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夹紧结构的结构元件和用于此的联接配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8742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构造立柱框架的一种联接配置,其包括可释放地安装/拆卸的构造,其中的第一元件(盘)包括在至少一个侧壁中的构造,当将多个元件结合在一起时,所述构造与在第二元件(立柱)中的至少一个壁中的相应构造相结合。所述构造例如V形突起与所述元件的纵轴线成角度布置,而在所述第二元件上的所述构造与第二元件的纵轴线大体上平行布置,这样,在第一和第二元件相结合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元件中的相应构造结合成使得它们相互对齐,由此将所述第一元件固定到第二元件上。此外,布置有夹紧构造的多个突起可形成在辐板的上表面上以防止在所述盘内滑动、滑移、移动和/或迁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联接系统和供这种联接系统使用的结构元件。更具体 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上基板和下基板形成有夹紧结构的结构元件,其防 止竖向定向的立柱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之内不慎滑动、运动和/或迁移。
技术介绍
传统上,金属立柱框架的轻型结构采用钢或铝立柱元件,这些元 件大体上为沟槽形状,其中立柱元件的端部接合成形有沟槽的板元件。 标准形式金属立柱框架通常包括一 系列间隔开的立柱元件,这些元件 均经由端部各自接合相对的顶板元件和底板元件。依照传统方法,框 架一般在地上组装。通常的框架结构需要将顶板元件和底板元件放置 成间隔开的相对关系,由此,立柱元件连接到顶板和底板上,顶板和 底板传统上需要接合带有专用螺钉等等的立柱的端部。这些框架可以 被支撑,也可以不被支撑,但是在没有用支撑元件支撑的情况下,将 支撑依靠放在专用螺钉上。与外部框架不同,在隔断(partitioning) 中使用的内部框架一般在构造期间不需要支撑,因为通过固定于框架 上的壁覆层,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构造期间,立柱框架在结构上 比较脆弱,对内部框架来说,它们实际上不用支撑,直到壁覆层固定 到框架上。可以使用少量的保持螺钉来将某些立柱固定在顶板和底板 上。虽然脆弱形式的支撑可以由螺钉连接的立柱与板元件之间的连接获得,但是,不能依赖于框架的支撑,因为当将框架吊入适当位置时, 旋开的连接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抵抗这种情况下回转的性能。安装者将这些元件在立柱和板之间重叠的地方用螺钉拧紧在一 起,但是立柱与板的接合只通过螺钉拧紧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 已知立柱和板的轮廓为沟槽形状,带有平面基底和从所述基底边缘伸 出并与之相连的侧壁。通常,通过使立柱的端部插入板的喉部,将立柱与板配合。这种配合基本上是摩擦夹紧,立柱与板的分开没有阻力, 直到插入专用螺钉。将立柱固定到顶板和底板上的另一个方法涉及翼片和缝隙配置, 其中,位于顶板和底板的壁末端的翼片接合立柱元件的每个壁中的相 应缝隙,接着,技术工人锤击翼片,所以,它们沿着除与立柱元件壁 正交之外的角度定向,从而将立柱元件锁靠在顶板和底板上。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是,需要更多的材料形成沟槽形状的顶板和 底板。第二,需要附加的工作来将翼片弯曲在锁定位置上,由于突出 翼片在沟槽形状立柱内部的位置,这种工作可能很费力。虽然将立柱 连接到板上的翼片和缝隙方法对固定元件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技 术工人来说,每个立柱要弯曲四次翼片,这很乏味,并且很费时。尽 管在构造期间使用专用螺钉将支柱保持到板上,直到覆层材料固定到 立柱框架上,但是,专用螺钉的插入同样费时,直到全部或大多数接 头都被螺钉连接,专用螺钉才能起到有效的临时支撑。也可以使用其 它的方法将立柱固定到板上,例如铆接,焊接或箝住各立柱,所有这 些方法都需要额外的工作。用于联接立柱框架的结构元件的另一个现有方法涉及立柱和板两者的壁上的协作和协调接合构造(formation)的使用。板上的构造由 形成在配合的立柱和板的壁中的固定凹口构成。为便于立柱定位,通 过在立柱与板配合的位置翻转在末端上形成的唇部,缩减板的壁末端。 形成唇部所需的附加材料提高了材料成本,使固定夹成为必需,这在 工作和组装上都增加了成本。这种连接方式的另一个缺点是,接合表 面面积小,这导致对立柱和板之间的相关旋转、扭动和拉出的阻力很低。另一个先有方法涉及顶板和底板的壁中的构造与立柱元件中的相 应构造之间的接合。通过压紧每个元件的壁区域,生成这种构造,这 样,这些构造可配合成咬合配合的阳/阴关系。虽然这种系统好使,但 是,这使制造期间的额外冲压步骤成为必需,这增加了组成结构元件 的生产时间,但是,它对上述的翼片系统不能提供有用的、更方便的 替换方案。上述所有系统都依靠预穿孔, 一旦安装好,就制约或完全 排除了安装者相对于板移动立柱的能力,但是,在构造期间,为了适 应配合,完成误差或窗或门尺寸不规则性,可能需要这种调整。特别是,内部立柱框架构造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差的混凝 土表面磨光及不相对准,建筑物中地板到天花板的高度不规则,这通 常使立柱元件在高度减少的区域切削立柱元件成为必需。在通常的立 柱框架中,立柱元件应当具有相同的高度或长度,但是在天花板或地 板上存在不规则的地方,框架不合适,除非立柱高度被适当切削以适 应这些不同。这是很费时的,对安装来说,增加了额外的劳动成本。 最后,已知先有技术的另一个缺陷是,竖向定向的立柱在下基板和上 基板之内易于滑动、滑脱、运动和/或迁移,尤其是在引导管道通过管 道口的时候。例如,当管道被拉动以通过在竖向定向的立柱中形成的 管道口时,管道趋向于从它们的预定间隔抓住和拉动立柱。