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光发热保温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7617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光发热保温针织面料,其能解决现有普通吸光发热面料不能兼顾耐洗涤与吸光发热保温功能的问题。其为具有外层和内层的双层结构,所述外层全部由吸光发热纤维编织而成,所述内层由所述吸光发热纤维和保温纤维交织而成,且所述内层中,所述保温纤维的面积是所述吸光发热纤维的面积的3~4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光发热保温针织面料
本技术涉及发热功能面料领域,具体为一种吸光发热保温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外面料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面料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功能性面料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众多功能性面料中,吸光发热面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对于加工吸光发热面料的方法,一种是采用具有吸光发热功能的纤维进行织造,如公开号为CN104213242A的技术专利公开的一种吸光发热功能性纤维及其纺丝加工工艺及面料,其使用添加有无机黑色粒子的纤维经纺纱织造制成,但该种面料虽然吸光发热效果较好,但保温效果较差。另一种是在面料表层涂敷吸光发热层,如公开号为CN206015380U的技术专利公开的一种兼具隔热保温和吸光发热功能的面料,其面料基底的外层涂敷了一层弥散有吸光发热助剂的吸光发热层,面料基底的内层涂敷了一层弥散有玻璃微珠的隔热保温层,使面料既具有吸光发热功能,又具有保温功能,但由于此种面料的吸光发热功能和保温功能是通过在面料两面涂敷涂层制成,而涂层不耐洗,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多,面料的吸光发热功能和保温功能会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光发热保温针织面料,其能解决现有普通吸光发热面料不能兼顾耐洗涤与吸光发热保温功能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吸光发热保温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外层和内层的双层结构,所述外层全部由吸光发热纤维编织而成,所述内层由所述吸光发热纤维和保温纤维交织而成,且所述内层中,所述保温纤维的面积是所述吸光发热纤维的面积的3~4倍;所述面料由两针道的上针盘和三针道的下针筒针织形成,且以5个纵行和24路为一个循环,其中,第1个纵行中,第1、2、4、5、6、8、9、10、12、13、14、16、17、18、20、21、22、24路为上针浮线,第3、7、11、15、19、23路为上针成圈;第2个纵行中,第1、5、9、13、17、21路为上针成圈,第2、3、4、6、7、8、10、11、12、14、15、16、18、19、20、22、23、24路为上针浮线;第3个纵行中,第奇数路为下针浮线,第偶数路为下针成圈;第4个纵行中,第1路为下针集圈,第3、5、7、9、11、14、16、18、20、22、24路为下针浮线,第2、4、6、8、10、12、13、15、17、19、21、23路为下针成圈;第5个纵行中,第1、3、5、7、9、11、14、16、18、20、22、24路为下针成圈,第2、4、6、8、10、12、15、17、19、21、23路为下针浮线,第13路为下针集圈。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第1、3、5、7、9、11、13、15、17、19、21、23路采用所述吸光发热纤维,所述第2、4、6、8、10、12、14、16、18、20、22、24路采用所述保温纤维。所述保温纤维的面积是所述吸光发热纤维的面积的4倍。所述保温纤维为聚丙烯纤维、改性聚丙烯纤维、聚酯中空纤维、改性聚酯中空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吸光发热纤维为含有无机发热粒子和碳黑粒子的涤纶或锦纶。所述无机发热粒子为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锆、二氧化钛、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吸光发热保温面料,其是由吸光发热纤维和保温纤维交织而成的双层结构,其中,面料外层全部由吸光发热纤维织成,面料内层由保温纤维和吸光发热纤维交织而成,且保温纤维的面积是吸光发热纤维的面积的3~4倍,从而使面料的外层都能够将照射到其上的光充分吸收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面料内层主要由保温纤维构成,因此内层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保温纤维能够使吸光发热纤维散发出来的热能不易散发到外界,使面料持续保持温暖感,延缓温度降低,此外,由于面料直接由两种纤维交织制成,无需涂覆涂层,耐水洗效果更好,通过10次水洗、20次水洗,仍能确保95%的面料保持吸光发热保温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面料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面料的三角图,其中,“-”代表浮线、“∨”代表上针成圈、“∧”代表下针成圈、“∩”代表下针集圈。