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病害并实现高产的高粱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684062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减少病害并实现高产的高粱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将园地整地起垄后种植高粱,再间作野豌豆紫云英,配合不同肥料的使用。最大化利用高粱林下光照,提高土地的能量转换效率,最大化土地生产效益,并且,通过在栽培种科学配比肥料,使得土壤肥效全面,吸收率高,安全可靠、容易吸收,利于大规模种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少病害并实现高产的高粱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种植
,尤其是一种减少病害并实现高产的高粱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高粱作为农业种植粮食作物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已有很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高粱种植面积十分广泛,仅南方7省市的高粱种植面积就达到了7000多万亩,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1/4,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高粱属于长寿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我国高粱目前的年生产量虽然发展较快,但仍与我国高粱的市场需求量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有效提高高粱的产量是现阶段高粱栽培正面临的问题。有关高粱在不同密度、施肥及耕作方式条件下根系的研究已有报道,认为适宜的栽培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促进高粱根系的生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增产目标。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休闲期蒸发量大以及传统地膜覆盖方式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降水资源等问题,在高粱常规覆膜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很好地提高了高粱的产量。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高粱新品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少病害并实现高产的高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整地起垄:将园地翻耕40‑50cm,把大块园土耙碎,将园地起双垄,大垄高为17‑22cm,宽为250cm;小垄高为13‑17cm,宽为70cm;垄间形成排水沟;(2)选择优质高粱品种,在4月上旬播种,采用宽窄行于垄上播种,宽行行距为55‑65cm,窄行行距为18‑28cm,播种密度为5500‑6200株/亩;播种后施足高粱基肥;(3)待高粱苗高长到15‑25cm,在垄面行间种植野豌豆,种植密度为6500‑7555株/亩,撒施速效肥,并在种植沟两侧按照间距5‑8cm撒施紫云英种子,种植后每月灌施一次液体肥;(4)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少病害并实现高产的高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整地起垄:将园地翻耕40-50cm,把大块园土耙碎,将园地起双垄,大垄高为17-22cm,宽为250cm;小垄高为13-17cm,宽为70cm;垄间形成排水沟;(2)选择优质高粱品种,在4月上旬播种,采用宽窄行于垄上播种,宽行行距为55-65cm,窄行行距为18-28cm,播种密度为5500-6200株/亩;播种后施足高粱基肥;(3)待高粱苗高长到15-25cm,在垄面行间种植野豌豆,种植密度为6500-7555株/亩,撒施速效肥,并在种植沟两侧按照间距5-8cm撒施紫云英种子,种植后每月灌施一次液体肥;(4)野豌豆出苗后,根据高粱株高修剪野豌豆,控制野豌豆的高度低于高粱株高的1/3,修剪紫云英的枝叶,使其株高不超过50cm,并根据长势收割降低紫云英,便于疏通排水沟,修剪的野豌豆和紫云英枝叶经粉碎后撒施到园地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减少病害并实现高产的高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粱基肥中有机肥与化肥的比例为1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减少病害并实现高产的高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光海吴桃珠陈典芝罗亨强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思南县林海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