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触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8103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轻触开关,包括底座、按钮、弹片以及导电组件;其中,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导电组件设于凹槽内,导电组件的引脚穿出底座的侧面;导电组件包括中心触点以及分设在中心触点两侧的边缘触点;弹片的形状为圆形,弹片的背面朝向正面弯曲形成隆起结构;弹片正面的最高点位置处与按钮的底部相抵,弹片的背面最边缘位置出分别与两个边缘触点接触;按钮未受外力驱动时,弹片的背面与中心触点之间存在间隙,当受外力驱动时,弹片形变使其背面与中心触点接触从而使得边缘触点与中心触点电路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寿命长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触开关
本技术涉及一种轻触开关,具体为一种轻触开关。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轻触开关包括基座、按钮、外壳、导电组件以及弹片1,要利用按钮的运动驱动弹片1发生形变去接触导电组件从而实现电路导通。现有的弹片1如图1所示,采用的是矩形弯曲的弹片1,此种弹片1由于结构较为不稳定,因此寿命较短,从而影响轻触开关总体的寿命。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新型的高寿命的轻触开关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轻触开关。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触开关,包括底座、按钮、弹片以及导电组件;其中,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导电组件设于凹槽内,导电组件的引脚穿出底座的侧面;导电组件包括中心触点以及分设在中心触点两侧的边缘触点;弹片的形状为圆形,弹片的背面朝向正面弯曲形成隆起结构;弹片正面的最高点位置处与按钮的底部相抵,弹片的背面最边缘位置出分别与两个边缘触点接触;按钮未受外力驱动时,弹片的背面与中心触点之间存在间隙,当受外力驱动时,弹片形变使其背面与中心触点接触从而使得边缘触点与中心触点电路连通。采用此种结构,由于圆形弹片的结构稳定性较好,且不易发生疲劳,因此采用此种结构的轻触开关寿命可以更加持久。其中,所述边缘触点边缘位置开设有限位槽,弹片的背面最边缘位置伸入限位槽中与限位槽的槽底接触,同时限位槽的槽口与弹片的背面接触。采用此种结构主要为了两方面考虑,第一由于限位槽的设计使得弹片放置起来更加容易,只需要对准限位槽安装就可以,增加了装配的效率。第二采用此种结构设计,弹片与一个边缘触点之间可以有两个地方进行接触,增加两者接触的稳定性,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其中,边缘触点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限位槽围绕着边缘触点上表面的周边设置使得边缘触点形成阶梯型结构。采用此种结构,使得限位槽开设更加容易,便于生产以及弹片的装配。其中,导电组件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导电片,中心触点位于第一导电片的正面上,边缘触点数量为两个且均设置在第二导电片的正面上。采用此种结构,便于生产。其中,第二导电片包括第二引脚部以及第二本体部,第二本体部的形状为C“字”形或“U”字形;第一导电片包括第一引脚部以及第一本体部,第一本体部也为C“字”形或“U”字形;第一本体部的一端位于第二本体部的中空位置中,第二本体部的一端位于第一本体部的中空位置中。采用此种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空间,即相当于两个U型结构对插,这样无疑可以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使得底座可以做的更加小型化。其中,凹槽的底面开设有与第二导电片形状适配的卡槽Ⅱ以及卡槽Ⅰ,凹槽的左侧面开设有通孔Ⅰ,凹槽的右侧面侧面开设有通孔Ⅱ;第二本体部卡设于卡槽Ⅱ中,第二引脚引脚部由通孔Ⅱ伸出至底座外;第一导电片设有中心触点的该部分向下弯折伸入卡槽Ⅰ中相卡,第一引脚部由通孔Ⅰ伸出至底座外。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可以提高第一以及第二导电片安装的稳定性。其中,卡槽Ⅱ内设有卡接凸起Ⅱ,第二本体部上设有卡口Ⅱ,卡接凸起Ⅱ伸入卡口Ⅱ中相卡,卡接凸起Ⅱ的上表面低于卡槽Ⅱ。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进一步提高第二导电片安装的稳定性,以及便于第二导电片定位和安装。其中,卡口Ⅱ的数量为两个,且对应设置在边缘触点的正背面。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可以使得边缘触点通过第二本体部从背面冲压形成,在形成边缘触点的同时也形成了卡口Ⅱ。其中,卡槽Ⅰ中设有卡接凸起Ⅰ,第一本体部的背面设有卡口Ⅰ,卡口Ⅰ对应设置在中心触点的正背面,卡接凸起Ⅰ伸入卡口Ⅰ中相卡。采用此种结构,可以使得第一导电片安装更加稳定,同时可以提高第一导电片的安装效率,同时,由于卡口Ⅰ对应设置在中心触点的正背面,可以使得中心触点通过第一导电片从背面冲压形成,在形成中心触点的同时也形成了卡口Ⅰ。其中,卡槽Ⅰ的侧壁上开设有定位槽,第一本体部侧面延伸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伸入定位槽中与定位槽相卡。