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69179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药用有效成分由大黄粉和硫磺按质量比1:2.5~4的比例混合制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清热通络、杀虫散结的功效,能有效治疗粉刺型痤疮;本发明专利技术药效显著,能快速溶解粉刺,促进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排泄,减少粉刺的形成,进而达到控制或消除粉刺预防炎症加重的效果,达到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品技术的领域。
技术介绍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多因素的疾病,为好发于青少年常见的多发性、损容性皮肤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皮脂溢出、非炎性皮损(黑头和白头粉刺)、炎性皮损(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严重者可以留下永久性的瘢痕,易造成患者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人产生自卑、失落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粉刺型痤疮”,是指以粉刺为主要表现的寻常痤疮,寻常痤疮(简称“痤疮”)包括多种皮损表现,如:粉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关于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公认为痤疮丙酸杆菌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病菌,由于痤疮丙酸杆菌中含有生物活性酶,可以使皮质中的三酰甘油得到分解,形成游离脂肪酸,从而对毛囊壁造成刺激,引发炎症。同时也认为游离脂肪酸会刺激毛囊皮脂腺导管,致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影响皮脂分泌和排泄不畅。中医认为痤疮属于“肺风粉刺”、“痤痱”、“面疱”等范畴。故治疗痤疮一般从肺经论治,认为痤疮的病因与脏腑中的肺、脾、胃密切关联,因而中医理论中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与机体的肺热和血瘀有关。目前国内外尽管治疗痤疮的药物和方法较多,大多分为药物治疗(维A酸类、抗生素类等)和物理治疗(光动力疗法、水杨酸、果酸疗法等),虽然这些疗法可减少毛囊角栓,抑制真皮炎性细胞浸润,对于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性作用,但疗效一般,且难以根治,容易反复发作,长期应用有较大的副作用,如维A酸类的致畸作用、抗生素的耐药现象及胃肠道的反应等。颠倒散出自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由大黄粉及硫磺粉组成,组方比例为大黄∶硫磺=1:1;用凉水调敷于皮损部位,为治疗酒糟鼻和寻常痤疮的经典方剂。经多年疗效观察发现运用该方药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显著,特别是控制炎症方面;同时发现其治疗粉刺疗效不理想,不能有效控制炎症起始环节,将导致痤疮逐渐加重,有研究报道若患者初期不能有效控制粉刺,疏通毛孔,将导致皮脂继续生成和排泄增加,加上毛囊漏斗部角化,皮脂排出不畅,堵塞毛囊内形成脂栓。此时在这种富于营养而相对缺氧的状态下,繁殖活跃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大量的蛋白分解酶、透明质酸酶和溶脂酶,破坏毛囊壁及腺体,导致局部炎性丘疹、脓疱等,发展为中重度痤疮。近年的研究认为:粉刺的形成是前炎症因子IL-1α、IL-1β参与的结果之一,专利技术人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传统颠倒散在粉刺型痤疮治疗时难以快速溶解粉刺,粉刺型痤疮的治疗效果不佳,并且粉刺型痤疮形成后会引起一系列炎症介质的产生(如TNF-α、P物质、IL-8等),导致炎症性损伤的加剧而引起临床的炎症损害,如:红斑、红色丘疹、丘脓疱疹、脓疱、结节、囊肿。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安全有效、清热通络、杀虫散结效果好的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本专利技术不仅具有清热通络、杀虫散结的功效,能有效治疗粉刺型痤疮;且药效显著,能快速溶解粉刺,促进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排泄,减少粉刺的形成,进而达到控制或消除粉刺预防炎症加重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药用有效成分由大黄和硫磺按质量比1:2.5~4的比例制成。前述的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中,所述药用有效成分由大黄和硫磺按质量比1:3的比例制成。前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大黄和硫磺,与药物中可接受的辅料进行组合,或不加辅料,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加工,制成相应的药物制剂。前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药物制剂为外用制剂。前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外用制剂为混悬剂、软膏剂或凝胶剂。前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混悬剂这样制备:取大黄和硫磺,分别粉碎成细粉,按配比混合均匀,制成混合药粉;另取甘油和75%酒精按质量比3:1的比例混合,制成混合溶剂;使用时,将上述混合药粉与混合溶剂按1:1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形成糊状,即得。