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导风板、导风板组件、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430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导风板、导风板组件、空调器。该内导风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具有朝向外导风板一侧的第一面,所述第一面的四周具有凸条,所述凸条具有应力释放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内导风板、导风板组件、空调器,能够使内导风板中的应力重新分布,有效降低内导风板中的应力集中程度,降低内导风板的变形量,有效防止内导风板与外导风板粘合后开裂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导风板、导风板组件、空调器
本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内导风板、导风板组件、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中高端机型的空调器一般都采用出风口全封闭的结构,这一方面能够对出风气流进行可控调节,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在空调器不运转时,防止外部灰尘进入空调器内部,保证空调器内部的清洁。而上述的出风口全封闭的结构往往是采用可以相对于出风口运动的导风板组件,现有的一般采用铝制外导风板与塑料内导风板相贴合的形成导风板组件,而塑料内导风板则大多采用注塑成型,因此内导风板在成型后的变形量较大,内导风板与外导风板粘接后极易出现应力集中问题,因此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内外导风板开裂分离等异常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售后投诉率偏高,更具体地讲,由于内导风板的厚度往往较小,为了保证内导风板的刚度与强度,在内导风板的四周设置环状凸条,也即在设置环状凸条的位置的厚度要大于内导风板的板体,因此成为内导风板的应力集中部位,导致粘合后的内导风板与外导风板的开裂在此处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内导风板采用注塑方式成型实现,在成型后也存在较大的变形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内导风板、导风板组件、空调器,能够使内导风板中的应力重新分布,有效降低内导风板中的应力集中程度,降低内导风板的变形量,有效防止内导风板与外导风板粘合后开裂现象的发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内导风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具有朝向外导风板一侧的第一面,所述第一面的四周具有凸条,所述凸条具有应力释放结构。优选地,所述凸条包括沿所述板体长度延伸的第一凸条、第二凸条,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相对设置,所述应力释放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凸条上,和/或,所述应力释放结构设置在第二凸条上。优选地,所述应力释放结构包括凹槽。优选地,垂直于所述板体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平面,所述板体1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所述凹槽31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优选地,垂直于所述板体1的宽度方向的为第二平面,所述板体1关于所述第二平面对称,所述凹槽31关于所述第二平面对称。优选地,垂直于所述板体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平面,所述板体1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垂直于所述板体1的宽度方向的为第二平面,所述板体1关于所述第二平面对称,所述凹槽关于所述第一平面不对称,和/或,所述凹槽关于所述第二平面不对称。优选地,所述凹槽具有槽底面,所述槽底面为平面结构。优选地,垂直于所述板体1的宽度方向的为第二平面,所述板体1关于所述第二平面对称,所述凸条具有粘合面,所述槽底面与粘合面之间的连线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为L,所述凸条在其径向上的厚度为D,L≤D。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导风板组件,包括内导风板、外导风板,所述内导风板为上述的内导风板,所述内导风板通过所述凸条与所述外导风板粘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导风板组件。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内导风板、导风板组件、空调器,与现有的整体式凸条相比较,由于所述凸条具有了应力释放结构,将所述凸条分割成至少两块部分分离的单体结构,这使凸条在整体结构上具有了一定的变形裕量,从而有效降低甚至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凸条中存在应力集中问题,降低内导风板的变形量,有效防止内导风板与外导风板粘合后开裂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内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内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板体;11、第一面;2、凸条;21、第一凸条;22、第二凸条;23、粘合面;3、应力释放结构;3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4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内导风板,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具有朝向外导风板一侧的第一面11,所述第一面11的四周具有凸条2,所述凸条2具有应力释放结构3。