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强潜流交换的生态修复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治河岸侵蚀的生态修复结构,尤其涉及增强潜流交换的生态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着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由污染物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河流上游特别是山区,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化肥农药与畜禽粪便等污染物流入河道,在山区流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河流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体,河道地表水与左右河岸以及河床底质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河道中地表水与周围地下水的连通性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特征。地表水与地下水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较强的连通性,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交错的区域,即潜流带,也是物质和能量交换、生物群落生长和繁殖的区域。潜流带拥有复杂的生态功能,包括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分解河道中碳、氮等营养物质等,在维持河流生态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河流的肝脏”之称。大量研究表明,潜流带在促进营养物质循环、缓解水体污染、提供和维持良好的水生生物栖息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增强河道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性,能够增强河流自净能力,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系统。除了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外,河岸侵蚀也是山区河流面临的重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强潜流交换的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为横跨河道的W形堆石堰,沿河道中轴线对称分布,包括2段保护臂(1)、2段内臂(2)与两侧的坝肩(3),内臂(2)布置于河道中心,保护臂(1)布置于河道两侧与坝肩(3)相连,两侧的坝肩(3)垂直伸入河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潜流交换的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为横跨河道的W形堆石堰,沿河道中轴线对称分布,包括2段保护臂(1)、2段内臂(2)与两侧的坝肩(3),内臂(2)布置于河道中心,保护臂(1)布置于河道两侧与坝肩(3)相连,两侧的坝肩(3)垂直伸入河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潜流交换的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臂(2)与保护臂(1)在转折点处高度最低,在中心与两侧高度较高,水流集中从堰高较低处流过,在堰后形成2个冲刷坑。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越,陈孝兵,陈力,许晓梁,郑春阳,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