前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软膏剂这样制备:取大黄,粗粉碎,用4~6倍量60~70%的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浓缩液,得到大黄提取液,将大黄提取液与甘油和丙二醇按2:1:1的比例混合,加入硫磺粉搅拌均匀,得混合药物;另取凡士林、羊毛脂及液体石蜡按质量比2:1:1的比例混合加热至65℃搅匀,制得软膏基质,待冷却至50℃时,将混合药物按混合药物:软膏基质=1:2的质量比加入药物混悬液搅拌均匀形成软膏,即得软膏剂。前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凝胶剂这样制备:取大黄,粗粉碎,用4~6倍量60~70%的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浓缩液,得到大黄提取液,将大黄提取液与甘油和丙二醇按2:1:1的比例混合,加入硫磺粉搅拌均匀,得混合药物;取卡波姆加水溶胀,水浴加热并搅拌均匀,用三乙醇胺或氢氧化钠调pH至6~8,制得空白凝胶基质;取空白凝胶基质,将混合药物按混合药物:空白凝胶基质=1:2的质量比加至空白凝胶基质中,快速搅拌,加入空白凝胶基质重量2%的尿素,搅拌均匀,即得凝胶剂。本专利技术药用有效成分由大黄和硫磺制成,其中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大黄粉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硫磺,中药名,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具有外用解毒杀虫疗疮的功效,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方解:大黄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现代研究:对多种细菌具有抑菌、杀菌(如痤疮的常见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马拉色菌等)及抗炎作用。硫磺:解毒杀虫,与皮肤及组织接触,在与皮肤分泌物如汗液及皮脂作用下生成硫化物,具有软化、溶解角质及杀菌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增加硫磺在药物中的比例,实现快速溶解粉刺,促进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排泄,减少粉刺的形成的目的,进而达到控制或消除粉刺预防炎症加重的效果;粉刺的形成主要是表皮以及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的细胞过度角化、堆积,且皮脂腺内容物排泄不畅而成。据此,如通过调整大黄与硫磺的比例,主要是增加硫磺在药物中的比例并缩小大黄在药物中的比例,可达到快速溶解粉刺,促进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排泄,减少粉刺形成的目的;硫磺的用药比例增加得越多,药物溶解粉刺,促进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排泄的效果越好;但硫磺的用药比例增加得太多,药物会对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产生灼热、刺痒、红肿、水疱、渗出,干燥、紧绷、脱屑以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专利技术人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当大黄:硫磺=1:2.5~4,最佳为1:3时,所述配比的组方对粉刺型痤疮疗效更显著,同时使用后皮肤的不良反应也较小。专利技术人为验证本专利技术的效果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下为本专利技术实验研究的结果:一、药效研究1.1一般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146例患者均为2017年8月~2018年3月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者。根据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两组药物分别进行治疗,分别是A组药物(大黄:硫磺=1:1)、B组药物(大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药用有效成分由大黄和硫磺按质量比1:2.5~4的比例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药用有效成分由大黄和硫磺按质量比1:2.5~4的比例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用有效成分由大黄和硫磺按质量比1:3的比例制成。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大黄和硫磺,与药物中可接受的辅料进行组合,或不加辅料,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加工,制成相应的药物制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制剂为外用制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制剂为混悬剂、软膏剂或凝胶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悬剂这样制备:取大黄和硫磺,分别粉碎成细粉,按配比混合均匀,制成混合药粉;另取甘油和75%酒精按质量比3:1的比例混合,制成混合溶剂;使用时,将上述混合药粉与混合溶剂按1:1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形成糊状,即得。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治疗粉刺型痤疮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挺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中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