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氨气扰流混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1672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1 23:35
一种烟气氨气扰流混合结构,包括布置在烟道内的若干个扰流组件,在单个扰流组件内,多个扰流扇片呈瓣形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布置,扰流扇片的瓣片与烟道轴向垂直,或者,瓣尖朝向烟道下游方向倾斜;在扰流扇片的上游位置,对应每片扰流扇片的扇面,设置喷氨口,喷氨口的喷氨方向与烟道轴向呈一锐角夹角,或者,喷氨口的喷氨方向与烟道轴向一致,使喷氨口的喷氨方向与扰流扇片的扇面倾斜相交。氨气喷出后,扰流扇片的导流扰流功能能够有效避免氨气偏流现象的发生,保证氨气与烟气的充分混合;不会形成氨气气溶胶,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烟气氨气扰流混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烟气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钒系催化剂烟气生产中的尾气处理。
技术介绍
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大量石化燃料被消耗,导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富氧条件下NOx的排放控制已成为目前环境脱硝催化剂和大气污染控制
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氨气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被认为是当前NOx消除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核心问题是脱硝催化剂的开发。非钒系脱硝催化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脱硝催化剂,相对目前工业化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钒钛钨脱硝催化剂等钒系催化剂,其优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温度范围较低,能够直接适用于我国的非电力行业,包括焦化、水泥窑炉、玻璃窑炉以及工业锅炉等行业;二是钒系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为V2O5,该物质对人体及环境都具有毒害作用,有悖于环境保护的初衷,而非钒系脱硝催化剂不会有此方面的问题产生。非钒系脱硝催化剂主要为硝酸系催化剂,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含有NOx气体和硝酸铵物质,需要在烟气中喷氨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再进行排放。目前的喷氨工艺是在大烟道内,在某一横截面上同轴套入很多半弧形的喷氨管道,最后组成一个类圆形,每个喷氨支管上有很多喷氨口,工作时,喷氨口的喷氨方向与烟气方向一致,这种喷氨工艺的缺陷在于:由于氨气喷射时本身带有一定的压力值,喷氨后沿烟道继续行进的过程中,氨气易成集束,并没有充满整个烟道的横截面、充分与烟气混流,即所谓氨气的“偏流”,一旦偏流,氨气随尾气排放的逃逸量就很大,形成气溶胶,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属于国家管控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烟气氨气扰流混合结构,能够有效避免氨气偏流现象的发生,保证氨气与烟气的充分混合,实现更好的尾气处理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烟气氨气扰流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烟道内的若干个扰流组件,在单个扰流组件内,多个扰流扇片呈瓣形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布置,扰流扇片的瓣片与烟道轴向垂直,或者瓣尖朝向烟道下游方向倾斜;在扰流扇片的上游位置,对应每片扰流扇片的扇面,设置喷氨口,喷氨口的喷氨方向与烟道轴向呈一锐角夹角,或者喷氨口的喷氨方向与烟道轴向一致,使喷氨口的喷氨方向与扰流扇片的扇面倾斜相交。本结构中,喷氨口喷出的氨气保持一定初速度喷射到扰流扇片的扇面上,再经扰流扇片扇面的导流和阻拦作用,改变了本身的流向,既具有与烟道中的烟气流向同向流动的分速度,也具有朝向烟道径向发散的分速度,可以在烟道中形成充分的紊流,实现氨气与烟气的多角度混合,避免偏流现象的发生;同时,喷氨口的喷氨方向与扰流扇片的扇面倾斜相交而不是垂直相交,也是为了增加氨气和扰流扇片的接触面积,降低扰流扇片对氨气、烟气气流的阻力,避免气流长期垂直冲击对扰流扇片的损坏,延长扰流扇片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喷氨口通过喷氨支管连接在氨总管上,氨总管从烟道侧壁上横向插装入烟道内部。不仅便于喷氨口的布置,而且可以利用氨总管的结构固定扰流扇片。再进一步,所述单个扰流组件内,所有扰流扇片的瓣根固定在一块扰流扇片安装板的一端,扰流扇片安装板的另一端斜向上固定卡装在氨总管底部外缘上,扰流扇片安装板板面沿烟道轴向布置。不仅便于扰流扇片的布置,而且可以尽可能减少扰流扇片安装板对气流的阻力。再进一步,所述扰流扇片安装板板面朝向喷氨口的一端转角为弧形转角,过渡角为圆角;或者扰流扇片安装板板面朝向喷氨口的一端为流线形。进一步减少扰流扇片安装板对气流的阻力,可以降低扰流扇片安装板的应力。再进一步,单个扰流扇片为3~6片呈环形阵列状、间隔均匀布置的直角梯形扇片,其上底固定在扰流扇片安装板上,下底斜向烟道下游倾斜分散开。