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7201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包括紧固头,以及设置在紧固头顶端部的第一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紧固头底端部的第二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柱圆心处的引压孔,所述引压孔向第一连接柱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柱上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引压孔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堵头,所述第一堵头与紧固头整体成型,且第一堵头的中心部开设有直径为0.2MM的第一内孔,所述引压孔的底端部设置有第二堵头,所述第二堵头与可拆卸式连接,且第二堵头的中心部开设置有直径为0.2MM的第二内孔;该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具有结构合理、可有效保证压力传送器的精度,并由此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
本技术涉及压力传感器
,具体涉及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
技术介绍
压力变送器是一种将压力转换成气动信号或电动信号进行控制和远传的设备,它能将测压元件传感器感受到的气体、液体等物理压力参数转变成标准的电信号(如4~20mADC等),以供给指示报警仪、记录仪、调节器等二次仪表进行测量、指示和过程调节。压力变送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其广泛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其中以扩散硅芯体作为测压核心的压力变送器其具有较高的测量性能,即测量灵敏度和精度高,其测量精度可达0.1FS,因此其在对以液体、气体、蒸汽为介质的使用中较为广泛,比如对压力精度要求高的油压机械、注塑机、压铸机等的液压系统的油压测量;由于扩散硅芯体的感应侧是不允许有较大冲击的,否则除了可能会破坏芯体的线性度,还可能会造成扩散硅芯体的永久失效,因此需要最大限度的减缓待测量的介质对扩散硅芯体的压力冲击;但是传统的压力变送器基本都是采用3毫米直通的引压孔来进行压力测量,后来市面上出现了0.2毫米直径的引压孔以减少压力冲击,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在介质加压瞬间或快速冲击的时候所作用在扩散硅芯体感应侧的冲击力由于没有经过多级缓冲,其液压系统工压力往往达到上百MPA,所以即使降低了孔径但是对扩散硅的冲击力依旧较大,长此以往而造成扩散硅芯体的测量精度下降,以及扩散硅芯体的使用寿命,即影响压力变送器的使用精度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的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包括紧固头,以及设置在紧固头顶端部的用于连接压力变送器主体的第一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紧固头底端部的用于将压力变送器接入待测压设备的第二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柱圆心处的引压孔,所述引压孔向第一连接柱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柱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扩散硅芯体的容置腔,所述引压孔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堵头,所述第一堵头与紧固头整体成型,且第一堵头的中心部开设有直径为0.2MM的第一内孔,所述引压孔的底端部设置有第二堵头,所述第二堵头与可拆卸式连接,且第二堵头的中心部开设置有直径为0.2MM的第二内孔,由于在双阻尼结构的两端分别设置了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在使用时当压力快速冲击时先经过第二堵头,然后再进入后面的引压孔内腔,从而形成第一级缓冲,这是由于引压孔的内径较堵头的0.2MM的内孔直径大,因此填充引压孔内腔需要时间来完成,接下来再通过第一堵头后传到扩散硅的感应侧,由于压力通过第二堵头和引压孔内腔相互配合形成一次缓冲后,再次通过第一堵头的后便形成了第二次压力缓冲,因此最后到达扩散硅感应侧的压力进一步的减少了,即对扩散硅芯体形成更加有效的保护。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堵头与第二连接柱通过螺纹螺合固定,且第二堵头的端部设置有内六角凹槽,有助于第二堵头与第二连接柱的固定。作为优选,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凹槽,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固定在凹槽内,所述密封圈为氟橡胶密封圈,氟橡胶具有良好的耐油、耐高温的性能,有助于在第一连接柱和扩散硅芯体之间形成良好密封,避免渗露。