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应力释放结构3可以为圆孔状凹槽或者其他形状的凹槽结构,当然也可以是尺寸相对较小的刻槽状结构,如在所述凸条2上设置宽度较小的缝隙,更为优选地是,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设置在凸条2的应力最大的位置,与现有的整体式凸条相比较,该技术方案中,由于所述凸条2具有了应力释放结构3,将所述凸条2分割成至少两块部分分离的单体结构,这使凸条2在整体结构上具有了一定的变形裕量,从而有效降低甚至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凸条中存在应力集中问题,使内导风板中的应力重新分布,降低内导风板的变形量,有效防止内导风板与外导风板粘合后开裂现象的发生。优选地,所述凸条2包括沿所述板体1长度延伸的第一凸条21、第二凸条22,所述第一凸条21与所述第二凸条22相对设置,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设置在所述第一凸条21上,和/或,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设置在第二凸条22上,也即,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设置于所述内导风板长度的两侧边附近,容易理解的是,由于凸条2在所述内导风板长度方向的设置长度要远远长于在所述内导风板宽度方向上的设置长度,而长度增大,则相应的凸条越容易产生变形进而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也即,所述的第一凸条21、第二凸条22是内导风板凸条2中更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因此,本技术方案中将应力释放结构3设置在第一凸条21、第二凸条22上所起到的应力消除的效果将更佳。作为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包括凹槽31,将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设计为凹槽31的形式,能够降低所述内导风板的生产制造工艺难度。当然,所述的凹槽31可以设置单个,如单独设置在第一凸条21上,或者单独设置在第二凸条22上,在设置位置方面,也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布置方式,例如,垂直于所述板体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平面,所述板体1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所述凹槽31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或者,垂直于所述板体1的宽度方向的为第二平面,所述板体1关于所述第二平面对称,所述凹槽31关于所述第二平面对称,此时所述凹槽31关于第一平面对称,或者第二平面对称,或者同时关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对称,将会使所述内导风板的应力释放的更加均衡,应力消除作用更佳。再例如,所述凹槽31关于所述第一平面不对称或关于所述第二平面不对称,甚至关于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皆不对称,此时,在应力消除的均衡性方面效果可能会欠缺一些,但是由于所述凹槽31关于所述第一平面不对称或关于所述第二平面不对称也即所述凹槽31在第一凸条21、第二凸条22上是交错布设的,此种设置方式则会更大程度的增加所述内导风板的刚度与强度,也即提高了所述内导风板的抗变形能力。所述凹槽31具有槽底面,所述槽底面可以为弧面结构,考虑凹槽31的加工的简易性,优选地所述槽底面为平面结构。优选地,所述凸条2具有粘合面23,所述槽底面与粘合面23之间的连线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为L,所述凸条2在其径向上的厚度为D,L≤D,此时,由于所述凸条2为具备一定曲率的弧面结构,由于L≤D,也即,所述凹槽31的槽底面不能全部贯穿所述凸条2的径向厚度,因此,在所述内导风板与外导风板粘贴组装形成导风板组件时,所述凹槽31不能使所述导风板组件内部空腔与导风板组件外部环境贯通,这样将保证所述导风板组件的隔温保温性能,更加有利于防止所述外导风板背风侧凝露现象的产生。所述凹槽31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获得,(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具有朝向外导风板一侧的第一面(11),所述第一面(11)的四周具有凸条(2),所述凸条(2)具有应力释放结构(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具有朝向外导风板一侧的第一面(11),所述第一面(11)的四周具有凸条(2),所述凸条(2)具有应力释放结构(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2)包括沿所述板体(1)长度延伸的第一凸条(21)、第二凸条(22),所述第一凸条(21)与所述第二凸条(22)相对设置,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设置在所述第一凸条(21)上,和/或,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设置在第二凸条(2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结构(3)包括凹槽(3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垂直于所述板体(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平面,所述板体(1)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所述凹槽(31)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垂直于所述板体(1)的宽度方向的为第二平面,所述板体(1)关于所述第二平面对称,所述凹槽(31)关于所述第二平面对称。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武生陈章勇郭强周传玉蔡莹李剑锋方鹏波欧兆文刘龙江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