其中,四个、六个扰流扇片对气流的阻力最小,当氨气喷到扇面时又能够充分的反射,与烟气混合更充分。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扇片下底向外横向折弯,形成一道导流折弯边,加强对氨气的导流作用。进一步的,所述扰流组件为绕烟道轴向间隔均匀布置的2~4个。既能保证对氨气的导流作用,又能减少扰流扇片安装板对气流的阻力。进一步的,所述单个扰流组件内,对应每片扰流扇片配置的喷氨口数量为2~6个,也是为了兼顾导流效果和阻力控制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氨气喷出后,扰流扇片的导流扰流功能能够有效避免氨气偏流现象的发生,保证氨气与烟气的充分混合;2、氨气喷出后不会形成气溶胶,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扰流扇片及其安装结构有效控制对气流的阻力;4、结构简单可靠,利于对现有烟道的改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装置一种优选结构垂直于烟道轴向的剖切透视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向的正视示意图图3为本装置另一种优选结构垂直于烟道轴向的剖切示意图图4为一种扰流扇片的优选结构示意图图1~4中:1为烟道,2为喷氨口,3为扰流扇片,301为导流折弯边,4为喷氨支管,5为氨总管,6为扰流扇片安装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的的实施例中,绕烟道1轴向布置了3个扰流组件;单个扰流组件内,4片扰流扇片3呈环形阵列状、间隔均匀布置,类似于“十”字瓣形由中心向四周散开,每片扰流扇片3均为直角梯形扇片,其上底固定在扰流扇片安装板6上,下底斜向烟道1下游倾斜,如图2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烟气流动方向。单个扰流组件中,所有扰流扇片3的瓣根固定在一块扰流扇片安装板6的一端,扰流扇片安装板6的另一端斜向上固定卡装在氨总管5底部外缘上,扰流扇片安装板6板面平行于烟道1轴向;扰流扇片安装板6板面朝向喷氨口2的一端转角为弧形转角,过渡角为圆角。在扰流扇片3的上游位置,对应每片扰流扇片3的扇面,设置了3个喷氨口2,喷氨口2的喷氨方向与烟道1轴向一致,使喷氨口2的喷氨方向与扰流扇片3的扇面倾斜相交;喷氨口2通过喷氨支管4连接在氨总管5上,氨总管5从烟道1侧壁上沿径向插装入烟道1内部,并与扰流组件的位置相错开。如图3所示的的实施例中,呈倒“L”形的氨总管5从烟道1侧壁上沿径向插装入烟道1内部,伸入端向烟道1下游折弯,端部为封闭端,折弯端上绕烟道1轴向间隔均匀布置了4个扰流组件。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扰流扇片3下底向外横向折弯,形成一道导流折弯边301,加强对氨气的导流、扰流作用。喷氨口2喷出的氨气保持一定初速度喷射到扰流扇片3的扇面上,再经扰流扇片3扇面的导流和阻拦作用,改变了本身的流向,既具有与烟道1中的烟气流向同向流动的分速度,也具有朝向烟道1径向发散的分速度,可以在烟道1中形成充分的紊流,实现氨气与烟气的多角度混合,避免偏流现象的发生;同时,喷氨口2的喷氨方向与扰流扇片3的扇面倾斜相交而不是垂直相交,也是为了增加氨气和扰流扇片3的接触面积,同时降低扰流扇片对氨气、烟气气流的阻力,避免气流长期垂直冲击对扰流扇片3的损坏,延长扰流扇片3的使用寿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烟气氨气扰流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烟道(1)内的若干个扰流组件,在单个扰流组件内,多个扰流扇片(3)呈瓣形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布置,扰流扇片(3)的瓣片与烟道(1)轴向垂直,或者瓣尖朝向烟道(1)下游方向倾斜;在扰流扇片(3)的上游位置,对应每片扰流扇片(3)的扇面,设置喷氨口(2),喷氨口(2)的喷氨方向与烟道(1)轴向呈一锐角夹角,或者喷氨口(2)的喷氨方向与烟道(1)轴向一致,使喷氨口(2)的喷氨方向与扰流扇片(3)的扇面倾斜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气氨气扰流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烟道(1)内的若干个扰流组件,在单个扰流组件内,多个扰流扇片(3)呈瓣形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布置,扰流扇片(3)的瓣片与烟道(1)轴向垂直,或者瓣尖朝向烟道(1)下游方向倾斜;在扰流扇片(3)的上游位置,对应每片扰流扇片(3)的扇面,设置喷氨口(2),喷氨口(2)的喷氨方向与烟道(1)轴向呈一锐角夹角,或者喷氨口(2)的喷氨方向与烟道(1)轴向一致,使喷氨口(2)的喷氨方向与扰流扇片(3)的扇面倾斜相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氨气扰流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口(2)通过喷氨支管(4)连接在氨总管(5)上,氨总管(5)从烟道(1)侧壁上横向插装入烟道(1)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气氨气扰流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扰流组件内,所有扰流扇片(3)的瓣根固定在一块扰流扇片安装板(6)的一端,扰流扇片安装板(6)的另一端斜向上固定卡装在氨总管(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恒建韩保霞黄健童杰胡波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思搏盈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