作为优选,所述紧固头固六角形设置,有助于双阻尼结构的紧固操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由于在双阻尼结构的两端分别设置了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在使用时当压力快速冲击时先经过第二堵头,然后再进入后面的引压孔内腔,从而形成第一级缓冲,这是由于引压孔的内径较堵头的0.2MM的内孔直径大,因此填充引压孔内腔需要时间来完成,接下来再通过第一堵头后传到扩散硅的感应侧,由于压力通过第二堵头和引压孔内腔相互配合形成一次缓冲后,再次通过第一堵头的后便形成了第二次压力缓冲,因此最后到达扩散硅感应侧的压力进一步的减少了,即对扩散硅芯体形成更加有效的保护,因此有效保证了压力变送器的使用精度,同时也由此而延长了压力变送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钉销固定,或销轴连接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述。如图1-3所示,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包括紧固头1,以及设置在紧固头1顶端部的用于连接压力变送器主体的第一连接柱2,所述第一连接柱2与紧固头1整体成型,以及设置在紧固头1底端部的用于将压力变送器接入待测压设备的第二连接柱3,所述第二连接柱3与紧固头1整体成型,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柱3圆心处的直径为3MM的引压孔4,所述引压孔4向第一连接柱2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柱2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扩散硅芯体5的容置腔21,所述引压孔4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堵头41,所述第一堵头41与紧固头1整体成型,且第一堵头41的中心部开设有直径为0.2MM的第一内孔42,所述引压孔4的底端部设置有第二堵头43,所述第二堵头43与可拆卸式连接,且第二堵头43的中心部开设置有直径为0.2MM的第二内孔44,由于在双阻尼结构的两端分别设置了第一堵头41和第二堵头43,在压力变送器使用时当压力快速冲击时先经过第二堵头43,然后再进入后面的引压孔4内腔,从而形成第一级缓冲,这是由于引压孔4的内径较堵头的0.2MM的内孔直径大,因此压力通过第二堵头43后填充引压孔4内腔需要时间来完成,接下来再通过第一堵头41后传到扩散硅的感应侧,当压力通过第二堵头43和引压孔4内腔相互配合形成一次缓冲后,再次通过第一堵头41的后便形成了第二次压力缓冲,因此最后到达扩散硅芯体5感应侧的压力则进一步的减少了,即对扩散硅芯体5形成更加有效的保护,即减小了压力对扩散硅感应侧的冲击。所述第二堵头43与第二连接柱3通过螺纹螺合固定,且第二堵头43的端部设置有内六角凹槽45,有助于第二堵头43与第二连接柱3的固定。所述容置腔21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凹槽6,所述凹槽6呈环状设置,所述容置腔21内还设置有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固定在凹槽6内,所述密封圈7为氟橡胶密封圈7,氟橡胶具有良好的耐油、耐高温的性能,有助于在第一连接柱2和扩散硅芯体5之间形成良好密封,避免介质向扩散硅的电路部分处渗露。所述紧固头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包括紧固头,以及设置在紧固头顶端部的用于连接压力变送器主体的第一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紧固头底端部的用于将压力变送器接入待测压设备的第二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柱圆心处的引压孔,所述引压孔向第一连接柱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扩散硅芯体的容置腔,所述引压孔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堵头,所述第一堵头与紧固头整体成型,且第一堵头的中心部开设有直径为0.2MM的第一内孔,所述引压孔的底端部设置有第二堵头,所述第二堵头与可拆卸式连接,且第二堵头的中心部开设置有直径为0.2MM的第二内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变送器引压口中用来缓冲压力冲击的双阻尼结构,包括紧固头,以及设置在紧固头顶端部的用于连接压力变送器主体的第一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紧固头底端部的用于将压力变送器接入待测压设备的第二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柱圆心处的引压孔,所述引压孔向第一连接柱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扩散硅芯体的容置腔,所述引压孔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堵头,所述第一堵头与紧固头整体成型,且第一堵头的中心部开设有直径为0.2MM的第一内孔,所述引压孔的底端部设置有第二堵头,所述第二堵头与可拆卸式连接,且第二堵头的中心部开设置有直径为0.2MM的第二内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