所以,提 供夹紧结构等是非常有益的,这可以防止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之内的这 种不希望的滑动、滑脱、运动和/或迁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试图通过提供一种联接在金属立柱框架的构造以及供立柱 框架的模块构造使用的类似物中的结构元件的替换方法,改进先有技 术配置的这些缺陷。优选地,这些配置适于满足内部空载支承立柱框 架隔断。由于在实施已知方法时的劳动和额外材料成本,需要提供一 种联接系统,其允许快速、高效地联接立柱壁框架的结构元件,不需 要使用任何的工具,例如如前面所述的锤子,并允许快速、高效和无限次地定位立柱。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联接配置还允许方便地、可释放地将 立柱固定到板上,在初始联接之后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操作固定这些 元件。 一旦组装完框架,联接配置就消除了对额外支撑的需要,并且 由于在立柱和板中形成的轮廓部分的内接合,具有每个立柱/板联接都 被有效地支撑的好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可调节外延元件的立柱元件,其能够调 节立柱的长度,以适应现场高度变化,避免安装者切削立柱以适应偏 差的必要。在另一个较宽的形式中,本专利技术包括在构建立柱框架时使用的 联接配置,其中,第一结构元件可释放地附着于第二结构元件;其中, 第一元件具有包括一构造(formation)的侧壁,当联接这些元件时, 所述构造接合第二元件上的相应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元件侧壁中 的构造设置成与其纵向轴线成一定角度,元件上的构造设置成大体上 平行于其纵向轴线,以便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相接合时,第一元件 和第二元件中各自的构造相接合,使它们大体上相对准。在另一个较宽的形式中,本专利技术包括在构建立柱框架时使用的 联接配置,其用于将第一元件可释放地附着到形成立柱框架的一部分 的第二结构元件上;其中,第一元件包括在至少一个侧壁中的构造,当联接这些元件时,所述构造接合第二元件的至少一个壁中的相应构 造,其特征在于,第一元件壁中的构造设置成与该元件的纵向轴线成 一定角度,第二元件中的构造设置成大体上平行于其纵向轴线,以便 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压配合地接合时,所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中 相应构造相接合,以将第一元件固定到第二元件上。依照优选实施例, 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中相应的构造允许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沿 着第二元件的纵向轴线方向相对运动。优选地,联接配置用于在诸如 隔断的应用中构建内部立柱框架。在另一个较宽的形式中,本专利技术包括能够可释放地附着构建立 柱框架时使用的第一和第二结构元件的联接配置,其中,所述联接配 置包括第一元件中的构造,所述构造设置成与该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互连构架立柱的系统,其包括:    适于沿水平方向设置在表面顶上的第一结构元件,所述第一元件具有沟槽形状的截面,所述沟槽形状截面包括带有多个形成在其上表面的突起的第一平面辐板侧和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平面辐板侧的一对相对的、平行的竖向壁,每个竖向壁具有沿着所述第一元件的基本长度连续形成的向内指向的阳突起,每个向内指向的阳突起一体形成,并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辐板的相应纵向边缘附近;和    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其具有第一和第二终端,所述第一端适于在竖直且垂直于所述第一元件的方向上横向地互连到所述第一元件上,每个第二元件具有沟槽形状的截面,所述沟槽形状截面包括竖向定向的第二平面辐板侧和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平面辐板侧的第二对相对的、平行的竖向壁,每个竖向壁具有向内突出的凸缘和向内突出的阴凹进部分,这些凸缘一体形成到所述竖向壁的外边缘上,使得所述凸缘彼此共面,所述阴凹进部分直接邻接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终端一体形成在每个竖向壁上,并大体上延伸所述竖向壁的整个宽度;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的所述第一或第二终端之一适于通过将所选定的终端插入所述第一结构元件中,并扭动所述第二元件,直到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向内指向的阳突起被接收、对齐并与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向内突出的阴凹进部分互连在一起,互连在所述第一结构元件内部,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结构元件之间形成垂直地互连的结构构架接头;    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辐板上侧的所述多个突起设置成用于防止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元件在所述第一结构元件内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威廉安德鲁斯
申请(专利权)人:威廉安德鲁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