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至图2,本技术的一种吸光发热保温针织面料,其为具有外层1和内层2的双层结构,外层1全部由吸光发热纤维a编织而成,内层2由吸光发热纤维a和保温纤维b交织而成,且内层中,保温纤维b的面积是吸光发热纤维a的面积的3~4倍;面料由两针道的上针盘和三针道的下针筒针织形成,且以5个纵行和24路为一个循环,其中,第1个纵行中,第1、2、4、5、6、8、9、10、12、13、14、16、17、18、20、21、22、24路为上针浮线,第3、7、11、15、19、23路为上针成圈;第2个纵行中,第1、5、9、13、17、21路为上针成圈,第2、3、4、6、7、8、10、11、12、14、15、16、18、19、20、22、23、24路为上针浮线;第3个纵行中,第奇数路为下针浮线,第偶数路为下针成圈;第4个纵行中,第1路为下针集圈,第3、5、7、9、11、14、16、18、20、22、24路为下针浮线,第2、4、6、8、10、12、13、15、17、19、21、23路为下针成圈;第5个纵行中,第1、3、5、7、9、11、14、16、18、20、22、24路为下针成圈,第2、4、6、8、10、12、15、17、19、21、23路为下针浮线,第13路为下针集圈,其中,第1、3、5、7、9、11、13、15、17、19、21、23路采用吸光发热纤维,第2、4、6、8、10、12、14、16、18、20、22、24路采用保温纤维。优选的,保温纤维b的面积是吸光发热纤维a的面积的4倍,如此可使面料的保温效果更好。保温纤维b为聚丙烯纤维、改性聚丙烯纤维、聚酯中空纤维、改性聚酯中空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聚丙烯纤维和改性聚丙烯纤维的热传递指数较低,聚酯中空纤维和改性聚酯中空纤维由于具有中空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优选的,吸光发热纤维a为含有无机发热粒子和碳黑粒子的涤纶或锦纶,无机发热粒子为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锆、二氧化钛、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无机发热粒子占吸光发热纤维的比重优选为0.5~5%。碳黑粒子占吸光发热纤维的比重优选为0.5~6.5%。无机发热粒子能吸收外界的热能,并将外界的热能以远红外线微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加热人体,吸光发热纤维中的碳黑粒子为全黑色物质,可使纤维呈现出黑色光泽,使纤维能够吸收全光普的光热,进而使无机发热粒子受到更多光热的激发,将更多的能量转化成远红外线微波,使面料升温更高,本技术的面料的升温最高能升高20℃。吸光发热纤维也可选用公开号为CN104213242A的技术专利公开的一种吸光发热功能性纤维。吸光发热纤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加工获得:按规定重量称料,将无机发热粒子和聚酯切片或尼龙切片混合均匀,再与含有炭黑粒子的母粒分别喂入双螺杆混炼机,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混炼,混炼温度为260℃~300℃,将混炼得到的混合丝条通过切粒机切片造粒,得到既含有无机发热粒子又含有碳黑粒子的改性聚酯切片或改性尼龙切片;将改性聚酯切片或改性尼龙切片投入到温度为260℃~300℃的纺丝箱体中进行熔融,然后依次经喷丝板喷丝、侧吹风冷却、给油孔给油、交络嘴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光发热保温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外层和内层的双层结构,所述外层全部由吸光发热纤维编织而成,所述内层由所述吸光发热纤维和保温纤维交织而成,且所述内层中,所述保温纤维的面积是所述吸光发热纤维的面积的3~4倍;所述面料由两针道的上针盘和三针道的下针筒针织形成,且以5个纵行和24路为一个循环,其中,第1个纵行中,第1、2、4、5、6、8、9、10、12、13、14、16、17、18、20、21、22、24路为上针浮线,第3、7、11、15、19、23路为上针成圈;第2个纵行中,第1、5、9、13、17、21路为上针成圈,第2、3、4、6、7、8、10、11、12、14、15、16、18、19、20、22、23、24路为上针浮线;第3个纵行中,第奇数路为下针浮线,第偶数路为下针成圈;第4个纵行中,第1路为下针集圈,第3、5、7、9、11、14、16、18、20、22、24路为下针浮线,第2、4、6、8、10、12、13、15、17、19、21、23路为下针成圈;第5个纵行中,第1、3、5、7、9、11、14、16、18、20、22、24路为下针成圈,第2、4、6、8、10、12、15、17、19、21、23路为下针浮线,第13路为下针集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光发热保温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外层和内层的双层结构,所述外层全部由吸光发热纤维编织而成,所述内层由所述吸光发热纤维和保温纤维交织而成,且所述内层中,所述保温纤维的面积是所述吸光发热纤维的面积的3~4倍;所述面料由两针道的上针盘和三针道的下针筒针织形成,且以5个纵行和24路为一个循环,其中,第1个纵行中,第1、2、4、5、6、8、9、10、12、13、14、16、17、18、20、21、22、24路为上针浮线,第3、7、11、15、19、23路为上针成圈;第2个纵行中,第1、5、9、13、17、21路为上针成圈,第2、3、4、6、7、8、10、11、12、14、15、16、18、19、20、22、23、24路为上针浮线;第3个纵行中,第奇数路为下针浮线,第偶数路为下针成圈;第4个纵行中,第1路为下针集圈,第3、5、7、9、11、14、16、18、20、22、24路为下针浮线,第2、4、6、8、10、12、13、15、17、19、21、23路为下针成圈;第5个纵行中,第1、3、5、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慧过志良冯培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恒诺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