构房屋建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包括浇注混凝土的多个钢管柱、可焊接在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和可固接在钢梁支架间的工字型钢梁,其中工字型钢梁由上梁板、下梁板和腹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支架由绕所述钢管柱焊接的至少一个支架构成,所述支架由平行设置的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以及沿径向垂直设置在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之间的至少一个连接板组成,通过焊接形成整体结构,所述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分别具有与所述钢管柱的外圆柱面配合的一个圆弧面、一个围绕该圆弧面的一个本体部分和自各自的本体部分沿所述连接板走向延伸的至少一个伸出部,在所述钢梁支架上形成至少两个连接板,各连接板及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与所述工字型钢梁的一端固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林
申请(专利权)人:王志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