采用此种结构,可以提高第一本体部的安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导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导电组件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2-7所示,一种轻触开关,包括底座1、按钮2、弹片3以及导电组件。底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4,导电组件设于凹槽4内。凹槽4的底面开设有卡槽Ⅱ6以及卡槽Ⅰ5,凹槽4的左侧面开设有通孔Ⅰ,凹槽4的右侧面开设有通孔Ⅱ7。卡槽Ⅱ6内设有两个卡接凸起Ⅱ19,卡槽Ⅰ5中设有卡接凸起Ⅰ14。弹片3的形状为圆形,弹片3的背面朝向正面弯曲形成隆起结构。弹片3正面的最高点位置处与按钮2的底部相抵,当按钮2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推动弹片3发生形变。导电组件设置在凹槽4之中,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包括第二引脚部8以及第二本体部9,第二本体部9的形状为C“字”形或“U”字形。第一导电片包括第一引脚部10以及第一本体部11,第一本体部11也为C“字”形或“U”字形。第一本体部11的一端位于第二本体部9的中空位置中,第二本体部9的一端位于第一本体部11的中空位置中。第一本体部11的正面设有中心触点12,中心触点12的位置位于第二本体部9的中空位置。第一本体部11的背面设有卡口Ⅰ13,卡口Ⅰ13的位置是正好背对着中心触点12的,此种结构使得中心触点12在加工形成时也同时形成了卡口Ⅰ13。第一本体部11部分折弯与卡槽Ⅰ5相卡,同时卡口Ⅰ13与卡接凸起Ⅰ14相卡,第一引脚部10从通孔Ⅰ伸出至底座1外侧。卡槽Ⅰ5的侧壁上开设有定位槽15,第一本体部11侧面延伸有定位凸起16,定位凸起16伸入定位槽15中与定位槽15相卡。第二本体部9的形状与卡槽Ⅱ6的形状相似,因此第二本体部9卡设在卡槽Ⅱ6之中,同时第二引脚部8从通孔Ⅱ7伸出至壳体外侧。第二本体部9上设有两个边缘触点17,两边缘触点17分别位于中心触点12的两侧。第二本体部9的背面设有两个卡口Ⅱ18,两个卡口Ⅱ18分别正背对着边缘触点17。卡口Ⅱ18与卡接凸起Ⅱ19相卡。此处边缘触点17的截面形状为矩形,边缘触点17的边缘位置开设有限位槽20,也就是说限位槽20围绕着边缘触点17上表面的周边设置使得边缘触点17形成阶梯型结构。这样就可以使得弹片3边缘位置处与两个边缘触点17相抵时,弹片3的背面最边缘位置伸入限位槽20中与限位槽20的槽底接触,同时限位槽20的槽口与弹片3的背面接触,也就是说从图4来看会有两个接触点,分别为接触点B和接触点C。安装时,弹片3可以通过两个边缘触点17的限位槽20进行限位,然后弹片3位于初始位置时(按钮2未受到外力驱动),弹片3与中心触点12之间就存在间隙,当受到外力驱动时,弹片3形变使其背面与中心触点12接触从而使得边缘触点17与中心触点12电路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触开关,包括底座、按钮、弹片以及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导电组件设于凹槽内,导电组件的引脚穿出底座的侧面;导电组件包括中心触点以及分设在中心触点两侧的边缘触点;弹片的形状为圆形,弹片的背面朝向正面弯曲形成隆起结构;弹片正面的最高点位置处与按钮的底部相抵,弹片的背面最边缘位置出分别与两个边缘触点接触;按钮未受外力驱动时,弹片的背面与中心触点之间存在间隙,当受外力驱动时,弹片形变使其背面与中心触点接触从而使得边缘触点与中心触点电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触开关,包括底座、按钮、弹片以及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导电组件设于凹槽内,导电组件的引脚穿出底座的侧面;导电组件包括中心触点以及分设在中心触点两侧的边缘触点;弹片的形状为圆形,弹片的背面朝向正面弯曲形成隆起结构;弹片正面的最高点位置处与按钮的底部相抵,弹片的背面最边缘位置出分别与两个边缘触点接触;按钮未受外力驱动时,弹片的背面与中心触点之间存在间隙,当受外力驱动时,弹片形变使其背面与中心触点接触从而使得边缘触点与中心触点电路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触点边缘位置开设有限位槽,弹片的背面最边缘位置伸入限位槽中与限位槽的槽底接触,同时限位槽的槽口与弹片的背面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轻触开关,其特征在于:边缘触点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限位槽围绕着边缘触点上表面的周边设置使得边缘触点形成阶梯型结构。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轻触开关,其特征在于:导电组件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导电片,中心触点位于第一导电片的正面上,边缘触点数量为两个且均设置在第二导电片的正面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轻触开关,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片包括第二引脚部以及第二本体部,第二本体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旭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博众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